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真那么神奇,让刘邦收获一片点赞?恐怕事实不是这样

智晖看历史 2023-06-11 01:40:17

大家好,我是小步。

【楚河汉界系列26】呈上,我主页上视频和图文合集都有哦~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邦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严苛复杂的律法,从此得到关中的鼎力支持。

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约法三章”真有那么神奇吗?

一、留下子婴,安抚宗室之心

刘邦从武关打进关中,一路推到咸阳。秦王子婴虽然用计谋除掉了赵高,可终究没有办法力挽狂澜。

为了保住宗庙,子婴只能无奈地向刘邦投降。

有人建议刘邦,不如将子婴给除掉,以谢天下。

刘邦没有同意,说人家都已经投降了,再做这种事不讲究,留下了子婴的性命。

《史记·高祖本纪》: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子婴向刘邦献上玉玺

其实不是刘邦多么宽宏大度,而是没必要。

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咸阳了,秦朝也已经灭亡了,西征之前所有的目标都已经实现。

让天下人痛恨的,是秦二世和赵高,子婴仅仅在位46天,前任的锅不该他背。

这个时候除掉子婴,除了泄愤没有任何好处,弊大于利。

更重要的是,虽然此时秦国的宗室和文臣武将已经被赵高给糟蹋得差不多了,但毕竟还是有相当能量的。

他们都睁大了眼睛在看呢。

看刘邦怎么对待子婴,怎么对待他们这些人。

刘邦的宽仁态度,极大地安抚了秦国的宗室和贵族。不说让他们黑转粉吧,至少敌视和抵触的情绪会消除不少。

老刘头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了重要的加分项。

正所谓不是我多么优秀,全靠同行衬托啊~

这个同行是谁?

莫急,先往下看。

二、约法三章真的是喜大普奔吗?1、只是临时的约定

在安抚了秦国宗室之后,接下来就是争取关中百姓的支持。

刘邦向关中父老发布告示,说之前的秦律实在太苛刻了,咱们就约定三条:

杀人者要偿命,伤害别人和偷盗要惩罚。

其他的所有条款都不作数了。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约法三章”。

这个成语流传实在太广,以至于我们现在在事前定规矩的时候,都常常要用到这个词。

刘邦:看我化繁为简

然而,“约法三章”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章程,甚至只能算是一个口号。

为什么呢?

因为这么大一个国家,有那么多人,发生那么多事,

是仅仅靠“约法三章”就能够全部解决的吗?

我们只要平心一想就能明白,单靠三条律法,是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西汉建立之后,刘邦并没有继续沿用“约法三章”的内容,而是基本照搬了秦朝的律法体系,只是将其中一些过于苛刻的条款进行了简化和删除。

刘邦心里很清楚,秦的律法是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施行,证明行之有效的。为什么要弃之不用呢?

即使是以萧何的本事,也是在秦律的基础之上去芜存菁,编写出了《汉律·九章》。

所以“约法三章”更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刘邦的一种表态:

我刘邦,一定不会像暴秦那样束缚住大家,只要不犯大错,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这个表态出来之后,根据史料的记载,关中父老是喜大普奔啊,纷纷希望刘邦能做关中王。

《史记·高祖本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个描述乍一看没啥问题,站在男主角刘邦的视角,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关中父老就应该是这个反应。

毕竟主角做什么都是对的嘛~

但如果是以关中百姓的视角呢?

他们真的这么喜欢刘邦吗?

2、关中父老真的一开始就喜欢刘邦吗?

第一,人设。

以一个普通秦国百姓的角度来看,刘邦是个什么人呢?

恐怕是一个侵略者吧?

这个男人从南方的武关一路打进关中,消灭了无数的秦军。

最后让秦国的王穿着素服,跪在路边乞降。

你刘邦用着一口楚国的口音,连秦腔都不会说。

一个外来者,还想做关中王?

这样的人设,恐怕秦国百姓无论如何不会是欢迎态度吧?

刘邦:我普通话说得不好,对不起啊~

第二,口碑

而且,进入咸阳之后,刘邦最初的表现很糟糕。

《资治通鉴》: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这样的描述,用四个字来总结就是:

乱兵入城!

如我们上一篇分析的,西征胜利之后,从刘邦开始就已经飘飘然了,更不要说下面的将领和士卒了。

史料中写得还比较含蓄,用“走”、“分”这些词。

其实就是破门而入去抢啊!

虽然在樊哙和张良的连续劝谏之下,刘邦完成自我升华,约束下属,封存府库,还军灞上,可事情毕竟已经发生了。

哪怕时间不长,就几天,

刘邦在关中的口碑也会蹭蹭往下掉吧?

差评是最难消除的,对吗?

第三,约法三章

由于之前的表现不好,刘邦的“约法三章”其实就是拼命往回捞,希望能够挽救人气。

但这里有个逻辑前提:

必须是大家都觉得秦律实在是太过严苛,管得太多,让大家都不自在。于是刘邦来个化繁为简,受到所有人的好评。

问题来了。

这个逻辑放在其他地方都适用,可偏偏关中不是。

我们在《七雄归一》系列商鞅变法那几篇说过,秦朝二世而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律和六国百姓的不兼容。

原本生活在相对宽松环境下的六国百姓,一下子碰上从头管到脚的秦律,完全就是无所适从。

每天都战战兢兢,一不小心就触犯律法,变成刑徒,被拉去修长城。

正是由于不兼容,让六国百姓对秦律产生强烈的抵触和反感。

如果刘邦的“约法三章”是在赵国、齐国、楚国,在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那肯定是收获一大片点赞和好评。

可偏偏在秦国不是。

从商鞅开始,秦国的老百姓遵守的就是这一套规矩,如果要不适应,早就不适应了。

然而事实上是,一百多年来,秦国靠着商鞅的体系越战越强,秦国老百姓一代一代也早就适应了严苛的秦律,并不会产生什么反感。

所以“约法三章”带给关中百姓的利好,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刘邦在关中的人气一开始没有那么高

从以上三方面看,刘邦的人气似乎不会那么高,远远不应该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的程度。

但后来关中父老希望刘邦为秦王,这个民意基础却又是真实存在的。

这中间一定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会是什么原因呢?

还是那句话,

全靠同行衬托。

这个同行又是谁?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

【楚河汉界系列26】

我悠哉地写,您慢慢地看。

关注我主页的【合集】,可以看到之前的系列文章哦~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