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既为国球,自然是群星璀璨,星河灿烂。这是中国乒乓球队的骄傲,也是中国体育的一大幸事。往小了说,有国乒参加的比赛就是让人放心,妥妥的金牌。往大了说,是中国体育文化的一大名片。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人才辈出,冠军太多,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每一个球员夺冠时,确实很值得国人关注和激动,但又似乎没有那么轰动,毕竟物以稀为贵吗。但在更深一步的讲,虽然大家都是国乒世界冠军,但是最终退役后,每个人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第一档:从战士到统帅
作为球员,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主要途径,就是力夺金牌,拿下冠军,保一时辉煌灿烂。但毕竟每个世界冠军都有自己的运动生命周期,退役不可避免。而退役后,对于乒乓球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小。但有一类世界冠军并不会,就是那些从战士走向统帅的世界冠军,从赛场上的奋力拼杀,转向高层次、大格局的运筹帷幄。
这些世界冠军,能在乒乓球项目外、国际上,持续提升国球参与度,扩大影响力的奥运冠军。诸如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世界冠军、担任亚乒联主席的世界冠军,担任国际乒联主席的世界冠军。这些都为日后中国乒乓球的盛世,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第二档:用小球撬动世界
乒乓球虽然是一门运动,但又不仅仅只是一门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几十年前,庄泽栋作为代表,在国家的运筹帷幄下,开启了乒乓外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不小的契机。而几十年后,作为北体代表的马龙,随团参访宝岛台湾。
虽然从短期来讲,马龙随访宝岛对未来的深远影响暂时不好评估,但作为极为成功的尝试,却有可能开启后续奥运冠军通过体育,和宝岛同胞们的持续交流和影响。哪怕台湾真的几年内去不了,但正如马龙发文中所说,北京再相聚,不也一样吗?如果未来两岸青年的体育双向互动真的可以常态化,那起点一定是在马龙这里。毕竟访问之初,没有人想过会如此火爆。
第三档:从运动员走向教练
如何延续自己的乒乓生命,如何为热爱的事业发挥更大的光与热。除了成为统帅,走上乒联的高级领导岗位外,教练员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毕竟成为统帅,是个独木桥,千军万马,能过者寥寥数人。
而教练,往往是最辛苦的。以前没这种感受,总觉得国乒的教练就是在台下递递毛巾、拿拿水,提供点情绪价值。直到今年奥运会结束后的各项WTT赛事、亚锦赛和总决赛,才发现,教练才是最累的。有那种恨不得把球员薅下来,自己上去打的憋屈。
第四档:开创先河、实现零突破
万事开头难,国球亦如此。在困境和强劲的对手面前,实现中国零突破,这是具有极大地历史价值。而历史,也会通常记住首个,至于第二个是谁,就不见得有多少人记得了。诸如,赛事层面的中国首个世界冠军,中国首个世乒赛、奥运会男子/女子单打冠军,中国首个世乒赛/奥运会男双/女双/混双奥运冠军。
第五档:具有统治力的世界冠军
没有拿到首个,对于很多乒乓球世界冠军都是遗憾,可又不能怪他们,只能说生不逢时或者没有早生几年。所以对于时下的世界冠军们,更多还是看谁的统治力最强。统治力越强,代表着成就也越高。而所谓的统治力,除了连续世界排名的周期长度外,更多还是看冠军的含金量和厚度。马龙的冠军很有厚度,但作为史上第一个双圈全满贯,马龙到达了第四档。然后又因为宝岛行,跻身第二档。至于能不能进去第一档,就看能不能从鞍山小马成为马局长了。
第六档:拿过世界冠军的冠军们
他们同样为国争光,做出了贡献。有人或许是孤军奋战,守住金牌。有人或许形势大好,锦上添花。有人或许是一鸣惊人,但花期太短。但不管怎么,都是国球史上熠熠生辉的冠军们。虽然最后没有把更多的人生和精力贡献给乒乓球,有人更多把曾经的辉煌作为今日的营生。但他们的贡献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