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基石,广泛应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然而,很多患者朋友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存在一些常见误区,这些错误不仅可能影响疗效,还可能增加副作用风险。

错误一:血脂正常后自行停药
张先生,55岁,因高胆固醇血症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服药半年后,他的血脂水平恢复正常,便自行停药。一年后,张先生突发心肌梗死,送医后发现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再次升高,医生说这是因为张先生自行停药的后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血管斑块不稳定,最终导致了心梗。
许多患者认为血脂正常后就可以停药,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脂,还能通过抗炎、稳定斑块、预防血栓等机制保护血管。对于冠心病、放过支架或曾患脑梗的患者,即使血脂水平正常,也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以预防疾病复发。
错误二:忽视药物相互作用
李女士,62岁,长期服用辛伐他汀降脂。因肺部感染,医生开具了克拉霉素(一种CYP3A4抑制剂)。服药几天后,李女士出现严重的肌肉疼痛和乏力,尿液呈深褐色。经检查,她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原因是辛伐他汀与克拉霉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他汀血药浓度升高,引发毒性反应。
他汀类药物(尤其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主要通过肝脏中的CYP3A4酶代谢。如果与CYP3A4抑制剂(如胺碘酮、克拉霉素、氟康唑等)联用,可能抑制他汀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增加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如需使用其他药物,应主动告知医生或药师,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错误三:服药后没有定期复查
王先生,50岁,因高脂血症开始服用瑞舒伐他汀。起初他按时复查,血脂控制良好。但一年后,他因工作繁忙忽略了复查。两年后,王先生单位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显著升高,医生怀疑与他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且未定期监测有关。
他汀类药物虽然安全性较高,但仍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肌肉损伤等不良反应。通常建议在开始服药后4-6周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每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具体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总之,正确使用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血脂,还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但一定要避免以上常见的3个用药错误,加强与专科医生或药师的沟通,遵循医嘱,科学用药,才能真正发挥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