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本为北府兵的一员将领,依靠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通过镇压孙恩、卢循起义,消灭了桓玄的力量,后又大举北伐,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实权,并最终于公元420年废晋帝自立,建国号为宋,成为南朝第一人。
镇压孙恩、卢循起义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出身破落的低级士族,祖先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后来曾祖刘混时随晋室南迁,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据史书记载,刘裕祖上本为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虽然也有过在朝显宦者,但到其父刘翘这一代时,家道已明显衰落了。
刘翘一生仅居郡功曹(郡守属吏)职位,刘裕因家贫不能读书,从小务农,兼做樵夫、渔夫、小贩,又喜欢赌博,还曾因欠赌债被人绑在马桩上修理过,生活过得很艰辛。但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既懂得民众的疾苦,又养成了敢于冒险的性格。
长大后,刘裕加入了设在京口的军队——北府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最初为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
而正是这支军队,后来成为刘裕争霸天下的最有力的工具。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当上了开国皇帝,所以有人将此称为“寒门掌权”。
淝水之战后,东晋外部威胁暂时消除,东晋的孝武帝满足于偏安局面,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政刑谬乱,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朝政腐败,不断爆发流血斗争。
东晋的浙东地区赋役苛重,新安太守(又为五斗米道教主)孙泰企图利用传道聚众反抗东晋朝廷,被司马道子诱杀。其侄孙恩逃入海岛翁州(今浙江舟山群岛),聚众百余人,伺机复仇。
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恩乘朝廷强征“乐属”(晋廷征调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引起浙东社会骚乱之机,登陆攻克上虞(今属浙江),袭会稽(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十一月,孙恩的部众俘杀了会稽内史王凝之,并自称为征东将军。顿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个郡(今江苏、浙江一带)纷纷响应。
在短短十天内,孙恩的义军规模迅速扩大到数十万人。晋朝廷紧急下令,由卫将军谢琰和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兵进行镇压。当时,刘裕担任刘牢之的参府军事,也随军出征。到了十二月,刘牢之率兵抵达吴地,义军沿途驻扎。刘牢之派遣刘裕带领数十人去侦察义军的动向,途中正巧遇到了数千名义军。
刘裕迎上去攻击,率领的人都战死了,而刘裕斩杀了几个头领,使农民军不敢妄动,被呼而逐之,刘裕乘机追赶,又杀伤了数人。
刘牢之之子刘敬宣见刘裕久去不返,怕被义军所困,便率兵寻找。却见刘裕在开无双,刘裕一人手持大刀,驱逐数千名义军,众人叹息不已,刘敬宣遂率军出击,大破义军,斩获千余人,又乘胜追击。义军兵败,孙恩退回海岛。
刘裕在其军事生涯中第一次参与战斗时,就以少胜多,展示了非凡的勇气和谋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军事史增添了一段传奇。
公元400年五月,孙恩率军从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的甬江河口)登陆,接连攻陷余姚和上虞,随后进攻邢浦和会稽,并转而攻击临海,与东晋军队展开激战。东晋的卫将军谢琰被部下张猛杀害。这一失败标志着东晋士族已无力掌控局势,北府兵的指挥权逐渐落入刘牢之和刘裕等人手中。同年十一月,晋军宁朔将军高雅之遭遇惨败,孙恩的军队追击至山阴。东晋朝廷震动不已,紧急命令刘牢之统率北府兵,并督领浙东五郡兵力对叛军进行反击。为了避开锋芒,孙恩撤回海岛。刘牢之驻扎在上虞,并派刘裕驻守句章城(今浙江宁波南鄞江南岸)。
句章城小,士兵只有数百人。作战中,刘裕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当时晋军军纪混乱,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只有刘裕所率的部队号令明整,所到之处甚得百姓拥护。刘裕此时已受到刘牢之的赏识。
隆安五年(401年)二月,孙恩第三次率领义军从浃口登陆,进攻句章,但未能攻克。刘牢之率领晋军反击,孙恩被迫撤退入海。到了三月,孙恩转而进攻海盐(今属浙江)。刘裕紧追不舍,并在海盐旧地修筑了城池。孙恩来袭时,城内兵力非常薄弱。刘裕于是挑选了几百名敢于拼死作战的士兵,卸下铠甲,手持短兵,击鼓出击。义军毫无防备,对刘裕的真实意图一无所知,士气因此大受打击,纷纷丢下铠甲逃跑。其将领姚盛被斩。尽管刘裕多次击败义军,但他的人数仍然相对较少。
为此,刘裕于一天深夜令部下偃旗匿众,装出撤离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刘裕先安排老弱病残者登上城墙进行防守。孙恩的部众不了解刘裕的真实情况,于是向刘裕的部下打听消息。部下故意告诉他们:“刘裕已经连夜离开了。”
孙恩的部众轻信了这个说法,纷纷进入城中。刘裕抓住他们没有防备的时机,率军奋力作战,结果义军大败。孙恩知道城池难以攻破,于是转而进军沪渎。刘裕于是放弃城池展开追击。海盐县令鲍陋派遣他的儿子鲍嗣之率领一千吴地士兵,请求作为先锋。次日,孙恩的部众与鲍嗣之的部队展开激战,刘裕指挥伏兵全线出击,挥舞旗帜,敲响战鼓,制造声势。
孙恩的部众误以为四周都有伏兵,于是开始撤退。
鲍嗣之趁势追击,却在战斗中阵亡。
刘裕边战边退,孙恩的部众的兵力强盛,刘裕的部队伤亡惨重。
到达伏兵所在之地时,刘裕命令部下脱下死者的衣物,假装从容不迫。义军见刘裕突然停止前进,怀疑仍有伏兵埋伏,不敢贸然进攻。
刘裕抓住义军犹豫的时机,发起猛烈攻击,战斗气势如虹。义军以为中了埋伏,开始撤退,刘裕便率军缓缓返回。
五月,孙恩攻克沪渎,杀守将吴国内史袁崧,斩四千人。
六月,孙恩的部众乘胜追击,沿着长江溯流而上,攻占了丹徒,聚集了十余万兵力,拥有上千艘楼船,军容异常壮盛。当时,晋朝廷兵力空虚,内外戒备森严,紧急调派兵力防御京师。刘牢之从山阴出发,率兵攻打义军,但尚未抵达,义军已越过山阴,他便命刘裕从海盐快速支援京师。当时刘裕的部队人数不足千人,他们加快行军速度,与义军一同推进至丹徒。刘裕的部队兵力少且疲惫,而丹徒的守军也斗志不振。
孙恩领导的义军占领了镇江的蒜山,但很快被刘裕的部队击溃,许多人跳崖或投水而亡。战败后,孙恩撤退到船上,计划整兵再攻建康(今南京)。
晋朝的司马元显率军抵抗,但多次失败。由于义军的战船巨大,行动缓慢,耽误了战机,给了刘牢之等人追击的机会。孙恩放弃了攻打建康,转而袭击北岸的广陵(今扬州西北),造成三千人丧生。
孙恩率主力北上攻占郁洲(今江苏连云港东的云台山),晋将高雅之被俘。
八月,刘裕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和下邳太守,率水军追击至郁洲。两军激战,孙恩再次失利,损失惨重,被迫沿海南撤。十一月,刘裕追至沪渎和海盐,再次击败孙恩,斩杀俘虏无数,迫使孙恩第四次撤回海岛。
东晋加强了沿海封锁和防御。义军因物资短缺,饥荒和疫病蔓延,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困境并继续发展,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再度率军登陆攻打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南),结果被临海太守辛景击溃,损失惨重。孙恩为避免被俘,跳海自尽。
军数千人继续战斗。桓玄攻入建康掌握东晋政权后,为了安抚浙东地区,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卢循表面上接受了任命,但私下里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
五月,卢循入东阳(今浙江金华),被刘裕击败。
元兴二年,卢循派徐道覆率军进攻东阳、永嘉(今浙江温州),又被刘裕击败。
元兴三年十月,卢循攻克番禺(今广州市)、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自称平南将军。
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后控制了东晋的朝政,并于义熙元年(405年)四月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卢循姐夫徐道覆为始兴相。
义熙六年(410年)春,卢循和徐道覆乘刘裕北伐南燕,后方空虚之时,实施北征。
两路大军在始兴集结后,向北挺进,分别进入湘州(今长沙)和江州(今江西九江西南)各郡,势如破竹。镇南将军何无忌被擒斩,荆州刺史刘道规和豫州刺史刘毅等人遭遇惨败。
起义军声势浩大,人数超过十万,直逼防守力量仅有数千的建康,震动人心。刘裕得知消息后,从北伐前线迅速赶回京城,组织防御。然而,卢循因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义军在建康城下停留近两个月,因士兵疲惫和粮草不足,最终不得不在七月初撤退南下。撤退途中被刘裕追击,遭遇惨败。
卢循带领残部退守番禺,但此地已被刘裕派人通过海道攻占。无奈之下,卢循于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却遭遇火攻,最终兵败投水而死,起义宣告失败。
消灭桓玄的力量在朝廷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抗孙恩和卢循之时,掌控长江中上游重要军事据点荆州的桓玄也趁机扩展其势力。
桓玄逐步兼并了众多势力,控制了长江中游以西的大片区域,不久便挥师东下,迅速攻陷了晋都建康,杀死了司马元显,并剥夺了刘牢之的兵权,让他的堂兄桓修接替。由于恐惧遭遇不测,刘牢之逃跑,最终被逼自缢身亡。
在此局势下,刘裕审慎地选择暂时依附桓玄,韬光养晦,不惹是非。由于刘裕在北府军中战功显赫,声望颇高,桓玄也不敢轻易动他。
到了元兴三年(404年),桓玄废黜晋安帝,自立为皇,建立了楚国。但桓玄称帝后,变得骄纵奢侈,战争频仍,引起了百姓的极大不满。刘裕看清局势,与刘毅、何无忌等人密谋对抗桓玄。
于是,反抗桓玄的序幕拉开了。这时,尽管桓玄试图通过各种怀柔政策来消除刘裕的不满,但刘裕并没有被动摇,一直在暗中积极准备,快速推进起兵的计划。不久,刘裕以旧伤复发为借口,与何无忌同船返回,密谋恢复晋室。
公元404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借口,在京口集结了一百多人,率先发动起义并击杀了桓修。同时,刘毅在广陵也成功行动,除掉了桓修的弟弟桓弘。随后,大家推举刘裕为领袖,发布檄文号召各地响应,纷纷加入。
到了三月,刘裕的军队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与桓玄部将吴甫之相遇。桓玄军此时士气正旺,而刘裕则亲自持刀冲锋陷阵,勇不可挡,最终斩杀了吴甫之。随后,刘裕的部队追击至罗落桥(今江苏南京东北)。
在此,皇甫敷率领数千人迎战刘裕,宁远将军檀凭之与刘裕各自统领一部。檀凭之战死,其部队开始溃散,而刘裕却愈战愈勇,最终斩杀了皇甫敷。
桓玄得知两员大将阵亡,十分惊恐,急忙派桓谦及游击将军何澹之在东陵(覆舟山东北)驻军,并令侍中、后将军卞范之在覆舟山以西布防,总兵力约两万人。
刘裕命令士兵吃饱后,抛弃多余粮草,轻装前进至覆舟山东侧,派老弱士兵上山,布置旗帜以迷惑桓玄。桓玄急忙调派武卫将军庾赜之率精兵增援各军。然而桓谦的士兵多为北府旧部,畏惧刘裕,士气低落。
刘裕将部队分成若干小队,突袭桓谦军,他亲自冲锋在前,将士们无不拼死作战,勇猛异常。当时正刮着东北风,刘裕趁势放火,桓谦军大败。桓玄此时已经无心再战,带着子侄乘船沿江南逃。
刘裕率军进入建康,并派人追击桓玄。刘裕入驻建康后,屯兵石头城,重新立晋朝新君以示拯救东晋,并诛杀桓氏家族。第二年三月,刘裕迎接安帝复位。
为了奖赏刘裕重建晋室的功绩,安帝任命他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大权。至此,东晋的政治局势尽在刘裕掌控之中,为他日后篡夺东晋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裕北伐和东晋的最后灭亡在东晋的历史上,也有一些人曾率军北伐过,但并非是他们声称的那样要收复失地,光复中原,实际上是把北伐当成了扩大自己势力、乘机获取政治资本的途径。刘裕北伐也意如此。
在刘裕掌控东晋政权之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和积累政治资本,他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起开始率军北伐,着手进行统一战争,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他陆续攻陷了南燕(今河南、山东一带),处决了南燕王慕容超,收复青州;随后攻克江陵,击败割据势力刘毅;攻占成都,消灭了割据者谯纵;并收复襄阳,驱逐了割据者司马休之。
到了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刘裕的势力已经遍布整个东晋。
次年,刘裕得知后秦皇帝姚兴去世,幼主姚泓刚继位,国内陷入动荡,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佳的时机,便指挥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人,分五路大军,水陆并进,大规模北伐后秦。沈田子率领的部队绕道南阳,势如破竹,直逼后秦的都城长安。后秦皇帝姚泓亲自率领重兵迎战。
在长安东南,后秦的数万军队将沈田子等一千余人围了个水泄不通,而沈田子毫无惧色,振臂高呼道:“我们好不容易打到敌人的都城下,这时候不拼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他带头向重围冲去,士兵们也群情激奋,个个奋勇争先,竟奇迹般把后秦大军冲杀得七零八落,并赶进城内。
檀道济这一路所到之处,敌军更是望风而降,大军很快直抵洛阳。而且他还善于收买人心,不杀无辜之人,即使是俘获的敌兵也都释放回家,这样,他有效地瓦解了敌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王镇恶一路进入敌境后,同样屡战屡胜,破虎牢关、栢谷坞,经渑池,会师洛阳。接着,攻打潼关要塞,被后秦守将姚绍挡住。
王镇恶因军粮不足,向刘裕求援。刘裕接到报告后,急忙沿黄河往上游送粮,逆水重舟,行进十分缓慢。而北岸的北魏守军更是虎视眈眈,不时出来抢船劫粮。刘裕只好先调兵解决魏军,粮船才得以运到潼关。
虽然这样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幸亏王镇恶得到当地百姓的帮助,得以坚持到军粮的运达。恰好这时姚绍病死,代守潼关的姚攒又得知刘裕兵到湖县(今河南老潼关东),知道大势将去,悄悄逃走了。
大军进潼关后,王镇恶率领水军乘坐蒙冲小舰从黄河入渭水,直抵渭桥。由于北方船只颇少,后秦军队见王镇恶的船舰外面没有人撑篙却逆流而行,吓得以为是天兵降临。
王镇恶带兵在渭桥上岸,饱餐一顿后,便下令放开缆绳,任船舰随急流漂去。他指着长安城北门对兵士们说:“我们现在离家万里,大家都看到衣物粮食已随船流走了,想回去是不可能的了,困在这里,没有衣服和粮食,也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出路就是死战,攻进长安,立功受赏!怎么样?”
大家齐声喊道:“行!”由于士气旺盛,王镇恶率军很快把守桥秦军冲散,不久又把出城接应的姚泓打了回去。晋军一鼓作气,长安被攻陷。至此,姚泓投降,后秦宣告灭亡。
随后,刘裕率大军也赶到长安。不久听到京城有变,急忙班师回朝。回朝之前,刘裕让儿子刘义真和王镇恶、沈田子两将军一起镇守长安。但没料到王、沈二人素有嫌隙,刘义真又控制不住,晋军发生内讧,沈田子杀了王镇恶。
义熙十四年(418年),夏国首领赫连勃勃乘机发兵攻城,晋军抵挡不住,长安得而复失,只保得潼关以东地区。
尽管如此,这次北伐还是取得了东晋百年来最辉煌的战绩,刘裕因功而被封为宋王,权势更为稳固。两年后,刘裕在完成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军事、政治措施后,于公元420年逼晋帝退位让己,建国号为宋。东晋就这样灭亡了。
刘裕从一名低级军官逐渐发展到最后的刘宋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经历,过程也令人惊心动魄。时世造英雄,刘裕也把握住了这个机遇,创立了刘氏宋朝。历史就这样进入了南朝。
元嘉之治刘裕和他的儿子刘义隆统治时期的刘宋,是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尤其是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424—453年),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刘宋经济文化在这三十年得到较大发展,社会相对安定,被后世史书称为“元嘉之治”。
刘裕当了两年皇帝后,便因病去世了,终年六十岁。太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当时仅十七岁,由谢晦、傅亮、徐羡之、檀道济四位大臣辅政。
但因为少帝正值年少,喜欢游戏玩耍享乐,不喜欢亲理政事。群臣多次劝谏,他一概不听,甚至在宫中开设酒店,自充酒保,以为游戏。
两年后,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于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废黜刘义符,迎立刘裕的第三子时任荆州刺史的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刘义隆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宋文帝。
刘义隆即位后,坚持宋武帝的集权政策,不能容忍大权旁落,大臣擅行废立,于是于元嘉三年铲除了专权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势力,从此政由己出,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这时他刚刚过二十岁,但已经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素养。
刘义隆继承了父亲宋武帝刘裕的治国政策,首先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他深刻地认识到农为国本,是国家稳定的关键,只有让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他们才不会起来反抗。他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逋租宿债,又让官府贷款给买不起种子的贫苦农民,使他们能够及时下种,保证农业生产。
并对地方上不重视农业、破坏农时的官吏进行重罚。宋文帝还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京郊种田,以此树立重视农业生产的榜样。在他的一系列措施的促进下,老百姓也爆发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努力开荒种田,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对发生灾荒的地方,文帝下令拨出官府储备的粮食去赈灾,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序。为了防止地主过度侵吞农民的土地财产,变农民为农奴,文帝下诏清查户口,命令政府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册,作为农民拥有土地的凭据,以防止大地主侵占农民的土地。
同时,不仅减少税率而且要求按土地的多少缴纳租税,这样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生活稳定。
由于武帝出身于寒门,并非来自门阀士族,因此文帝在位时打击豪门势力,重用寒门,实行“土断”。他本人也提倡简朴,不崇尚奢华生活。他还很注重官员的素质修养,派人考察吏治,让有才能的人担任地方官吏,并严惩贪官污吏,使当时社会政治比较清明。
另外,文帝重视儒学,多次下诏求取人才,以满足国家需求。他还重视商业,并不简单地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使宋境内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元嘉之治并未能持久。此时,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势力北魏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到公元450年,北魏的拓跋焘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汝南,未能得手,只得退兵。
趁此机会,宋文帝派遣王玄谟和柳元景分兵两路展开北伐。然而,由于东路战事失利,刘宋军被迫撤退。拓跋焘趁势南下,追击至江苏六合一带,沿途村庄荒废,鸡犬无声。元嘉之治因此终结。
元嘉之治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年,但它却是整个南朝社会最安定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英才辈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大科学家祖冲之,著名军事将领檀道济等。宋文帝刘义隆也因此被永远载入了史册。
“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从刘劭杀死他的父亲文帝刘义隆开始,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刘氏子弟们上演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骨肉相残的惨剧,其惨烈程度为中国历史所罕见。而刘宋也在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中走向了衰亡。
其实,骨肉相残的悲剧根源说来还是在刘裕身上。一代枭雄为了使自己的江山永固,在险要之地皆委派自己的兄弟和儿子率重兵坐镇。而这些外藩诸王一旦拥有重兵,必然会威胁中央。
宋文帝刘义隆为了防止藩王势力过大引发内乱,安排太子刘劭负责京城的防务,太子府中拥有一万名卫士。
然而,文帝没有预料到太子刘劭竟会发动兵变,闯入宫中弑父夺权。刘劭自立为帝,却因不得人心而失去支持。
此时,文帝的三子刘骏抓住机会,以平叛为名,率领江州、豫州、荆州、雍州四地的重兵攻入京城,杀死了刘劭及其四个儿子,同时也除掉了二哥及其三个儿子。
刘骏起兵后,宋文帝刘义隆的五弟刘义恭加入了刘骏的讨逆军,但他的十二个儿子都被刘劭杀掉。
叛乱平息后,刘骏即位成为历史上的孝武帝。在他的十年统治期间,先后将四弟刘铄、六弟刘诞、十弟刘浑、十四弟刘休茂处死,并以谋反罪名灭掉了他的六叔刘义宣一家。
刘骏去世后,他年仅十六岁的儿子刘子业继位。刚登基,便对叔祖刘义恭下手,将刘义恭及其五个儿子全数杀害。
至此,刘裕的七个儿子中,除去文帝一系,其他的都没有活下来。随后,他又对兄弟下手,刘子鸾、刘子师相继遇害。
刘子业对六个叔叔格外仇视,命人抬来木槽,让刘彧脱光衣服趴在槽里模仿猪吃食,称他为“猪王”,八叔刘祎为“驴王”,十二叔刘休仁为“杀王”,十三叔刘休佑为“贼王”,并将他们囚禁在竹笼中百般折磨。
就在刘子业准备杀掉这六个叔叔的前夜,宫中的护卫发动叛变,反而将刘子业杀死。
刘子业死后,刘彧被拥立为皇帝,即明帝。明帝即位后,孝武帝刘骏的三个儿子刘子勋、刘子顼、刘子房联合起兵反叛,结果兵败被诛。不久,孝武帝的十二个儿子也先后被明帝杀害。
刘彧在即位后,对皇室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他不仅将孝武帝的儿子们全部杀掉,还对自己的兄弟也毫不留情,最终只剩下一个弟弟。即便是曾经救过他命,并在平定叛乱时立下大功的刘休仁,也未能幸免于难。
在刘子业统治时期,刘彧曾被戏称为“猪王”,并遭受了不少屈辱。
有一次,刘子业命人将刘彧捆绑起来,扬言要“杀猪”。
当时,刘休仁巧妙地劝阻,说:“今天不是杀猪的日子,因为皇后即将生下太子,那才是杀猪取肝的好时机。”这才让刘彧暂时逃过一劫。
然而,刘彧在稳固权力后,依旧对刘休仁痛下杀手。刘彧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昱继位。刘昱上台后,与唯一幸存的叔叔刘休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刘休范战败身亡。
与此同时,文帝的孙子刘景虽然性格温和,但刘昱仍然对他心存疑虑,最终将其杀害。此时,刘裕的后代之间的杀戮已达到极致,刘氏家族的统治力量在内斗中迅速衰落。最终,权臣萧道成先后除掉了刘昱和傀儡皇帝刘准,结束了刘宋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