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在卫戍区与彭德怀发生冲突的开国少将是谁?后来怎么样了1967年,一场内部会议在北京卫戍区小礼堂内召开,参会者大多都是北京军区的将领。一个特殊的参会者,引起了众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彭德怀元帅。此时,彭德怀元帅已被免职许久,几年来,他备受批判,身体和精神上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卫戍区礼堂外,年迈的彭老总竟然又被人连扇两个耳光。是谁打了彭德怀,他又为什么这么做?当众羞辱彭德怀当时已经没有军职了,又处在风口浪尖,不管出现在什么公共场合,总有人对他大加批判,羞辱叫骂的也不在少数。但因为当时那场会议上,绝大部分将领对彭德怀还是比较同情,所以大家并没有落井下石。当然,顾及形势,众人也不敢上前和彭德怀讲话。
彭德怀便独自坐在角落里听完了会议,到了中午时分,大家出来休息,彭德怀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便坐在了礼堂后的一棵树下闭目养神。可谁料这时,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李钟奇,忽然满面怒容,气势汹汹朝着彭德怀走了过来。在场众人都被李钟奇这莫名其妙的火气吓了一跳,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李钟奇已经冲到了彭德怀面前。随后,李钟奇一把揪住彭德怀的衣领,大声质问彭德怀:“你还认得我是谁吗?”彭德怀十分茫然,还没等着回答,李钟奇居然不由分说,便扇了彭德怀两个巴掌。李钟奇这两个巴掌打的极重,一把年纪的彭德怀险些被他扇倒在地,围观众人都愣在当场。
李钟奇过了一会儿,大家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手忙脚乱的把李钟奇和彭德怀二人拉开。彭德怀的双颊被打的高高肿起。可此时的彭老总虎落平阳,即便受了这样的委屈,却也有苦无处诉。没多久,这件事情就传遍了全北京。但可气的是,因为担心受到牵连,没有人敢于正面处理这件事。直到三年后,吴忠少将成为北京卫戍区司令,才开始对这起事件进行调查。人们很难理解李钟奇的行为,一个堂堂副司令,究竟和彭德怀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践踏对方的尊严?
吴忠少将半生戎马这还得从头说起,其实,从军事生涯而言,李钟奇是一个出色的将领。1931年,李钟奇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骑兵科,参与了东北反帝大同盟。李钟奇入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在东三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年少的李钟奇勇气过人,他组织了五十多个同学,趁着日军不备,袭击了他们的军械库。在获得武器之后,李钟奇和同学们拉起了一支武装抗日队伍,随后加入抗日义勇军。
当年十月,李钟奇所带领的游击队遭到日军包围。在这个危难时刻,是李钟奇手执刀枪,一马当先,冲入了敌阵。他的大无畏精神,竟然把对面大批日军震慑住了,在李钟奇的鼓舞之下,游击队顺利杀出重围。他们撤入山中之后,才发现李钟奇早已腹部中弹。但李钟奇为了不影响大家突围,竟然一声不吭。在山中养好伤后,李钟奇再一次义无反顾,奔赴战场。1936年,李钟奇加入红军队伍,并成为共产党员,先后参与了山城堡战斗、平型关战斗、冀东大暴动。
1938年,李钟奇因战绩出色,升任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当时,在军中,战士们将李钟奇称为“打不死的参谋长”。这是因为,李钟奇身为将领,永远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受过多次致命伤。但每一次,他都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从死神手中挣脱。比如,他刚升任参谋长不久,日本关东军派出一个中队,来到根据地附近。当时几位将领经过研究,决定设伏击,消灭来犯之敌,为保万无一失,由李钟奇亲上前线,指挥作战。
敌人派出的是精锐部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李钟奇凭借冷静大胆的指挥谋略,将敌人渐渐逼入绝境。在双方决战进入白热化时,心忧战局的李钟奇一直拿着望远镜,观察前线动向,以备随时调整战术。但就在这时,敌方狙击手锁定了李钟奇的位置。随后,敌人朝着李钟奇的后背射出一发子弹。李钟奇被子弹击中脊椎部,血肉模糊,被紧急送往战地医院之后,一度停止呼吸。
但几天之后,李钟奇奇迹般地醒了过来。而且,仅仅在医院待了一个月,他就因为牵挂前线,负着伤回到了部队之中。所以,建国之后,人们谈起李钟奇,对他评价很高,称他是铁血将领。他被评为开国少将,也是实至名归。可也正是建国后,李钟奇渐渐和彭德怀产生了矛盾,进而,矛盾发展成仇恨。不过,严格来说,是李钟奇单方面记恨上了彭德怀。
怀恨在心在建国前,李钟奇和彭德怀因为不在同一个部队,所以,彼此之间几乎就是陌生人。但建国后,彭德怀成为国防部部长,李钟奇则被任命为总监部组织计划部副部长。两人成了上下级关系,矛盾一下子就来了。彭德怀就任之后,便提出,要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主义,要纠正国防部的风气。彭老总脾气直,性烈如火,做起工作,自然也是迅如风雷,不会给别人留面子。这样直接的作风,让彭德怀无形中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李钟奇。
1957年,彭德怀在进行调查之后,尖锐的指出,南京军事学院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员们往往照搬苏联的军事经验,但对于我们本国土地革命、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案例,却往往一笔带过。彭德怀指出,这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只因为苏联模式在苏联成功了,所以连军事教学也要照搬,殊不知这是纸上谈兵,学生们如果只学会一肚子苏联经验,将来上战场,是要吃大亏的。所以,彭德怀认为,军事学院必须要尽早改革。
当时,由于中苏关系急转直下,社会上对于照搬苏联模式早有强烈的不满。所以,彭德怀的意见得到了很多群众的认同。本来,能实现军事学院的本土化改革,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改革,就意味着之前守旧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受到批判。首当其冲的,便是院长刘伯承,由于受到批评,刘伯承辞去了院长一职。
刘伯承而李钟奇所在的组织计划部,本身就是负责管理国内军事院校的。如今南京军事学院被推上风口浪尖,李钟奇自然也要背负责任。不久之后,组织计划部直接被裁撤,李钟奇这个副部长自然做到头了。很快,李钟奇被调到外地。而这场风波说起来,很难评判谁对谁错,彭德怀雷厉风行,想要尽早让军事学院迈入正轨,这是对事不对人的,但李钟奇心里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遭受了彭德怀的刻意针对。更让李钟奇心中生怨的,是他因此事不得不离开北京。
其实,建国之后,李钟奇在心态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建国前,他作战不畏生死,始终是把自己放在国家利益之后的。但建国之后,他更加看重个人前途的发展。成为副部长之后,李钟奇春风得意,一心想要做出点成绩,以便继续往上升。可天不遂人愿,军校的事情捅出了大篓子。在李钟奇看来,这件事成了自己的人生污点,今后再想上升,可就难了。何况他还离开了北京这个权力中心,这让他愈发感觉前途无望。
李钟奇整日长吁短叹,一腔情绪无处发泄,最终导致他将彭德怀视为了自己最大的仇敌。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让李钟奇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撤去了国防部部长的职位。过去,彭老总在工作中,因为直来直去的性格已经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彭德怀一落魄,很多人都冷嘲热讽。李钟奇看到这幅情景,兴奋不已。但他却还觉得没有出气,一心想着要亲手报复彭德怀才算完。
悔不当初没想到,还真的让他等到了机会。1964年,李钟奇又被调回了北京卫戍区,担任副司令。三年后,在卫戍区召开的会议上,李钟奇又一次见到了彭德怀。这些年来,李钟奇对彭德怀的怨恨越积越深。所以,到了这一刻,李钟奇已经彻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此,他趁着彭德怀休息的时候,竟然做出了掌掴彭德怀的举动。做完这件事,李钟奇才觉得,自己总算报了仇。
但他的行为,引起了在场很多人的不满。彭德怀当年是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如今他落魄了,但作为昔日战友,无论如何,也不该做出如此举动。但李钟奇并没有把别人的意见当作一回事,反而得意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70年,新任的卫戍区司令吴忠,把李钟奇喊进办公室对质,让李钟奇对当年的事件做出一个解释。李钟奇却依然表现的目中无人,面对吴忠,他把自己当年如何对彭德怀怨恨,大肆讲了一通,听得吴忠目瞪口呆。
吴忠不能理解,为何李钟奇会把人生不顺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彭德怀的身上。更不用说,当众掌掴彭德怀这件事,破坏的是一个军人的形象,更暴露了李钟奇性格之中的缺陷。一个久经戎马的军人,竟然连控制自己情绪,尊重他人人格都做不到。这样的人在战场上,又要靠什么来获取战士们的信任呢?李钟奇的态度让吴忠非常失望。最终,吴忠告知李钟奇,他应该为此事作出严肃的检讨。
可李钟奇一听,竟然先发了火。他认为,吴忠比自己还小几岁,是自己的后辈,现在居然为三年前的事情,这样命令自己。李钟奇觉得十分不服气,险些在办公室里大闹起来。李钟奇本以为,彭德怀已经被打上重重罪名,自己扇他两巴掌,不会引起公愤。可是,他想错了。在吴忠提出这件事之后,当年,很多目睹这件事情的将领,对李钟奇的行为也再无法忍受。他们都纷纷出面表示,李钟奇应该为自己冲动的行为负责。在众人的压力之下,李钟奇最终不情不愿的写了检讨书。
而这件事情,还带来了一个隐形后果,那就是,众人失去了对于李钟奇这位干部的信任。也就导致,李钟奇从此直到退休,再也没有得到升迁。李钟奇以为自己打出去的两巴掌,是报复了彭德怀,殊不知也是害了自己,把自己的形象摧毁的一干二净。可惜,直到许多年后,李钟奇才终于明白过来。1974年11月,彭德怀去世了,得知这个消息,卫戍区的将领们都十分震惊。虽然当时彭德怀还没有平反,但大家还是非常怀念这位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
听着别人怀念彭德怀,李钟奇的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也是战场上出生入死过的军人。如今抛开偏见,他才意识到,彭德怀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元帅。不管是当年彭德怀被免职,还是如今彭德怀离开人世,其实,都是整个中国的损失。往后的日子里,李钟奇思考了很多,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1982年,多年没有再得到升迁的李钟奇,从副司令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此后,每一次他谈起彭德怀,总是充满悔恨和愧疚。
2003年1月,李钟奇在北京病逝。临终之前,李钟奇还念叨着:“我当初真的做错了,我千不该万不该打彭老总,这是我最后悔的事。”只可惜,这份迟来的歉意,彭德怀再也收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