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尘嚣的乐山小镇,张琼华,一个出身于封建家庭的女子,与时代的巨轮擦肩而过,却意外地与郭沫若,一个怀揣新时代思想的青年,被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婚礼那天,张琼华以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却不知,这正是她长达68年孤独生涯的开始。
新婚之夜,张琼华满心期待,却遭遇了郭沫若的冷漠拒绝。面对郭沫若冷漠的背影,张琼华心中涌起了无尽的绝望与不解。
她卑微地拉住他的衣袖,哀求道:“求求你,跟我圆房吧!”但郭沫若却甩门而去,留下张琼华独自面对漫长的夜晚和未来的不确定。
这一夜,是张琼华人生中最漫长、最寒冷的一夜。
她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的命运将会如何发展?而郭沫若的冷漠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旧时代的婚姻观念与个人命运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张琼华与郭沫若的婚姻就像许多其他的婚姻一样,是被家庭安排好的。
即便当时张琼华出生在富贵人家,但依旧摆脱不了包办婚姻,就算家中文人较多,可那一套封建思想还是抹不掉。
和其他女孩一样,小脚和读“女儿经”是她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的命运仿佛早已被封建社会的悬链锁定,等待着父母为她指定的那门亲事。
相对于张琼会,郭沫若的家庭情况好的不是一丁半点,可以说郭沫若从来都没缺过吃穿,家中的书多的都读不完,且在当时的乐山,郭沫若的家族是非常出名的。
家境优渥使得他得以早早接受教育,并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对新学知识的渴望。
他生活在一个转型期的时代,百日维新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而郭沫若正是这场文化更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他对新学的热情和好奇,以及对西方历史人物如拿破仑和俾斯麦的崇拜,都预示着他不愿意仅仅被困在旧时代的枷锁中。
然而无论郭沫若的内心多么渴望突破,封建礼教的重压仍然不容忽视。
当他19岁时,家中便开始为他物色婚姻对象。面对母亲的坚持和安排,郭沫若虽内心矛盾,但最终还是服从了。
母亲的一席话,以及叔母所说的女孩子的种种好话,让他对这门婚姻产生了一丝期待。
郭沫若与张琼华的婚礼被家族的意志安排得井井有条,实际上张琼华与郭沫若并没有见过面,所以郭沫若也一直对张琼华的样貌好奇。
大喜日子时,张琼华一身红装,格外耀眼,郭沫若见了张琼华的身材,心中也充满了一丝惊喜,只是还未见到真面目。
然而,当她三寸金莲的小脚最终踏出轿门,郭沫若内心的某种火焰却被浇灭了,因为郭沫若最不喜欢的就是裹了小脚的女人。
所以,新婚那一夜,两人什么事都没发生,只有郭沫若的嫌弃和张琼华的落寞。
张琼华孤守空房的悲苦岁月在回顾了张琼华与郭沫若的包办婚礼及其背后的文化冲突之后,我们进入了张琼华孤守空房的悲苦岁月。
郭沫若的婚姻生活仅仅是短暂留在了乐山,不久后他就应学业的召唤,远赴日本。
这段留学经历,并没有牵挂地将他从心爱的人身边带走,而是开启了他与另一位日本女子佐藤富子的新生活。
在日本他的生活充满了新的光芒和希望,佐藤富子的出现似乎照亮了他的世界,两人很快携手步入了甜蜜的生活,也迎来了爱情的成果。
与此同时,张琼华在郭家孤独地守护着他们空置的婚姻。如同许多被命运捉弄的女子一样,张琼华的日子在她与郭沫若的婚姻中变得異常孤单。
她没有得到从丈夫那里期待已久的关爱,也没有任何离开或是改变现状的权利。她用心地照顾公婆,尽力保持着家里的整洁和秩序,企图以此来寄寓对郭沫若的思念。
每当收到郭沫若的来信,张琼华总是充满期待地倾听,却又在得知信中丝毫未提及自己而一次次陷入失望。
在郭沫若继续他在日本的新生活中,张琼华的心始终满是期盼。她一直希望郭沫若能够回到她的身边,希望他能带她飞跃大洋,一起在异国他乡开启新的生活。
但现实是残酷的,她的期待始终只是泡影,郭沫若的生活中有了新的人,有了新的追求,而张琼华的存在,似乎只是他过去生活中的一段插曲。
岁月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张琼华的等待变成了日复一日的空白,她的青春和美貌也在这无尽的等待中慢慢消逝。
直到郭沫若国内的事业有了起色,才又一次带着他的新家庭回到了乐山,这让张琼华的心中再次燃起了短暂的期待。
然而,当她看到郭沫若新的愛人和家庭,她的心又一次沉入了绝望。
即便如此,她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这个陌生的家庭提供帮助,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郭沫若的一丝认可和温暖。
孤独终老:张琼华的后半生继郭沫若留学日本并开始了新的生活后,张琼华在家中独守空房,无望地等待着丈夫的回归。
然而,等来的只是郭沫若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巨大转变。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郭沫若回国后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并逐渐在政治和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不仅加入了共产党,还在南昌起义失败后转往日本,并在那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在日本的十年,郭沫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蜕变成了一位令人瞩目的文化大家。
不久,七七事变爆发,郭沫若决定单身回国继续他的事业。
而在前面所讲的这些时间里,郭沫若先后与几位女性建立了家庭,包括日本妻子及之后与年轻漂亮的女明星于立群的婚姻。
郭沫若的私生活和事业的成功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张琼华孤独终老、悲苦一生的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对张琼华来说,后半生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的关怀成了她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沫若家族知晓郭沫若在日本再婚的消息后,大哥曾建议郭沫若要么与张琼华离婚,要么三人一同生活,但最终,张琼华仍旧是一位有名无实的妻子。
在生活上郭沫若也不往家中寄钱,只有张琼华打一点零工和变卖家中物品,才得以照顾郭沫若的父母。
政府最终介入,每月给予张琼华生活费,显示了社会对这位无依无靠老人的关怀。
在郭沫若的《少年时代》中,他提到了与张琼华的婚姻是封建社会的悲剧,暗指自己并非主人公。
虽然他表达了对张琼华在母爱方面的消极态度,但这并未能抚平张琼华心中的伤痛。
张琼华的一生,尽管充满了艰辛与孤独,但她显得坚强,孝顺,默默地承受着封建婚姻带来的苦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的悲惨人生,成为郭沫若身上一道无法抹去的疤痕,也是中国旧社会困于新旧交替的那一代人共同命运的写照。
参考信息:书籍《郭沫若与他的三位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