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者为了防止大权旁落或者被架空,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制衡——制造出两伙对立的势力让他们相互平衡此消彼长,当权者坐在天平中间,时不时往这边加点砝码、时不时往那边加点砝码,这事听起来容易,实际上却没有那么简单。
唐玄宗称得上雄才大略,如果他没有在晚年遇到杨贵妃而迅速的、彻底的昏聩的话,在制衡的权术上,我给他打零分。
在中央和太子玩平衡
像唐玄宗这种超长待机的皇帝,对他的皇权威胁最大的是太子。李亨738年被立为太子,到756年在朔方灵武单方面称帝,从27岁等到了45岁。这17年,太子能不能忍、能不能等不一定,太子身边的人一定有等不及的,他们是一定会拼命拾掇太子起来搞事的。
偏偏杨玄宗又非常贪恋权力,所以他一定会防。
怎么防,当然是制衡了,太平的另一端的砝码是谁呢?李林甫。
李林甫735年到753年当了19年宰相,与李亨当太子的时间,基本上是重合的,由此可见,李林甫对唐玄宗是多么重要的一个人,他在宰相位子上的时候,李亨始终是个太子,安禄山始终是个节度使,他死了,安禄山造反了,李亨也“造反”了,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让一个外人制衡自己的儿子,并且还是一个口蜜腹剑、阴险狡诈的人,搞得自己的儿子忍无可忍接着再忍,本该有的父子亲情一点也没有了,李亨还算有点人性,要是个脾气不好的,估计在掌权之后就会把唐玄宗杀了。
而李林甫,自从站上了天平的另一端,他就无路可退了,他必须弄死李亨,不然等到李亨即位,第一个收拾的就是他了。他应该没有想过谋朝篡位,只要拥立一个跟李亨对立的皇子,然后就能在下一朝继续享有荣华富贵了。
唐玄宗当然明白,太子李亨和宰相李林甫谁都不能输,有一个人输了,唐玄宗自己也就输了。然而,输不输唐玄宗说了算,一个人何时死皇帝说了也不算。
李林甫死后,接替他的杨国忠,说得好听一点,是个财政专家,说白了就只是敛财有一套而已,并不善于权术,于是,平衡打破了,唐玄宗的制衡失败了。
在藩镇玩平衡
太子当然不是只在中央有势力,地方上的势力当然也要制衡,这杆天平的另一端,是安禄山。
李亨在地方上最大的势力是王忠嗣,这位大爷是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他是唐玄宗的义子,从小与李亨一起玩到大。
你想,如果太子在中央忍无可忍不想再忍了,给王忠嗣打电话,然后王忠嗣带着西北那些久经沙场的精兵打到长安,李林甫、包括他唐玄宗本人,不就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兵来将挡,既然你王忠嗣在西边,唐玄宗就让东边的安禄山一步步做大,王忠嗣是干儿子,唐玄宗就叫杨贵妃把安禄山也收成干儿子,这天平真平,两边的砝码不仅一样重,长得都一样。
所以安史之乱,其实是东西两边的节度使之间的较量,安禄山因为唐玄宗制衡西边的需要而壮大起来,他造反之后,平叛的主力一直都是西边的兵——在安史之乱上先后赴死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后来打败安史叛军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西边的节度使。
制衡制出个安史之乱,唐玄宗又失败了。
在儿子之间玩平衡
哪怕是被安禄山打到跑路,唐玄宗还是不忘制衡太子,这回的砝码是另一个儿子李璘,这就是诸王分镇。
干儿子造反,当然亲儿子上了,但是不能只让太子一个人上,于是马嵬坡之后,诸王分镇这个东西就出来了,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这跟节度使的军阀割据,有什么区别。
果然,太子在他分镇的朔方即位了,太子的死对头、分镇荆州的永王李璘,带着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的兵造反了。
在永王李璘的造反队伍里面,有个牛逼的人物,那就是我们的李白同学,而唐肃宗李亨派去平反的,是李白以前的好朋友高适同学,结果是李璘被砍死,李白也在九江坐了牢。
唐玄宗的制衡,又一次失败了。
制衡的目的,就是要将权力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唐玄宗制来制去,终于把自己的权力制没了、国家的盛世太平也制没了。
你说唐玄宗这么牛逼的一个皇帝,搞起制衡术来,怎么一次比一次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