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商鞅的罪魁祸首是谁?秦惠文王只是刽子手,真正的凶手另有其人

口说名人馆 2024-08-02 14:57:37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摆脱了贫弱的困境,并且依靠着商鞅推行的制度,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然而,功劳如此之大的商鞅为何难以善终?

第一段 跨时代意义的改革

公元前356年,得到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在秦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变法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土地上的改革,又有军事上的革新。

数十年的变法下来,被中原诸侯所看不起的“西蛮”秦国,以全新的姿态站在了诸侯们面前。

商鞅变法后的秦军在战场上有着惊人的战斗力,各国的军队见了秦军没有不发怵的。

秦国的凶悍是因为军功爵制度的激励,只要士卒在战场上多杀敌,便能够得到爵位,从而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此外,商鞅对旧贵族的打压使得原本一潭死水的朝堂,开始充满着活力,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进入秦国求仕,这也为日后秦国的霸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而商鞅之所以能够在保守势力极其强大的秦国进行变法,靠的便是秦孝公的支持。

秦孝公的信任与放权,让商鞅可以直接动用国家的权力,强制老旧贵族接受变法。

不仅如此,在人治观念深重与宗族势力盘根错节的秦国推行法治,若无孝公的鼎力支持,根本就无法实现。

秦孝公对于商鞅来说是千载难逢的伯乐,而商鞅则是秦孝公梦寐以求的千里马。

彼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相互成就”的状态。

但当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的命运便也开始急转直下,保守贵族开始进行了歇斯底里的反扑。

由于商鞅变法时期得罪的贵族太多了,就连继位的惠文王也曾在当太子的时候吃过商鞅的苦头,因此商鞅的死是注定的。

但杀死商鞅的罪魁祸首并不是下命令的惠文王,反而是秦孝公。

明明对商鞅极为信任与器重的秦孝公,为何会是商鞅惨死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段 血腥的变法之路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正式变法前,召集了文武大臣在朝堂上讨论变法一事。

结果不出所料,以甘龙、杜挚为首的保守派对变法极为抵触。

面对这样的情况,秦孝公便示意商鞅去对保守派进行辩论。

那些不思进取的保守派,自然辩不过有深厚学识的商鞅。

商鞅凭借着出色的口才,让大部分持观望态度的中立派支持改革。

秦孝公让商鞅与诸臣论战的目的,便是告知那些保守派,当下变法势在必行。

不过这样一来,保守派贵族的仇恨基本上也都聚集在了商鞅个人身上。

在整个变法的过程中,秦孝公都不直接参与变法,冲在变法第一线的总是商鞅。

秦孝公之所以不直接参与其中,是因为他必须去平息国内的反对派的舆论,对那些利益受损的贵族进行安抚。

正是如此,随着商鞅变法的不断深入,他本人身上所积累的仇恨也越来越大。

在商鞅变法如火如荼的时候,秦国的太子公然犯法,太子所犯的罪行按商鞅所制定的法律应是死刑。

但由于是太子,自然不可能处死,于是按照法律,便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除以劓刑。

所谓劓刑便是割掉鼻子,是一种侮辱性极强的刑罚。

可想而知,身为贵族的公子虔受此屈辱怎会罢休。

公子虔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让商鞅日后的悲惨结局成为了必然,而秦孝公也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如果秦孝公此时真的为商鞅着想,就应当借此机会让商鞅退居二线,而不是继续抛头露面,在变法第一线与勋贵们对峙。

秦孝公后来也意识到,商鞅身上的仇恨有一部分是替他扛的,如果自己哪一天不在了,商鞅是绝不可能活着离开秦国的。

秦孝公思来想去,最后竟做出了“禅让”国君之位给商鞅的决定。

商鞅自然是拒绝了,且不论这所谓“禅让”能否让那些保守贵族们承认,就这个事件来说,无疑是将商鞅最后一点生还的火苗给掐灭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于床榻之上。

国君去世本是全国哀痛的时刻,以甘龙为首的老旧勋贵,却将其视作“狂欢”的开始,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对商鞅复仇了。

上位不久的秦惠文王赢驷虽然对商鞅没有好感,但商鞅对秦国所做的贡献却也是看在眼里。

他本不想赶尽杀绝,但这时有人将先前秦孝公“禅让”商鞅一事作为由头攻击商鞅。

赢驷知道倘若不同意清算商鞅,难保这些贵族不会对自己的大位产生质疑。

得到国君的许可后,贵族们很快便展开了行动。

在他们的复仇大军之下,商鞅很快就败下阵来,死于乱军之中。

纵使商鞅已经死了,但贵族们依旧觉得不解恨,又将其尸体带回咸阳进行车裂。

杀红眼的贵族又要求惠文王将商鞅的家眷一同处死,惠文王再次点了头。

一代杰出的改革家最后的下场令人唏嘘,秦孝公时代所遗留下的隐患,使得商鞅没有生还的可能。

不过,商鞅虽然身死,可他所制定的法律与制度。却依旧为后世所使用。

他的改革不仅仅影响了秦国,也影响了后世历代中央集权王朝。

参考资料

李骛哲.商鞅之死[J].文史知识,2023(11):14-17.

宋丙涛,张熠星.商鞅变法的国家治理意义与儒法合流的公共经济内涵(上)[J].财政监督,2023(09):30-34.

董琦,李正军.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J].共产党员,2023(17):52-53.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