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在那个时期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等,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为那个时期的文艺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孕育了浪漫主义的种子。
那时候,浪漫主义戏剧家们充满个性,他们情感和想象力非常丰富,表达自然直抒胸臆,追求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严格的规矩约束,都是浪漫主义戏剧家们反对的。在浪漫主义戏剧家的作品中,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塑造了很多非凡的人物形象,向往理想自由的世界,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些作品被后世人统称为浪漫主义戏剧。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大地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那时候的欧洲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基于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现实,诞生了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们秉持客观,真实的创作态度,深入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细腻的文笔,勾勒刻画出很多真实反映复杂人性和社会矛盾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这些作家和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民间疾苦。
从选材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来说。浪漫主义戏剧的主题比较丰富。浪漫主义戏剧家们从爱情,追求自由和英雄主义得多方面表达了对理想生活和世界的追求,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浪漫主义戏剧里的人物具有很强的主观情感和鲜活生动的个性化色彩。在巧合和意外中展开故事情节,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构建和营造了一种神秘奇幻的艺术气氛。匠心独运的戏剧家们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
而现实主义戏剧在主题和选材上,则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这些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来自社会底层,揭露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也揭示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道德问题。在现实主义戏剧所刻画的人物中,这些人物的形象往往比较丰富多元,从多面又立体的角度去展现人物在性格和行为在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而现实主义戏剧的戏剧情节是十分自然流畅的,这些戏剧情节通过细节刻画,展现其真实性和情节的连贯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来说是十分朴素自然的,有些戏剧作品甚至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艺术境界,因为素材多取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所以往往能够深入人心打动观众。
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来说,浪漫主义戏剧追求的往往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这些戏剧作品,让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显得更加深刻。这些戏剧作品所传递出对自由,爱情和英雄主义的向往和追求,而这都是来源于戏剧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
现实主义戏剧跟浪漫主义戏剧的最大区别就是,现实主义戏剧注重对现实生活进行剖析和有批判性的反思。在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中,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弊端和不足引发观众对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从效果上来看,现实主义戏剧往往能够走到观众的内心深处,触动观众的情感和良知,让观众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得到共鸣和认同感。而这些共鸣和认同感往往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在当时的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可以说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比较著名的戏剧有大仲马的《昂利第三及其宫廷》和雨果的《克伦威尔》。而《克伦威尔》的序言更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宣言,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指明了方向。
雨果的作品也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各个阶层人民的赞誉。而大仲马的作品则长于曲折情节的创作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而深得观众的喜欢。
在德国,当时的浪漫主义戏剧家和文学院家们因为反对启蒙运动,而在戏剧作品中强调个性,情感和自然交融。在神话,传说和童话等题材中多有体现,为当时的戏剧创造出新的活力。这些作品以奇巧的情境吸引人,这些手法虽然有过于技术化之嫌,但是依然能够深刻反映当时的生活和人性。
跟传统浪漫主义戏剧有所不同的是,现实主义戏剧往往会把作品的侧重点,放在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生活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中。这些作品不再追求华丽的舞台效果和虚幻的戏剧情节,而是把目光投注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底层人民的命运。
在现实主义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往往是由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戏剧家们通过塑造各种不同身份和北京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欧洲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这些人物不单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更能够代表当时的社会某一阶层和群体,为观众认识和了解当时的社会打开了一扇窗。
比如俄国戏剧家契诃夫的《樱桃园》,该剧通过描绘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面临破产的生活场景,塑造了这个家族的人和仆人商人之间的社会底层人物的关联,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而德国剧作家盖哈特霍普特曼的《织工》则以19世纪中期的德国纺织工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刻画工人的生活艰难,和与社会其他阶层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苦难和斗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总而言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戏剧风格,各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无论是在过去和现在甚至将来,它们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