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中有着一部分体制内的男生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方面抱有一定的消极态度。
这些体制内的男生大多都认为让男女双方的父母进行相亲进而促成两人走入婚姻殿堂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在相亲过程中往往又会抱怨他人条件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伴侣条件。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今天这个话题:体制内男生在找对象时为何总是抱怨对方的条件不够好,而自己又并没有主动寻求改变呢?
难道真的是体制内男生年纪太大而还没有人愿意于这时与他携手共渡余生?
还是另有隐情呢?
众口一词说理想对象条件太低。在一次访谈中,参与活动的一众男生中有两名体制内男生由于没有与人交往而显得十分苦恼,于是在主持人的安排下他们向身边的一位体制外女生倾诉自己的心声,希望能够从她嘴中得知自己的问题所在。
体制内男生听到身边的观众和主持人都以为自己是“他丑”而无人问津的时候便准备好了一百种说辞来反驳他人的这种想法,然而没想到听完他两人的控诉后连面对面的人都受到了一百种冲击波。
在她看来,那两个体制内男生更像是因为条件太過挑剔而不愿意改变自己,相亲对象自然不能符合“挑剔者”心中那不切实际的所有幻想。
可见,在许多围观群众眼中,体制内的男生已经成为了“遇事只解决一半”人群的代名词了。
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
原来,在被问及理想对象的时候,两名体制内男生的控诉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都希望能与家境优越、工作看起来非常体面、能够提升自身仕途且与自己志趣相同身心相投并能够随时提供帮助的女性共度余生。
可以说这就是一份几乎无从实现的“理想伴侣清单”了。
就算是有这样出色且对男方也表达出积极态度的女生出现,这两个体制内男生也未必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因为在她们面前可能还有其他条件更优越甚至更加优秀的男生在追求着。
所以可以说,现实中不牵手的最终结果就是无数个美好的开始之后结局完全不同的发展剩下未能实现的一部分,“鼻孔朝天”的态度将使这两个体制内男生一个又一个地错过可能最终拥有爱的机会。
殊不知自身条件难以高要求。然而在他们看来,理想中的女友条件可是都集中在了那几个重要方面上,一一定要具备条件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二人的最底线为例,他们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结婚的女性首先必须是工作体面又能为自己提供仕途帮助的人,光这一条就已经将大多数普通女性排除了出去。
几乎只有家境优越并为此曾认真努力学习或者说是在某个领域有许多创造性成果和贡献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然而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并不满足于仅仅这一条,而是继续进阶要求道理想对象必须要是一位身心健全并看起来积极向上的女性,但其实他们心里明白,只要其他条件都符合要求,那么即使行为举止再怎么让人感到“不洁”,也不至于与这样子的女生断绝关系。
而且原本身心健全就已经将许多因病致残的女性排除在外,这样再加上看起来积极向上的限制条件更是将许多因为生活贫困没有看出积极点的人排除掉,那么此时在女生中就只剩下了那些可以因为自身努力才获得体面工作与高收入,从而将自身积极向上的状态展现给别人看到的人了。
但是二人还觉得不满足,他们认为理想对象还应该足够年轻,看起来精神焕发、充满朝气地陪伴在自己身边。
可见,他们心中理想对象的年龄应该至少是能与他们处于同阶段竞争的应届毕业生这样子的年纪,因此这时候能接受2到4岁的年龄差的女生们几乎只有刚高中毕业或者大专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们。
然而他们又对学历提出了要求,认为理想对象应该具有本科学历以上。
因此,这份结果甚至连身边刚大学毕业或者还在大学读书甚至仍在高中阶段求学的同龄女生们都无法满足,他们世俗而又偏执地认为应该有这样不切实际要求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自身处于体制内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工作待遇其实与要求完全不符。
本质上,哪怕二人的工作属于体制内,在工资收入上也不可能与身居高管或公务员等类型职位的人相提并论,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一方面要为公务员待遇羡慕一辈子,另一方面要为自己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拼命找借口来为自己的高要求辩护。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刚刚高中毕业或者大专毕业的学生们面对着宇航员、科研人员等种类繁多的职业以及相应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才发现自己的家境只是普普通通而已;
那些正在读书的女学生们并不是看不上二人,而是根本不屑于二人的自我感觉良好。
可以说,在许多人的眼里,这两个国考上岸却仍旧骄傲地觉得自己很优秀的人只是在自高自大无端挑剔罢了。
三、壮志未酬妄自菲薄。
许多人都会很奇怪:以如今IQ水平之上的体制内男生怎会不知道自我提升?
其实说来也是因为自身困境较深而不自知:
二人都意识到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然而他们认为自我提升首先就要从身边开始着手改变,于是开始盯着周围的女性开始寻找优秀的人选。
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女性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以固执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对象”观念。
在这两名体制内男生看来,这样也算是一种自我激励,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与更出色的女性结婚,那么自身也有可能迎头赶上妻子,成为一名家境优越身居高管地位为仕途增光添彩甚至追上妻子脚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物。
于是,他们开始了日复一日地物色优秀女性作为交往对象,同时这种想法也逐渐地影响了二人的交际圈和接触的人群范围。
慢慢地,他们已经对“类人群”的阶层产生了一种错误逾越感:他们认为数目更少貌似社会地位更低下去繁荣的大多数男性更像是自己搭配女性群体,但其实真正在这个交际圈中摸爬滚打坚持下来并成长为内部人士并以此影响交际圈向外延伸的男性才是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新贵男性群体。
而这些男性有多少人具备吸引力,是值得二人考虑到变态嫉妒引发争斗达到万劫不复阶段的大忌之一。
但这二人却无所畏惧似乎并不觉得自己会遭殃,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赢在人群竞争中。
所以,他们主动开始接触社会地位更低下去繁荣的各个行业,而逐渐下降下去的不,逐渐看开、知足常乐、并适应这样残酷环境中的他们才是二人没能看出的被“少数男性”将视作小圈子的主角。
更重要的是,在逃离下去繁荣过程中,更低下去零散聚集的小圈子中未定居解决问题的一些急急忙忙而影响精气神的大,不断重置目标且目标逐渐降阶的小人物们才是最具备冲击力和危险性的存在群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