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写过几篇文章就可以叫文人的话,键人我算一个,在同样的假设下,曾经的咪蒙也算一个。我对咪蒙很不以为然,觉得她写的东西很差,这算文人相轻吗?
文人相轻,是曹丕说的,他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那么问题来了,文人为什么相轻呢?
1、二流的文人才会相轻。
曹丕这哥们,作为一个文人,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逼着他的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饱含兄弟情却又不能直接出现兄弟两个字的诗,不然就翻脸不认人,好在这事难不倒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诗作完了,“本是同根生”的两兄弟终于在抱头痛哭中顿悟不该“相煎何太急”。
不管是作为文人,还是作为武将,又或者作为皇帝,曹丕都只是个二流角色,二流通常在天赋上会比一流差一点点,在胸怀上也会比一流差一点点,文人如果相轻的话,通常是那差一点点的胸怀在作祟。
这差一点点的胸怀,也阻碍了二流变成一流。换句话说,一流的文人,是不会对其他人相轻的。
比如说李白和杜甫这对好基友,他们对对方除了爱还是爱。
比如说白居易和元稹,他们对对方的遭遇感同身受,他们在听到对方遭受不公正待遇时的心情,一个是“垂死病中惊坐起”,一个是“枕上忽惊起”,内心都充满了惊讶和难过。
比如王安石和苏东坡,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东坡是反对派,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落难的时候,王安石出手相救,不然苏东坡就不是被贬,而很有可能要死了。
2、文人相轻的,大多是熟悉的人。
对于不熟悉的人,尤其是名人,我们能看到的,或者说他向外展示的,都是非常好的一面,渐渐地,在我们眼里,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人。这种完美不是人,而是一种人设,这种人设发展到极致,是会被完美绑架的,一旦哪天一个小小失误导致人设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而当我们和一个人足够熟悉的时候,不管他是个名人,还是普通人,我都一定会看到他的缺点,这些缺点,会让我对他产生厌烦,甚至是彼此相看两生厌。
因为与对方足够熟悉,我们也会看到他盛名之下的一些俗世气息,这种俗世气息一定会有,或多或少而已。这种俗世气息只要被我看到,接下来十有八九便是相轻了。
都德和屠格涅夫是好朋友,屠格涅夫在巴黎期间,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心得、切磋文艺。但是屠格涅夫去世之后,都德无意间看到了屠格涅夫对自己的评价,屠格涅夫说都德是全行业中最低能的一个,这差点把都德惊成痴呆了。
试想,假如德都和屠格涅夫这两位大文豪,一个在法国,一个在俄国,而从来没有过交往的话,屠格涅夫断然说不出这样的话的。
其实不仅文人,其他任何人都会至少有一点点厌烦熟悉的人。
3、文人相轻,还因为文无第一
文人之所以相轻,因为谁的文章好,谁的文采高,通常是无法比较的。能说李白的文章一定好过杜甫吗?当然不能!
既然无法比较,我可以说我比你写得好,那我当然也可以轻视一下你,是吧。
你不服?那又怎样!拿笔写死我?
练武的人不一样,谁比较能打,只要动手打一架,立马便知。你敢轻视我,我就再打你一顿。
所以有人在文人相轻后面加了一句,武人相重。
这就是文人为什么相轻。
写的不错,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丕真是厉害呀。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