随着中美两个大国竞争持续深入,双方在各个领域几乎处于全面摊牌的局面,当前的贸易战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博弈,已经来到刺刀见红阶段。拜登执政时期,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封锁和围堵,不仅连用来生产芯片的光刻机不卖给中国,就连生产光刻机的零部件,包括设计芯片的软件都统统封杀,真就是到了要逼迫中国“手搓芯片”的地步。
既然美国为了所谓的竞争不择手段,那么中国当然也会对应的加强对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2月4日,商务部、海关总署两部门发布2025年第10号公告,公布对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管制上述物项的出口,将确保我国能够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如果加上去年12月份发布的那份管制公告,那么中国就几乎实现了对所有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物项的出口管制,这无疑也是向美国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中国手中有“大小王”。而中国的这一举动,美国显然是读懂了。特朗普在上任之后先是瞄准了格陵兰岛以及它上面的稀土矿,之后又在2月3日将目光转向了乌克兰。
特朗普表示:“我希望确保稀土资源的安全。我们对乌克兰投入了数千亿美元,而他们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也愿意这么做。”对于特朗普提出来要乌克兰用稀土作交易换取援助,泽连斯基表态了,他在2月4日明确回应称,乌克兰有足够的稀土资源,乌方对这些伙伴开发有关矿产资源持开放态度。对于特朗普明目张胆的用乌克兰的国有资产来作为援助的交易品,德国总理朔尔茨看不下去了。
他严厉批评了特朗普关于将对乌克兰军事援助与获取乌克兰稀土资源挂钩的提议,称此举 “极度自私、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朔尔茨的批评,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不好说,毕竟乌克兰这块大肥肉,谁都想咬上一口。而特朗普作为美国重商主义的代表,想要与乌克兰做交易是在预料之内的,只是这笔交易真的有前景吗,真能破解中国的出口管制吗?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
1,这笔交易很难落实。有欧盟这双眼睛盯着,美国想独吞乌克兰资源几乎不可能;其次,俄罗斯也不会坐视交易的达成,实施重大破坏性打击的可能性不小。
2,即使交易能够实现,也不意味着美国就能实现稀土资源和相关产品的自由。中国控制全球70%的稀土产量、90%的精炼能力及97.67%的镓供应,而美国在精炼领域还相对落后,无法成规模的生产相关制成品,自然也就无法在短期内构建生产体系。
不过,即使存在这些或那些问题,特朗普利用俄乌冲突来捞取利益的大致方向是不会变的,他想要达成的是一种在俄罗斯与欧盟(包括乌克兰)之间左右“敲竹杠”的局面,谁出的价码高,他就倒向哪一边,随着双方不断的加码,美国能捞取的最终利益就能最大化,他不会管这种平衡被打破后会有什么后果。所以,接下来俄乌冲突并不会很快就停下来,至于他上任前所说的,一天内就能让俄乌双方停火,我们权当笑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