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铁哥们,他们在科举考试中一同上榜,一同在御史台为官,一同参与“永贞革新”,在改革失败遭到贬谪后,相互支持和慰藉。他们的友情和合作,体现了古代文人坚持理想和相互扶持的高尚情操。
(一)刘柳两人简况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才气过人,气度不凡,犹如现代社会称的学霸型人物一般。同时代的朝廷宰相、诗人、文学家权德舆看了他模样和阅读其文章后,评价他比一般的少年要文静成熟,谦虚庄重。
他从能记事起,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学写文章诗歌。稍大一点后,他到吴兴去拜访诗僧灵澈和皎然,当场作诗一首,得到了两诗僧的夸奖。二十岁时就具备了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开始崭露头角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家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其父亲柳镇长期在外地当官,平时都不在家,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母亲,在家亲自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九岁那年,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的又一次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是节度使企图建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时任皇帝否认,与朝廷发生了武力对抗。建中四年(783年),为避战乱的柳宗元来到父亲柳镇的任所夏口(今武汉武昌)。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官军重点防守,叛军也全力争夺。年仅十二岁的柳宗元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在这里,父亲积极处事的态度、刚直不阿的品格、丰富的学识对他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思想和品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参与“永贞革新”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时考中进士,从此相识相知而成莫逆之交。“安史之乱”后,两人为了匡扶大唐社稷,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王伾集团,在唐顺宗的支持下,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史称的“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的主要内容有,取消借口为皇宫采购物品和捕贡奉鸟雀为名,公开抢掠老百姓的宫市和五坊采购;取消以进奉为名向老百姓搜刮财物;打击贪官污吏和宦官势力;抑制藩镇势力等等。
但令人叹息的是,不久唐顺宗中风,治疗后因哑说不出话,失去了执政能力,且王叔文因母逝,按规定弃官丁忧,加之王伾突患中风,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在一些宦官和节度使的胁迫下,唐顺宗被迫禅让,并在不久后去世。“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历时仅146天。
支持“永贞革新”的八个官员,全都被作是”二王“的同党,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二王八司马”,刘柳二人为八司马成员,都遭到贬职外放。
(三)文学同道知心朋友
那年刘禹锡三十四岁,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他被召回长安后,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因写了那首看桃花的诗惹祸,得罪了当权者,又被谪贬到连州(今广东连州),这一去长达十四年,算起来他一共被贬了二十三年,五十七岁才回到长安。他的确可称为诗豪哟,从其中可得知,他在巴山楚水那样的凄凉的地方,一共被放逐了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许多朋友都死去了。但他绝不沉沦,决心要做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行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的地方,那时代偏僻荒凉贫穷,是个鬼都不下蛋之地。柳宗元六十七岁的老母亲,以及他的堂弟表弟,和他一起赴谪贬之地。他们初到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当地的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还没有半年,母亲就病重离开了人世。
话说元和十年,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人同被召回京城后,不久又再度遭贬。被贬至柳州的柳宗元,得知播州那地方路途遥远且十分贫困,为刘禹锡侍奉老母困难担心起来,上书要求和刘禹锡互换贬谪之地,因为连州比播州,各方面条件相对而言要好一些。柳宗元对朋友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在漫长的贬谪期间,两人通过书信保持联系,互相支持和慰藉。他们在文学上互相影响,共同创作了许多诗作,如柳宗元的《重别梦得》就翔实描写了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是那么的凄惨和让世人动容。刘禹锡内心是同样的悲苦,却在酬答中对柳宗元进行了劝解和宽慰:“耦耕若便遗身事,黄发相看万事休。”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深感悲痛,专门为他撰写了悼念文章,还花毕生精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并筹资刊印问世。同时还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儿子。
他们之间的友情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一个典范。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人,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