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作者是李崇建。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来自于萨提亚模式,强调通过对话的方式帮助他人觉察自我,从而与自己的渴望建立联系,承担起责任。
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冰山理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后来被萨提亚进一步发展。冰山理论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也就是人的行为表现;而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则是人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等深层次的心理状态。
李崇建在这本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话来撬开这座冰山的表面,深入到更深层的部分,帮助孩子或任何人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他特别强调了一种叫做“好奇”的沟通方式,这在家庭、学校和职场中都很少被使用,但却极其有效。
好奇的力量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妈妈发现她的孩子每学期考试都会作弊,尽管她和孩子已经多次谈过这个问题,但情况依然没有改变。李崇建建议这位妈妈尝试用一种充满好奇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可以问:“你为什么作弊?”、“考不好会怎么样?”、“你觉得妈妈更看重你的态度还是成绩?”等等。
这种好奇并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带着关心和理解的态度去探索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直接给出答案或者指责,却忽略了真正倾听对方的需求和困惑。李崇建指出,当我们能够保持好奇并不断追问时,往往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话的艺术接下来聊聊书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对话的艺术。李崇建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好奇对话”来引导对方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比如,面对一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先让孩子描述发生了什么,并逐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这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李崇建在和一个小女孩可盟的对话中,注意到她把作文稿纸揉成一团,于是他蹲下来,平视着小女孩的眼睛,轻声问道:“可盟,怎么啦?”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在乎你,我想知道你在想什么。正是这种真诚的关怀让可盟逐渐打开心扉,最终愿意将自己的作文交给老师朗读。
实践中的挑战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像李崇建那样游刃有余并不容易。我自己也试过几次,发现最难的是保持耐心和专注。尤其是当对方一开始并不愿意配合时,很容易感到挫败。但正如书中所说,好奇心需要刻意练习。我们可以从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对身边的人保持好奇开始,慢慢培养这种能力。
另外,书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不要轻易说“为什么”。因为“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让人产生防御心理,反而不利于深入交流。相反,可以用一些更加开放的问题来引导对方思考,比如“你还好吗?”、“发生什么事了?”、“你怎么看这件事?”等等。
自我觉察的重要性除了教我们如何与他人对话,李崇建还强调了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别人。这就像是我们在冰山上航行,如果连自己的位置都不清楚,又怎么能指望带领别人找到正确的方向呢?
书中有一段关于小玫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玫是一个初中生,她来找李崇建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李崇建帮助小玫一步步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并鼓励她勇敢面对自己的情感。虽然整个过程并不轻松,但最终小玫不仅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还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