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子为避日寇藏身洞内,一村民闯入后低声催道:赶快脱掉你衣服

青史如烟随风散 2025-01-04 11:15:00

1937年12月23日,上午,靖城西郊的小陆地(现靖江市靖城镇正南村四组)上空,火光冲天,成片的民房腾起滚滚的浓烟,让这个原本安宁平静的小村庄顿时变得狰狞万状。

当日,一小队日寇窜入小陆地,四下寻找“花姑娘”,村内的民众因为听到了示警锣声,得以在日军进村儿前及时逃脱。

随后,这些日寇在村内转了一大圈,却连一个人影儿也没看见,不由地怒火中烧。领头的日军头目当即下令,令人纵火焚烧民房,偌大的村子,顿时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

村北面河湾的对面,村民刘炳南伏在枯草丛中,望着村内腾起的火势,双手攥紧身前的枯草,趴在河坎之上低声地愤愤痛骂着。

下一刻,刘炳南却赶紧伏低了身子,只见五六名日军士兵蹿出了村口,随后竟沿着村口的土路,向着他这边的方向,四下搜寻而来。

刘炳南原打算赶紧离开此处,然而,下一刻,村口方向却突然传来了一阵惊呼声:

“花姑娘!”

“花姑娘的有!”

刘炳南闻声,心下猛地一沉,此时的他也顾不上可能暴露的风险,赶紧抬身四下望了一圈。随后,他便将目光盯在了东面的一片荒草丛处。

从他的这个角度看去,可以清楚地看到那片荒草丛中,掩藏着一个地洞。

刚才自己瞥眼看去,看到有个灰色衣服的人影在洞口闪了一下,瞅着像是一个女子的身影。

刘炳南再望向村口,只见村口的那几名日军正兴奋地向着这边奔来,明显是看到了这边的情况。

虽然不远处还有一道河流阻拦,日寇们想要过来,还需要绕道过一座小桥,但对方现下正狂奔而来,势必很快便能赶过来。

想要将地洞中的女子拉出来,然后安全脱身,肯定是来不及了。但如果自己一走了之,那么敌人围住洞口,里面的那个女子,必然要遭殃!

怎么办?来不及多想,刘炳南便赶紧弓着腰,快速地跑到了那个地洞口处,赶在敌人过来之前,钻进了地洞之内。

这个地洞是先前烧窑留下的残窑,洞口不大,勉强可以通过一人,但走进去两三步,里面的空间倒还算宽敞,大小能够容纳五六个人。刘炳南才钻进去,便听见洞内响起了几声惊呼,这声音夹杂着莫大的恐惧,让刘炳南听了不禁一阵心悸。

借着微弱的光线,刘炳南依稀可以看到,洞内最里面的角落里,有三名女子正缩身藏着,看样子年龄都不大,几人抱成一团,正瑟瑟发抖着,想必是将自己当成了来找“花姑娘”的日本兵。

“小声些,”刘炳南低声说道,“你们当中,谁刚才出去了?”

那几个姑娘一听刘炳南的话音,不是日本人,当即松了一口气,靠在边上的那个女子,有些犹豫地承认道,“是我,我刚才探出身,想要看看外面的情况,没想到被对面的鬼子兵看见了。”

刘炳南听罢,当即指着对方道:

“你赶紧脱下来你的衣服,咱们俩换换。”

那女子虽然不知道刘炳南想要干什么,但可以听出对方并无恶意,随即在刘炳南的催促之下,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换上了刘炳南递过来的衣服。

刘炳南穿上那女子的衣裳,然后扭头对里面的这三个姑娘嘱咐道:

“待会儿,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儿,你们都不要吭声,都不要出去,就待在这里。记住,千万别出声!”

随后,刘炳南便转身来到了地洞口附近,然后深呼了一口气,将身子贴在地洞边的土层上,静静地听着洞外,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出来!你的出来!”

几名日军士兵围住了地洞,随即端着枪在洞口外大喊高呼起来。

不多时,便听见洞内传来了一个颤巍巍的声音,“别开枪,别开枪!”

几名日军士兵闻声,当即有些丧气,因为他们分明听出,洞内回应的那个人,是个男的。

刘炳南穿着灰衣裳,狼狈地爬出了地洞,先前喊着“花姑娘”的那名日军士兵,一看刘炳南穿着自己瞥见的那身灰衣服,当即不由地痛骂了起来。

随后,领头的那名日军指了指地洞,问他里面还有什么人?

刘炳南做了个手势,告诉对方,里面没有人,就他自己藏在这里,不信的话,他们可以跟自己进去看看。几名日军互相看了一眼,随即指派了一名日军士兵跟着进去,刘炳南领着对方走了一小段距离,随后便在最窄的地方故意卡住身子,告诉对方里面太狭窄了,进不去。

洞内光线昏暗,那名日军士兵也看不真切,听刘炳南这么说,随即转身爬出了地洞。

几名日军士兵一看,忙活了这么久,竟然是看错了,把刘炳南当成了“花姑娘”,当即恼羞成怒,等刘炳南爬出洞口之时,这几名日军士兵当即抬枪,将枪口对准了刘炳南。

“砰!砰!砰!”枪声响起,子弹射入刘炳南的前胸,重伤的刘炳南当即扑倒在地,鲜血立时洇湿了其身下的土地......

随后,那几名日军士兵们便讪讪离去了,直到天黑,地洞里面的那三个姑娘才流着泪爬了出来,而此时的刘炳南则已然没有了呼吸。

刘炳南舍命护村姑的事迹,随后在靖江城乡广为传颂,人们在赞叹其为人机警的同时,也不由地由衷感慨道:

“他真是一条汉子!”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673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靖江文史资料》,刘灿南回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