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挺热,这个时候,去哈尔滨避暑,当然是很舒适的事情。乘坐高铁,5个小时就到。沿途东北大平原的绿意,已经让人心旷神怡。
到了哈尔滨,第一要看的是中央大街。"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这条街上,汇聚了一百多栋各种风格的西式建筑,是当年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街道。百年积淀、欧陆风情,特别是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闪着光泽的地面砖,简直就是浪漫、时尚、典雅、高贵的代名词。著名的马迭尔宾馆门前,永远排着长队,不吃到马迭尔的冰棍、冰糕和“小吐司”、“小槽子”面包,就等于没到中央大街。
哈尔滨的街上,动不动就是上百年的欧式建筑。离中央大街不远,最有名的当然是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的建筑,外表巍峨高大。教堂内有看头,有哈尔滨城市记忆油画展,有小提琴、钢琴演奏,音乐回声效果极棒,游客们安静地坐在木椅上欣赏音乐,久久不愿出来。夜晚去看,更加富丽堂皇。通江街原犹太总会堂音乐厅,据说在任何角度和位置听到的声音无差别。提前订到票的话,听一场音乐会当然最完美。
然后得去看中东铁路大桥了。中东铁路是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源头,铁路将城市分为道里、道外。老桥建成于上世纪初,一直用到2015年旁边的新桥建成。现在可供游人漫步参观。在那钢铁铸成的大桥上走着,不由感叹,那个时代,西方太强大了,我们太弱小了,留下来的这点工业文明,还是丧权辱国的铁证。不过得承认,中东铁路大桥很美。无论是白天漫步桥上,还是等待夕阳西下,在桥栏上擦出星芒,落日余晖染红松花江,或者是看红霞飘拂,映照亮灯的大桥,都很美。
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文化街区是不能落下的。有人说,去了老道外,才算真正来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是哈尔滨中国民族资本的创造,街区房子的外表,都是巴洛克似的建筑,欧气十足。而后面,却都是中式的四合院、回廊楼等。以前,这里是繁华地段,有许多老字号。现在,许多房子都破旧了,到处写着“房屋危险,请勿靠近”。老道外是“东方小巴黎”的另一面,如英雄垂暮,沧桑斑驳。现在靖宇大街南二街、南三街一带,有25个院落、65栋房子得到了修缮,开辟为中华巴洛克风情街,徐世昌总督府也在这里。雨中慢慢逛着老街,有些穿越时空的感觉。逛累了,吃上一碗很有名的红光馄饨,味道真是相当好。
松花江是滋养哈尔滨的母亲河。沿着江边走走,在炎热的夏天,江风却是清凉的。晚霞映红了江水,晚风吹得人醉。因此江边更多是哈尔滨本地人活动的地界。钓鱼的悠闲自得,跳舞唱歌的热烈奔放。游船码头灯红酒绿,各式建筑流光溢彩。防洪胜利纪念塔记载了哈尔滨三次遭遇大洪水的历史,也记录了哈尔滨人勇敢的抗争。
哈尔滨博物馆是可以看上一天的。与动辄好几百年上千年建城史的其他大城市比,哈尔滨很年轻。因中东铁路而兴,只有一百多岁。但它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气质。博物馆内容丰富,除了介绍哈尔滨的历史,还有比较完整的古代钱币、陶瓷、清代服饰、俄罗斯油画和雕塑等专题展,非常值得看的是一个西方油画和雕塑收藏展,大多是十七、八世纪的西方著名油画家作品和欧洲宫廷古董柜、八音盒等,极其名贵奢华。
作为文学爱好者,萧红故居和纪念馆是少不了要去的。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力的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之前我只读过她的《呼兰河传》,参观后才了解,她竟然留有100多万字的作品。而她不过活了31岁,创作生涯不到10年。读她的诗和文,文笔和情感都十分细腻。这片土地上能够出现她这样的作家,说明那个年代这里已经是比较开明了。
哈尔滨文庙也值得一看。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文庙,民国十五年建。一是文庙没正门,因为按习俗,文庙正门要当地当朝状元祭孔后才能修,科举都没了,自然也没了状元,所以这里就只有万仞宫墙,没有正门;二是大成殿修得跟故宫太和殿似的,高大轩敞,面阔十一开间,飞檐上的走兽是10个,在全国文庙中绝无仅有。离文庙不远有极乐寺,形制极大,大雄宝殿前一对唐石狮,湮没在树草丛中;檐角叮当作响的风铃,传出一些悠远的意境。华洋杂处、中西共存,这就是哈尔滨。
松花江北还有在建筑界屡获大奖的现代建筑哈尔滨大剧院,白色、曲线的建筑,跟它周围湿地中正开得粲然的荷花,相映成趣。当然,如果带着孩子,还可以去著名的太阳岛,有许多游乐设施供孩子们享受。
哈尔滨的吃也非常有特色。首先是俄式西餐,有许多著名的餐厅。好友带我去的江边百年老屋江畔餐厅,非常有情调,西餐也做得好吃。其次是东北菜,既有百斤大锅炖大鹅的豪放,也有做得很精致的精品东北菜。哈尔滨真是好地方,又凉快、又漂亮、又好吃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