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发表后,日军为何不改计划?老蒋:这就是毛泽东的厉害处

经史诏 2025-02-14 14:36:38

蒋经国读完发五体投地之感慨,傅作义更是第一时间传达全军,就连老蒋,也在日记中屡屡复盘。

拼命写出的论持久战,就是为了和日军打仗,内容刊登在报纸,日本人也看到了,既知中方计划,为何无动于衷?

不是不想,而是押错了宝,靠近过胜利,最后,却毁在了自己手上。

醒悟是赢战的根本

日本开始侵略后,国内很多人,态度是惶恐的。

熟悉一幕再次发生,让人想起被侵略的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又是那么强大,“亡国论”尘嚣,国民党的想法,利用地大物博的优势,打消耗战,共产党觉得,这不可取。

日军并非不可战胜,大好河山,也不该总被别人蹂躏,我党在想办法,国民党却在乱来。

蒋介石期待外部势力介入,希望美英法出面,用权威遏制霸行,频频示好,总等不来回应,外援不成,内部突然取得奇效。

台儿庄战役,日军近2万人被灭,只是打了一场胜仗,老蒋的状态就变了,头颅高昂起来,调集60多万军队去徐州,开始打“速胜战”骄兵必败,国民党吃了大亏。

意志总在面临失败时松懈,国民党内因蒋介石的误判悲观四起,这可让汪精卫找到了好机会。

不算好人,与蒋介石的坏还不同,汪精卫想的是“卖国”,自日本侵略开始,汪精卫就在国民党内散播谣言。

“无论是通都大镇,还是荒村僻壤,必使人与地俱成灰烬”。

“所谓抵抗,便是能使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为抵抗侵略而牺牲”。

汪精卫的心中,日军好像成了“神兵”,好似与之交战,失败是唯一道理,如此汪精卫,如此拙劣的表现,唬住了日本,也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妄想改写历史,创下丰功伟绩的汪精卫,如何也不敢想,自己最终竟落得一个客死异乡的结局,更不愿相信,毛主席只用了一本《论持久战》就将不利的战局轻松改写。

写不出来睡不着

持久战是毛主席一直的想法,抗日战争必须赢,想要获胜,需要正确理论指导,必须写一本著作,讲清楚自己对战争怎么想,也必须一改国内乱糟糟的风气,团结起来,战争才会赢。

耗时很短,过程很难,身边工作人员说,为了这本书的创作,毛主席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两天两夜没有睡觉,勉强睡了,也不踏实,心里总想着这件事,过程中甚至累病,还是加班加点,心思全扑在创作,棉鞋被火烧着冒了很大的烟,仍旧没有发觉。

“七天七夜不睡觉,就是铁人也要熬倒了,但是主席真是拼了命了”。

吃了这么多苦,著作出来了,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效果,比想象中的还要好。

本对中国抗日战争前途颇为失望的梁漱溟,看完内容后,悲观见解顿时就好了不少,逢人就夸毛主席,毫不掩饰五体投地的佩服。

傅作义和卫立煌第一时间印发文章,命令军官学习,有职无权的冯玉祥,看完如醍醐灌顶,自掏腰包刊印了三千多册,以礼物的形式分发给国民党要员。

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 得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经验后,直接将书推荐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看完不语,只是大量刊印分发,到了高级将领人手一本的程度。

人前不说什么,人后写日记的时候,蒋介石却颇为认可毛主席的观点,表面上的协同抗日终于实现精神上的契合,造成这样的轰动,日本人不可能不清楚。

神州大地上的战争,看似优势占尽,其实日本也派不出更多的人,真将战争时间线拉长,对日本而言,属绝对的噩耗,战略肯定要调整,但是因为日本陆军已无发动大规模攻势的能力,完全取缔战略不现实,日本只能想别的招。

找了个不中用的人

近卫文麿提出“三原则”,实际的战场上无甚建树,隐蔽战线上的努力,说不定可扭转战局。

情报人员被赋予众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拉拢中华民国高层的政治人物,个人利益与家国名声,拒绝者多,偏偏一个汪精卫,彻底投身敌营。

带头公开投敌,甘愿成了傀儡,在日本占领区粉墨登场,到这,日本人松了口气,觉得可以瓦解论持久战所创造的影响力,可惜,抗战到底的决心反因此加强,抗日战争陷入焦灼,日本内部,率先崩盘。

负荷重重的经济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民生遭遇重创,畸形的内部状况,汪精卫的不中用,多重原因推就日本陷入劣势,真被毛主席说中,论持久战中,他挑明的一条,便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日本人都佩服,称中国用了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方式,将百万帝国的陆军弄得团团转,最后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更有日本知名大学的教授,直接说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必然的,因为日本没有宏远的战略眼光。

无人不赞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就连蒋介石都心服口服,不过,因为本质上的邪恶,虽然沾了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动内战的想法不减,当然,这也预兆了蒋介石失败的结局。

或者说,在1945年,蒋介石力邀毛主席奔赴重庆共商大事,知主席嗜烟如命,但因老蒋实不抽,谈话期间愣是一支没点燃的时候,蒋介石就已经败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