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一直有很多的民间讲究和说法,这些讲究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尤其是那些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有关的习俗,更是受到百姓的重视。而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说下关于上坟祭祖的讲究。
其中,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那就是“六十不上坟,八十不祭祖”。那么这句话是何意?有何道理?接下来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哲理。
六十不上坟,八十不祭祖首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到了六十岁以后,就不应该去为先人上坟了,而且人到了八十岁以后,也不应该参加祭祖活动了。这是为何呢?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那么具体来看看原因吧。
六十不上坟:在古代社会,人活到六十岁就已属高龄,也就是花甲之年。此时人的身体机能都已衰退,行动已经变得迟缓,而且自己的体力、精力也已经大不如前。而上坟往往需要长途跋涉,甚至翻山越岭,为此对于花甲之年的老人来说就会难以承受,很容易导致身体透支,出现健康问题。为此在古代,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就不再前去上坟了。而上坟之事往往都会交于晚辈,这也是在培养晚辈们对家族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此外,人过六十之后,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变弱,情绪波动也会变大,而遇到悲伤或恐惧的事情,就容易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为此,上坟这种寄托哀思的事情,就不能再去做了。否则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八十不祭祖: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说的就是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是人生命中的两个“坎”,一般来说,如果不在七十三岁死,就会在八十四岁死。这意味着在古代,很少有人能活到八十多岁,而如果有人活到八十多岁就已经是一个值得后代骄傲的事情了。对于八十岁的老人来说,身体状况更是衰老到了极限。此时腿脚不便,长时间站立都会受到影响,为此就无法完成祭祖仪式,因此这个年龄,往往就不会参加祭祖活动了。
而在在当今社会,八十岁的老人也已经属于高寿,应该颐养天年,享受晚年生活,而不是再参与需要体力和精力的祭祖活动。这种观念强调的也是对老人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在晚年能够安心享受生活,而不是再为这些事情操劳。
当然,这些讲究虽然看起来没有科学道理,但是都是符合实际状况的,毕竟六十岁或者八十岁后,自己的后代也都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为此就需要他们扛起传统大旗,为这些老传统的传承打下基础。
另外,民间还有“七十不过寿”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七十岁的时候,往往不会选择过寿,这是因为七十岁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代表着晚年生活的开始。此时,老人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谦逊,不愿意过度张扬和庆祝。而且,七十岁也是许多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年龄节点,大张旗鼓的庆祝可能会给老人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
虽然,如今人的平均寿命都已经延长,七十岁的老人身体还比较健康,但是经不起折腾,而过寿往往需要大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为此是老人不喜欢的事情。当然,对于大家可以选择小过,也就是自己的子女在一起团聚一下就好。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一辈的传统和习俗也都在流失,但是这些传统讲究毕竟都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建议大家要尊重传统,尽量按照传统行事,不忘老传统。
那就开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