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中国空间站被撞太阳翼,直接上机械臂不好吗?为啥还要出舱?

风云圈 2024-06-01 22:47:43

在中国空间站的运行过程中,作为获取空间站能量的主要装置太阳翼,被空间碎片多次撞击。在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执行任务过程中,就开始对受损的太阳翼进行了两次修复操作,但从整体空间站的后期任务角度来看,对太阳翼的保护依旧没有完成。随着神舟十七号任务的完成,这一修复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神舟十八号乘组的身上了。

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光苏在密切协同下,第一次出舱,就创造了一个中国空间站出舱时间最长的记录。这次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共出舱8.5小时。

在这8.5小时里,航天员乘组都做了什么呢?

首先就是为了加强空间站对微陨石和空间碎片的防护能力,对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进行了安装。由于这些微小的物体对空间站和宇航员构成威胁,安装防护装置是保障空间站安全的重要措施。

再就是航天员对空间站外部的设备和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它们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同时,航天员对空间站外部的设备和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它们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至于为什么需要那么久的时间呢?

先来说神舟十七号没完成的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任务。这个任务不仅要求航天员具备高超的技能,还需要他们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

同时,进行舱外设备设施巡检也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任务,需要航天员进行精细的操作和判断。同时因为太空环境的特殊性,例如在空间站和太空环境中存在巨大的温差、压差和低重力等挑战。这些都对航天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太空行走的过程中,航天员需要不断适应和克服这些挑战,这也增加了任务的时间和难度。

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问了: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那么厉害,为啥不让它去修,非得让神舟十八号的航天员们冒着危险出舱去修呢?

虽然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非常强大,但在某些情况下,航天员出舱进行维修仍然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更直接地检查和修复设备,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姿势,以便更好地接近和修复设备。机械臂虽然厉害,但它也有它的局限。它只能动它的“关节”部分,有些地方还是够不着的。特别是空间站那么大,有些地方机械臂根本伸不到。

再说了,空间站上有两个机械臂,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但它们的长度加起来也不够覆盖整个空间站。而且,机械臂操作起来,还需要航天员和地面的人一起配合,有些复杂的活,还是得航天员亲自上手。

例如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任务,是需要精细的操作和感知能力的,这是机械臂难以完全替代的。航天员可以通过触觉和视觉感知来执行这些任务,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太空环境中,情况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航天员可以实时判断并适应这些变化,而机械臂则需要依赖地面人员的远程操作或预设程序,不利于太空中航天员对空间站做出实时判断。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需要迅速关闭泄漏的阀门或处理其他紧急情况时,航天员的实时反应和行动可能更为关键。这时候,虽然机械臂可以执行许多危险的任务,但在某些情况下,让航天员直接参与可能更安全。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全部都靠机械臂,专业人员对专业问题要采用技术验证和培训的态度来完成航空任务。这也是验证新技术和培训新一代航天员的必须道路。

所以尽管机械臂在太空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航天员出舱进行维修仍然是必要的。机械臂维护和人工维护两个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以确保太空任务的顺利进行。

神舟十八号的航天员们出舱去修,不仅是为了把空间站修得更牢固,也是对他们自己的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次考验。他们花了差不多8个半小时,把防护装置都装好了,还检查了舱外的设备,真的挺不容易的。

0 阅读:90

风云圈

简介:解读生活中的天文、地理、气象及农业科技等领域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