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组令人痛心的画面在网络流传:12 岁男孩一天喝 3 次母乳,母亲满面愁容;母亲为劝儿子上学当众下跪,儿子却拍照炫耀。这背后溺爱作祟,究竟如何毁了孩子?让我们一同探寻。
01
“畸形母爱” 之痛
近日,网络上流传的两张照片令人痛心且深思。
一张照片里,十几岁男孩悠闲玩手机,母亲却在旁跪地,哀求不想读书的儿子别辍学,可儿子无动于衷,还拍照发朋友圈炫耀,配文 “开心每一天”。
另一张照片中,12 岁男孩一天要喝 3 次母乳,母亲因孩子这怪癖满脸愁容,四处求医,得知是母子心理问题。
这背后皆因家庭因素。12 岁男孩不断奶,是因一岁半时母亲尝试断奶,却因孩子哭闹、老人劝阻而心软放弃,此后每次断奶皆如此,导致孩子养成依赖、任性性格。
母亲下跪劝读事件,反映出家庭教育严重弊端。孩子肆意践踏母亲尊严,将母亲跪求当炫耀资本,这是家庭教育缺失底线与原则的恶果。
父母长期过度包庇与保护,让孩子丧失感恩之心和责任感,不懂尊重他人。家庭在孩子成长中应给予正确引导与约束,坚守教育原则,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02
溺爱,慢性毒药
无原则的溺爱,犹如一剂慢性毒药,侵蚀着孩子的心灵,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正如云南恶霸孙小果的案例,其母孙鹤予的溺爱,让孙小果从小养成无法无天的性格。
19 岁时,他就伙同他人实施强奸犯罪。被捕后,孙鹤予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关系,为其修改年龄、办理保外就医,使他逃脱法律的严惩。
在母亲一次次的包庇纵容下,孙小果越发肆无忌惮,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犯下多起令人发指的罪行,包括强奸罪、故意伤害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寻衅滋事罪等。
他的种种非人举动,如用竹筷和牙签刺女孩乳房、用烟头烙手臂、拽着头撞击大理石桌面等,令人不寒而栗。孙小果最终被判处死刑,可其母的溺爱无疑是将他一步步推向深渊的帮凶。
03
溺爱的根源与伤害
那么,溺爱究竟源自何处?许多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过度的保护欲使其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认为这便是爱。
“他还是个孩子” 成为他们纵容孩子的口头禅,却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规则与底线教育的重要性。
这种无原则的爱,实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家长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 “伟大” 情感中,却未意识到正在将孩子推向危险的边缘。
溺爱对孩子的伤害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它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使其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就如湖北襄阳那位上大一的女孩,因从小被父母过度照顾,连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独立生活。
溺爱还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无需承担任何后果。像孙小果,在母亲的包庇纵容下,肆意践踏法律和他人尊严,最终走上不归路。
这些被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对父母的苦心教诲不屑一顾。
04
真爱与溺爱的界限
无条件爱孩子,并不等同于无原则地爱孩子。
真正的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但对于孩子的行为,则需明辨是非对错,用恰当的规则和界限予以规范引导。
当孩子在超市哭闹着索要已有玩具时,家长应坚定拒绝,并向其解释原因,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欲望、理解他人。
亲子教育中的界限感至关重要。父母若将孩子视为附属品,过度包办一切,只会让孩子误以为世界皆会顺应其意愿。
这种无界限的爱,恰似温柔陷阱,使孩子逐渐丧失独立思考与自理能力,陷入 “高分低能” 困境。
正如湖北襄阳那位为大一女儿找保姆的母亲,其过度保护的行为,看似关爱,实则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与独立。
05
摆脱溺爱,重塑亲子教育
如何摆脱溺爱,建立健康的亲子教育模式?首先,家长需学会放手,让孩子在适当的挫折中成长。如芬兰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独立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与责任感。
其次,明确亲子间的界限,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需求,但绝不姑息错误行为。当孩子违反规则时,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
再者,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坚韧、自律、有担当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溺爱并非真正的爱,而是对孩子成长的阻碍。让我们以理智与坚定,为孩子构筑健康成长的港湾,培养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大伙儿不用在意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