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想让陈赓去军委,陈赓:劳烦主席为哈军工留下笔墨

小关教育谈 2023-01-07 21:04:0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简称“哈军工”。

“哈军工”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办学历史,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新中国国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赓

作为“哈军工”的院长,陈赓更是为其倾尽所能,不断破解建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然而也就是在同一年,毛主席却给陈赓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我想要调你去军委,你是准备继续创建学校呢?还是去军委任职?”

对于这个问题,陈赓没有多想,直接选择了继续办学。

随后陈赓又提出了一个要求:“新校成立,劳烦主席为学校留下笔墨吧!”

要知道主席的墨宝十分珍贵难得,但是对于“哈军工”,主席却是格外看重,因此并没有拒绝陈赓的这一要求。

毛主席

那么,“哈军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奇存在?陈赓又为其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临危受命,“哈军工”院长花落陈赓

1952年6月,我国与美国的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抗战名将,陈赓将军自然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加入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可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陈赓却突然收到了一份紧急调令。

看着眼前的调令,陈赓虽然感到十分疑惑,但还是选择了第一时间动身回到祖国。

等到陈赓风尘仆仆地赶回到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随即为其安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一职。

其实早在3月26日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批准了创建学院的计划。

毛主席

可到底要让谁来担任学院的院长呢?这无疑成为了困扰国家领导人的一个重大难题。

思来想去之后,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等领导人将目光放在了正在前线打仗的陈赓身上。

众人选择陈赓将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陈赓毕业于黄埔军校,军事能力十分卓越;二是陈赓十分擅长培养和管理人才。

所以这一重担自然也就落在了陈赓的身上。

对于主席要创建军事学院的想法,陈赓当然是十分开心,因为在与美国作战期间,陈赓就已经明显发现了我国与对方之间的差距。

抗美援朝老照片

无论是现代化作战装备还是部队里的科技人才,美国都是稳稳压了我国一头,而且差距还不是一星半点。

可是对于主席让自己担任院长这一决定,陈赓却有些犯了难。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要说带军打仗,陈赓自然是不会有任何的担忧和推辞。

但创建学院担任院长,这着实是一件大事。

“这我恐怕办不好啊!毕竟在这方面上我是一点经验都没有。”

“要说有经验,你看在座的人谁有经验。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做,遇到什么难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和周总理,而且还有苏联顾问帮忙,相信你一定能够干好!”

周总理

随后周总理又接口毛主席的话说道:“这事你可千万不能推辞,没有人比你更适合担任学院的院长一职。你之前不是还做过红军学校的校长,所以你也不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的。”

看着主席和总理委以重任的眼神,陈赓再无任何理由推辞,当即便应了下来。

最终选址哈尔滨,党政军楚某献计策

院长敲定以后,接下来就是为学院选址的问题。

当时有不少人建议将地址选在北京,毕竟作为首都城市,无论是从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对于学校的建设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可为什么陈赓最后会将院校地址选在哈尔滨呢?

要知道哈尔滨位于我国极北的地方,冬天更是寒冷异常,这样的选址到底有何用意?

奥列霍夫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陈赓对于这个问题也是十分头疼,迟迟敲定不下具体位置。

直到奥列霍夫中将的出现,陈赓这才最终拍板哈尔滨。

奥列霍夫除了是苏联的中将以外,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哈军工”的首席顾问。

这天,奥列霍夫中将同专家组一同拜访陈赓,并提出了自己对于选址的一些建议。

“我建议学院的选址应该定在哈尔滨。”

对于奥列霍夫中将的建议,陈赓感到有些出乎意料,忙问其原因究竟为何?

原来在此之前,奥列霍夫就已经对我国的几个大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

经过一番考察后,奥列霍夫排除了一系列大城市,觉得哈尔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哈尔滨工业大学旧照

其中的原因包括,哈尔滨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满足了学院距离现代国防工业及工科大学较近的前提条件,这对于学院的后期建设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者,哈尔滨距离国防前线的距离比较远,一旦战争打起来,可以有效避免战争的波及。

其次,哈尔滨还拥有集中且适合教学的房舍和土地利用资源。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很多援助中国的军工项目都落地于哈尔滨,这些项目都可以为“哈军工”的建设提供诸多便利条件。

听完奥列霍夫的一番分析后,陈赓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并决定随同奥列霍夫一行人北上进行实地考察。

周总理

就这样,哈尔滨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功夺得最终的胜利。

为了尽快筹建院校,哈军工筹委会成立之初,陈赓就向中央提出了筹建请求。

当时包括周总理、陈毅、安子文等十多名我党重要人员齐聚商讨,规模之大,阵容之强,实属我国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经过众人的一番讨论后,建校的其它事情也逐渐有了眉目。

就在会议结束之时,陈赓再次站了起来。

“最后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希望我们的子女在高中毕业后,都能报考‘哈军工’,给其他年轻人起一个带头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能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陈赓的话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随后,会议室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散。

陈赓

这不仅是为陈赓的一番话鼓掌,更是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而鼓掌。

倾其所能,一心只为“哈军工”建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53年4月25日,随着陈赓将军挖下的第一铲,众人开始了浩大的建校工程。

为了能够在9月1日开学之前将学院建成,陈赓选择了在医科大学的旧址上进行改建。

在政务院的帮助下,医科大学原本的4.7万平方米校舍留给了“哈军工”,而医科大学则另选校址。

为此,陈赓还特意请了毛主席和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帮忙。

周恩来总理也亲自派人前往哈尔滨督办,这才让事情得以顺利进行。

贺晋年

历时两个月,医科大学为“哈军工”腾出了多栋建筑,确保了“哈军工”的使用能够尽快步入正轨。

众所周知,一个学校的好坏,师资力量至关重要。

在陈赓看来,既然要创办军事工程学院,那老师必然要选全国最顶尖的教授学者。

那到底要选谁,这也是一个大难题。

因为想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陈赓最后直接列出了一份长长的人员名单。

周总理在看到了这份名单后,有些哭笑不得地对陈赓说道:“不是我不想给你这些人,只是这500人实在是太多了,一时间根本凑不齐。我现在也只能给你几个人,然后你自己去培养人才。”

周总理

从500人一下子缩减到几个人,陈赓不免感到有些失落。

不过既然总理都已经发话了,陈赓也不想让对方为难,就准备回去再好好挑一挑人选。

可在精英里面挑精英,这事可真是难上加难,陈赓又被难住了。

实在没有办法的陈赓,只能向张述祖寻求帮助。

作为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副主任,同时又是我国第一代弹道专家的张述祖,很快就帮陈赓列出了一份新的精英名单。

将名单拿到手后,陈赓简直是如获至宝。

这份名单足有八十人,虽然说超出了周总理给出的名额,但陈赓却是谁也不舍得删除。

那么这份名单上都有谁的名字呢?

朱起鹤

只见朱起鹤、马明德、殷之书、慈云桂、邓三瑞等人赫然在列。

朱起鹤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后去到北大化学系教学。

殷之书则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书,主教结构计算。

毫不夸张地说,从这份名单中单找出一个人来,都是在国内学术界中能掀起一片风浪的大人物。

由此也可以看出陈赓将军对“哈军工”的重视程度。

只不过在这份名单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这人就是沈毅。

当时的沈毅已经被判了死刑,不出意外的话已经是必死无疑的存在。

陈赓

可陈赓却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为其作保,并先后给薄一波和董必武打去电话,希望能够释放沈毅。

要知道陈赓和沈毅其实半点交集都没有,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不得不说的是,沈毅确实是个人才,从法国里昂大学留学进修获得数理化硕士学位后,沈毅就选择了回到国内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沈毅深感国难当头,当即弃笔从军,毅然加入到前线作战。

因为表现优异,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毅就被提拔为民航局的处长。

正所谓“酒足饭饱思淫欲”,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沈毅开始逐渐腐化,最终在金钱中迷失了自己。

董必武

所以在“三反”开始后,沈毅就成了率先落马的官员之一。

虽说是极其看不上沈毅的为人,但陈赓还是不想失去这样一个人才。

为了能够给沈毅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陈赓亲自跑到北京,给当时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致电道:“董老手下留情啊!还请饶了沈毅这一次吧!”

听完了陈赓的一番解释后,董必武深知沈毅对于“哈军工”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对其宽大处理,改为监外执行。

就这样,经过了陈赓忙前忙后地找关系,主席和总理的层层批准下,沈毅这才保下了一条性命。

陈赓

事实证明陈赓确实没有选错人,沈毅在去到“哈军工”之后,将毕生所学统统用在了教学上。

呕心沥血,带领“哈军工”快速成长

1953年7月,“哈军工”开学在即,毛主席却突然对陈赓说道:“我想把你调去军委工作,你有什么打算?”

对于“哈军工”,陈赓早已经投入了所有精力,所以想也没想便拒绝了去军委的机会。

在离开之前,陈赓还特意请毛主席为学院写一个训词并起一个学报名字。

由于后来不常写东西的缘故,毛主席最终让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起草训词,自己则在萧向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就校报方面,毛主席则对照南京军事学院的校报《军学》,为“哈军工”校报起名为《工学》,并在宣纸上写下“工学”二字。

毛主席

对于“哈军工”,陈赓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

而在陈赓的带领下,“哈军工”呈现出了一片蒸蒸日上之态。

为了应对台海问题,“哈军工”率先开始了船模和水翼艇的试验项目。

除此之外,“哈军工”在陈赓的带领下还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培养了不少精英人才。

之后,导弹、原子、电子等高端技术的相继投入,都让“哈军工”名噪一时。

提及“两弹一星”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哈军工”还是“两弹一星”事业的主力军。

可以说为了“哈军工”的发展,陈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陈赓

然而也就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之下,陈赓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1961,陈赓在养病期间写下了《作战经验总结》,也就是在同一年,陈赓因心梗发作而亡。

陈赓虽然去世了,但“哈军工”的辉煌却并没有结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中也不乏“哈军工”的努力。

可由于珍宝岛事件爆发,“哈军工”因离战场较近的缘故,不得不选择“解体”。

现在,在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诸多名校中,都能看到“哈军工”昔日的风采。

哈军工

英雄虽已离去,但留下的精神却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青年。

这话不仅是对陈赓将军所说,也是对着曾经的名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所说。

1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