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灭亡:柴荣去世前后,后周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梨评历史 2024-08-01 17:34:45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这是柴荣登位的第六年,在这六年时间里,柴荣宵衣旰食,谋求天下的大治。

当然,柴荣并不是一个人战斗,还有一帮潜邸旧臣,尤其是王朴。

王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能力虽强,但始终未能进入权力中枢,直到后周佐命元勋郑仁诲病逝后,才当上了宰相,这一年是显德三年(956年),而王朴也已经年过五十了。

五代乱世,不努力不行啊

或许是到了中年才得以施展抱负,王朴珍惜这个可以名垂青史的机会,不断为柴荣出谋划策,平定天下的《平边策》就是他献给柴荣的。

不仅如此,除了政务之外,且精通天文礼法、典章音律、水利建筑,可谓是全才。

柴荣也非常信任他,每次亲征后,都安排王朴留守,可以说与王朴与柴荣的关系,就像萧何和刘邦、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重臣,却突然暴卒了,让柴荣伤心不已。

此前王朴并没有什么隐疾,甚至在三月的时候,前往治河工地考察。

三月十五日,考察完毕后回京,恰好路过好友司空李谷的家,此时的李谷正患病在家,王朴便打算探望一下。

王朴

没想到刚说上几句话,王朴却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送到家的时候已经断气了。

自己左膀右臂的老臣突然离世,得知消息的柴荣先是大吃一惊,后痛哭不已,不仅给王朴身后极高的荣耀,更是在送别王朴的灵堂上不顾及帝王身份,几次放声大哭。

王朴虽死,但平定天下的夙愿还要继续,仅仅四天后,柴荣就打算出兵,这一想他要收复燕云,为后周谋取稳定的后方,然后平定南方诸国。

先命令义武节度使孙行友前往定州,以防北汉的骚扰参战。

而后安排宣徽南院使吴延祚暂领东京留守、三司使张美任大内都部署,维持京城大后方的运转。

这些任命下去后,柴荣又命都虞候韩通为主将、将军高怀德、张铎为副将,沿着大运河北上,疏通河道,保障物资运输。

准备好之后,柴荣于三月二十九日,带领赵匡胤等人,沿着大运河直奔沧州,与前线的张永德人汇合。

显德六年,后周的疆域(图源:史图馆)

四月十六日,刚刚抵达沧州的柴荣直接带领数万兵马,直接攻入辽境,迫使辽国的宁州刺史王洪献城投降。

而后一路平推,攻克了益津关、瓦桥关,至此两关之南的瀛州、莫州彻底与辽国失去了联系,两州守将见大势已去,直接献城投降。

这一天,距离柴荣下诏亲征仅过去了四十二天,可谓进兵迅速。

只不过这次亲征,柴荣还没遇到辽国主力,如果继续北进,那么双方必然会在幽州与辽军主力爆发大战。

是赢是输,决定了周、辽两国未来的命运,因而柴荣也异常慎重。

五月初二日,柴荣在大营里宴请诸将,商讨下一步进攻幽州的计划。

柴荣

本以为是一边倒的商讨如何进攻幽州,没想到席间,诸多将领却劝阻柴荣不要进攻。

这让柴荣很不开心,柴荣认为,此时军心正旺,正是进攻辽国的好时机,岂能半途而废?

看到柴荣生气了,众将也不吱声,本来热闹的酒席上一下子也开始寂静了起来。

既然柴荣不同意撤军,那么只能继续进攻了。

次日,柴荣命刘重进当先锋,驻扎到距离幽州仅百里的固安县。

然而就在进攻幽州的前一夜,柴荣居然病了,而且病的不轻,病到不能继续指挥出征的地步。

这也太巧了,明明就可以直接进攻幽州了,却先被众将拒绝,在柴荣坚持进攻后却突然患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的计划。

可以说这个病不仅来的突然,而且来得相当巧,怎么能这么配合反对的将领呢?

联想到数月前王朴的暴卒,不得不让人疑惑了。

想当初王朴可是说出“朴在则周朝在”的豪言壮语的,如果某些人想要谋权篡位,必然先干掉王朴,如今王朴已死,下一个似乎只能是柴荣了。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柴荣已经起了疑心了,毕竟这个套路他实在太熟悉了。

五代以来,哪一朝的天子上位,不都是靠政变上来?

五代以来,哪一朝的天子上位,不都是靠政变上来?

显然,后周军中,已经有人开始按捺不住了,只是到底是谁,柴荣并不清楚,只能等回到京中调查了,贸然调查,只会引起混乱,说不定误解真的心腹,却放过奸臣呢?

当然,在回京之前,还需要做出一些准备。

五月初五日,患病的柴荣下令在瓦桥关设雄州、在益津关设霸州,然后让韩通负责修缮城池,成为抵御辽国的前线,一切准备完毕后,五月初八日,柴荣下令班师回朝。

而在班师途中,不长眼的北汉出兵了,刚刚摸进来,就遭到李重进的大军,被李重进穷追猛打,一直追到北汉都城太原附近的百井,至于李筠则攻克了北汉的辽州。

不过他们只是教训一下罢了,毕竟柴荣的病情加重了,后周政局有些难以预测,他们必须回去,以防出现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果然,柴荣到达澶州后,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张永德被罢免了。

起因是柴荣驻扎澶州后居然不走了,一连数日都未能和群臣见面。

张永德掌握禁军

这引起很多人的担心,毕竟柴荣身患重病,万一突然病逝了,太子年幼,后周必然陷于内乱,因而大家商议,让还能进入内廷的张永德劝柴荣赶紧回京。

张永德也认为没错,立马趁着见柴荣的机会,劝他赶紧回京,只是这个劝谏有些刺耳。

原来张永德说,天下未定,陛下又身患重病,一些人趁着这个机会打算作乱,但陛下却停驻澶州不肯回京,赶紧回京安定社稷,万一驾崩在这里,后周怎么办?

说实话,话糙理不糙,但在柴荣眼里是如此的刺耳。

毕竟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最怕别人说“死”字,而张永德好巧不巧,逮着“驾崩”说,柴荣怎么能高兴?

立马问张永德,谁让他谁说的,毕竟在柴荣眼里,张永德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张永德也算老实,直接说外面大臣都这么说的,气的柴荣大骂,认为张永德如此浅薄无知,如何配得上都点检的位置。

就这样,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虽然又给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尉两个官职,但殿前都点检可是掌握禁军的,这一举动,相当于直接将张永德从最高权力核心阶层排除了出去。

从这一点来看,柴荣第一个怀疑的对象其实就是张永德。

一直以来,张永德都是柴荣最为信任的将领,本身又是皇家外戚,即便那段谏言不怎么中听,但至少是好心,对于待下公正著称的柴荣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但如今柴荣病重,甚至感觉到自己真的快不行了,开始为儿子坐稳江山开始谋划了。

太子柴宗训仅有六岁,六岁幼主,放在太平盛世,或许没问题,但在五代乱世里,岂不是白送他人江山?

六岁幼主,放在太平盛世,或许没问题

所以,柴荣开始猜想,自己死后,谁最有可能威胁到柴宗训得地位?自然是李重进和张永德了,李重进掌管侍卫军、张永德掌握殿前军,不仅重兵在握,且都是皇室的近亲,且有威望,有战功,是天然威胁皇权的对象。

不管是不是他们背后的搞的鬼,这两个人必须远离兵权。

因而最先被剥夺兵权的就是张永德,而接替都点检位置的自然是柴荣认为的心腹——赵匡胤。

对于柴荣来说,赵匡胤这些年虽然战功卓著,但毕竟资历尚浅、威望有限,而且又不是皇室近亲,怎么看都不像是要重点防范的人。

既然如此,那就提拔他掌管禁军吧。

而随着张永德的退出,殿前军的人事开始发生了变动,其中重要的都点检由赵匡胤担任、副都点检由慕容延钊担任、点检都指挥使由石守信担任、殿前都虞候由王审琦担任。

既然张永德被安排了,那么李重进也要处置一下,不过和张永德不同,柴荣并没有更换其侍卫马步军都指挥的职位,但却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去了。

至于侍卫军的工作则交给了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除了韩通之外,侍卫马步军都虞候交给了韩令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交给了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交给了张令铎。

这么一番明升暗降,利用韩通架空李重进,直接剥夺了李重进对侍卫亲军的管理权。

经过一番操作,柴荣在不误杀的情况下,将两个最大的威胁冷藏了起来。

只是旧的威胁没了,还有新的威胁,比如刚刚当上都点检的赵匡胤,因而柴荣想到了制衡,给赵匡胤和韩通安排副手,予以制衡,且让两司相互制约。

赵匡胤

禁军系统处理好了,朝廷权力也需要平衡,为了防止一个势力集团的出现,柴荣必须找到一个足够有威望压服群臣的人,当然这个人最好也没有野心。

而朝廷上符合这个条件的人,只有自己的老丈人天雄节度使、魏王符彦卿。

符彦卿一生历经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从未有过夺权的心思,是朝野公认的忠厚人,如今已经六十岁了,总不会从外孙手里夺权吧,虽然有杨坚这个失败的案例,但宇文阐又不是杨坚亲外孙。

除此之外,符彦卿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整个符氏家族堪称五代第一家族,算是藩镇势力代表,威望足够高。

如今两司相互制约,万一有人轻举妄动,符彦卿可以出面联合藩镇势力,足以压制另一方。

只是有个问题,柴荣当初为了削弱符家势力,在大符后去世后,削弱了符家与皇室的亲缘关系,现在只能拉拢一下了。

六月初九日,柴荣下诏立大符后的妹妹为新皇后,史称小符后,加强符家与皇室的联姻。

藩镇势力考虑到了,接下来就是文官势力了。

六月十五日,柴荣下令担任宰相的王溥、范质同知枢密院事,让这帮宰臣插手枢密院的权力,而后又让枢密使魏仁浦加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让枢密院的长官也有宰相的头衔。

柴荣想的都是制衡

意图让他们互相制衡,不能在某一方面独断专行,共同辅政。

而这三位辅臣里,王溥有胆有识,是当初唯一支持柴荣亲征北汉的朝臣,但为人孤僻,朝中没有多少朋友。

至于范质则是清廉的代表,自命清高,能力很强,却情商较低,经常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

而魏仁浦出身贫寒,能力优秀,却没有军功,也不是科举入仕,当初提拔他还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可以说柴荣找的这几位,都是朝中人缘不好的,就是为了避免他们结成朋党,威胁皇权。

至此,柴荣在去世前,通过一系列的谋划,意图让自己死后,柴宗训可以顺利继位。

六月十九日,柴荣病重,他又开始谋划起来,在最后一次召见群臣里,打算自己死后,让范质安排王著入相、曹翰做宣徽使,一同辅政。

那么这二人是谁呢?为何此前不安排呢?

王著是柴荣的老部下,文采过人,且胸无城府,深受柴荣的赏识,但王著有个毛病,就是嗜酒如命,一旦喝醉后,什么都不干,很容易误事,因而柴荣一开始没打算让他辅政。

但到了大限的时候,柴荣又想起了他,打算让他辅政。

至于曹翰,是当初劝柴荣入宫侍奉临终郭威的人,是柴荣的心腹,但曹翰虽然足智多谋,但喜欢杀戮,曾经伪造诏书,屠戮八百名南唐降兵,所以一直未能进入中枢。

然而柴荣没想到,范质他们当面答应,出宫后就商议拒绝执行,也让柴荣最后的一丝努力,化为乌有。

六月十九日深夜,柴荣驾崩,年仅三十九岁。

然而柴荣生前算到了制衡,但没算到他们会联合,尤其是对赵匡胤看走了眼。

赵家人可不简单

他的一番制衡,顶多对韩通有效果,但对于赵匡胤来说,根本不是个事。

毕竟在柴荣驾崩前,赵匡胤就和一帮人联络好了,柴荣蒙在鼓里还不自知。

自赵匡胤开始在军中崛起后,赵家人就开始结交后周各路权贵,比如枢密使魏仁浦,和赵家私下的关系可不低,当初赵匡胤的母亲可是上魏家想要让双方攀成亲家的。

只不过未能成功,但到了北宋后,魏仁浦第三子魏咸信还是娶了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

可以说,魏仁浦就是赵匡胤一系的人。

除了魏仁浦,赵家还结交了王溥、吴延祚、潘美、曹翰等等,就连柴荣的潜邸亲信的尹崇珂,都和赵家有着亲密的关系。

而赵家人更是和符颜卿联姻起来。

符颜卿历经五朝不假,但他见惯了朝代更替,早就成了老油条,根本不会为了一朝一姓而豁出性命,而且一直注意多头下注,这一点也被赵家人看上了。

看到赵匡胤担任都点检后,符彦卿将自己最小的女儿嫁给了赵光义,可以说柴荣自认为重要的符家,现在早和赵家联姻,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这么一看,柴荣安排的四位托孤大臣里,就有三位和赵家关系匪浅。

加上赵匡胤私下和其他将领结交,结成了“义社十兄弟”,其中就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

可以说除了韩通,这帮人早就和赵家成为利益共同体了。

所以说,柴荣的怀疑是对的,的确有人谋权篡位,但怀疑的对象错了,不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而是赵匡胤。

所以,这么一串通,此前一系匪夷所思的巧合就说的通了。

赵家和符彦卿家族联姻后不久,赵家就打算除掉王朴。

说实话,王朴执掌枢密军政,又负责留守京师,早就在军中安插了眼线,对于赵家的举动,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开始有了动作,引起了赵家人忌惮。

因而想要图谋后周江山,第一个就要除掉王朴,所以王朴暴毙了。

王朴真的太重要了,也难怪北宋建立后,赵匡胤自言自语说了这么一段话:“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

赵匡胤口中的此人就是王朴。

王朴的暴毙,必然会引起柴荣的怀疑,因而柴荣北征途中,赵家又下毒,迫使柴荣班师回朝。

为啥不直接毒死呢?就是为了让柴荣替他们除掉张永德等人。

赵家人知道,柴荣为了让儿子上位,必然会剥夺张永德等人的兵权,可以说是赵家人借柴荣之手,扫清张永德、李重进这些威胁,甚至想一下,张永德那番话就是赵匡胤等人撺掇说的。

到了这一步,赵家人再无阻碍了,在一系列的谋划下,所有阻碍都剔除了,剩下的就是谋权篡位了。

那么有人问了,赵家人下毒这么厉害吗?

是的,就是这么厉害,历史上赵光义就是下毒高手,没事就喜欢研究毒药,毒杀了一大批名人,只是他后面没想到,自己儿子也喝了毒药。

扯远了,再说回后周最后的一段时间。

柴荣死后,柴宗训继位。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大臣朝贺柴宗训后,朝廷突然接到了紧急军情。

说辽国和北汉趁主少国疑,趁机南侵了。

有敌入侵,自然要反击了,范质和王溥商量,打算让赵匡胤为主帅,带领大军北征。

然后列出了具体的方案:

1、由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先带领精锐奔赴前线;

2、由赵匡胤为主帅、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随同出征;

3、京城防务交给韩通、石守信王审琦负责;

大家看这份安排,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好友,韩令坤是赵匡胤发小,高怀德和赵家关系亲密,后面还娶了赵匡胤妹妹为妻,张令铎女儿后面嫁给了赵廷美。

至于石守信、王审琦又都是义社十兄弟,换句话说,除了韩通,其余人都和赵匡胤关系匪浅。

可以说,他们就是打算借这次出征,谋权篡位,至于辽国真的出征了吗?虽然《辽史》很差劲,但对于大规模军事行动还是记载严格的,但《辽史》是一点没记载。

这么一看,赵家就是利用这次出征机会进行兵变,让五代变成六代而已。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而在兵败前,赵匡胤的母亲杜氏就将家人藏匿于定力院里,可谓心思缜密,毕竟京城里还有韩通呢。

杜太后

尽管石守信控制了京城,但韩通还是逃了出来,集结军队搜捕赵家人,可惜扑了个空。

可见这件事,大家早就密谋好了。

至于韩通,虽然想要维系后周,但大势已去,被王彦升杀死,至此赵匡胤改朝换代再无阻碍。

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降封柴宗训为郑王,北宋建立,立国仅十年的后周就此亡国。

5 阅读:979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