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这个许多人都不曾听说过的番号,创立伊始带着中央领导人的期望,却不到一年便被撤番,其军长、政委更是悉数叛变投敌。
不过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金子。
彼时队伍里一个不起眼的连长反倒是在建国后成为了将军。
红17军究竟经历了什么?
为何存续时间如此之短?
叛变后的军长、政委又各自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1932年,蒋介石调集了四五十万的兵力,准备采用“分进合击”的联合作战方法“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负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16军军长孔荷宠与政委黄志兢上报中央,提议扩大组建第17军、第18军,以此来应对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1933年7月,中央下达指示,批准把湘鄂赣军区独立三师以及赣北独立师合编为红十七军。
就这样,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在正式宣告成立,由原红十六军副军长张涛任红十七军军长,方步舟任政委。
红十七军的成立意味着边区的武装斗争力量进一步壮大,极大地鼓舞了鄂东南人民的革命斗志。
依靠着方便隐蔽,易守难攻的根据地地形,红十七军配合红16军打赢了不少精彩的阻击战,挫伤了国民党军地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士气。
并且由于当地的群众基础好,红十七军被中央组织寄予厚望,希望它成为一支新的“新四军”。
随着红十七军武装力量的不断扩大,这支新军在鄂东南地区威名远扬。
蒋介石在江西南昌行营颁发的《剿匪区内文武官佐士兵惩奖条例》中,把17军领导人张涛、叶金波与陈毅、徐向前等人一同放上了“悬赏花名册”。
生擒奖励五万元,取首级奖励两万元。
这足以见得红17军给国民党队伍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很快被红军粉碎,但不死心的蒋介石又悍然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红17军利用前四次围剿的先进经验,集中兵力向鄂南发展,先后收复了龙港、燕厦、木石港等地苏区,并继续南下,向瑞昌、武宁进发,甚至提出了“打回龙港过年”的口号。
在木石港地区,国民党军队郭汝栋部在周围构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有大量的碉堡、炮楼,分兵把守,形成一个个战略支点,企图固守住这一战略要地。
但红十七军根据敌人“分兵把守”的形势,将计就计,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将敌人分割包围。
这场战役红17军歼敌近千人,缴获枪支数量数百支,并且拔除了敌人所建全部碉堡。
木石港的胜利,短暂地使红十七军的给养得到了补充,但滋生了张涛、方步舟等人的轻敌情绪,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新生的火种,就要这样熄灭了吗?
自古兵法有云:骄兵必败。
接连的胜利让军长张涛、政委方步舟认为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于是接下来并未按照鄂东南道委指示及时转移,而是命令队伍在木石港休整五天。
正是这短短的五天,使我党损失了一支潜力巨大的新军!
国民党这边面对红军的接连胜利,国民党鄂东南“剿总”郭汝栋被蒋介石痛批指挥不力,郭汝栋卯足了劲准备“找回场子”。
在接到红17军留在木石港休整的消息后,郭汝栋秘密调来了6个旅的兵力,不动声色地把木石港地区团团包围。
等到红17军发现时早已四面楚歌,失去了继续南下与大部队会合的时机。
为了保留革命火种,红17军只得冒着严寒北上突围。
但吃尽了亏的郭汝栋丝毫不给机会,他早早地就命人在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王文驿设伏。
就在张涛等人历经千辛万苦,以为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到达王文驿时,国民党军队再次出现,给予了这支新军最后一击。
这场伏击战是值得铭记的惨痛教训。
据幸存者后来回忆,当时场面血腥残忍,到处是尸体,地上被红军战士们的鲜血浸得通红,红17军的主力在此战中全军覆没。
事后村民们自发地帮助红军将士们掩埋尸体,整整用了三天时间。
军长张涛、政委方步舟、副政委叶金波等人在战后均被撤职。
俗话说得好,带兵打仗,胜败乃兵家常事,哪里有百战百胜的将军?
所以党中央一开始并未打算苛责军长、政委等人,甚至还在战后不久就重新对政委方步舟委以重任。
但张涛、方步舟却选择了一条与初心背道而驰的道路,接连反叛投敌,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
张涛和方步舟都是因何选择投敌呢?
先说张涛,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老革命了!
他出身于革命氛围浓烈的湖南,很早便加入了湘军,历经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在军队中作战勇猛,有“军中李逵”的美誉。
但武力和智力并存的将才毕竟是少数。
张涛在红17军被打散撤番后,并未深刻反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认为组织上把战斗失利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是对自己的不公正对待。
他在医院养病期间还与上级领导发生了争执,他认为是由于敌人的力量太过强大而导致的战斗失利,与谁来指挥关系不大。
就在张涛想要继续抗争的时候,一个消息让他的心理防线瞬间瓦解:副政委叶金波被鄂东南政治保卫局局长明安福拘押处死了!
张涛没有想到,这次战斗失败的影响责任如此严重,竟然到了“枪决”的地步!
那自己还有什么必要继续留在军队?
实际上,张涛对党组织的认识明显不足。
革命年代培养一个将领不容易,哪怕有过失也不会有如此严重的惩罚。
副指挥叶金波并不是因为指挥不力被处死,而是有人举报叶金波与他的二哥“里应外合”,被误解为“叛变通敌”了。
(后来80年代被平反,叶金波并未通敌)
张涛并不清楚这点,一方面他并未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指挥思想错误,另一方面在死亡的恐惧下他也并没有往日里战场那么勇敢,于是他选择了——逃跑。
没错,一军之长竟然在战败后在医院疗伤期间选择了当“逃兵”,就此销声匿迹了。
并且在辗转几年后,张涛竟然选择加入了国民党的阵营。
据张涛后来自己叙述,自己当时逃跑之后十分后悔,几次想要再次回到红军队伍,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等原因,并未如愿。
而张涛到了国民党军队后也并未受到重用,他并不能与官僚作风极重的国民党官兵合得来,最后干脆跑回老家,当了个农民,一直务农到老。
政委方步舟的情况则更加复杂。
红17军被打散后,组织上依旧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虽然当时进行了降职处理,但之后还是重新任命他为湘鄂赣军区参谋长,后又升任十六师师长,兼任中共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部长。
方步舟领导着红16师在前期也取得了一些战斗的胜利。
比如1935年在修水与崇阳交界的大源附近伏击敌人,不仅俘虏了敌人200多人,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战后不久后又袭击了敌军的一个营,再次俘敌400余人,缴获步枪、机枪近300余支。
但不久后方步舟再次犯了指挥上的错误,他的行军路线过于激进,导致红军与敌人大股部队相遇,这一错误决定致使红16师军队溃败,他也再次被降职为师参谋长。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军一面与陕北和谈,一面继续在南方加紧进行对红军的清剿活动,玩弄两面手法。
但方步舟却轻信了国民党的话语,面对国民党军重新调集重兵“清剿”湘鄂赣游击区不做防范,与当时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傅秋涛,在部队的行动路线等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
方步舟不服傅的决议,与傅秋涛展开激烈争论,并因此受到集中批判并被开除党籍。
接连的政治生涯打击让方步舟的心里被负面消极的情绪占据。
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指导路线是正确的,罔顾自己不断地给军队造成损失这一既定事实。
国民党人恰在此时抓住了他因伤滞留的妻子,并对方步舟施行“甜枣加大棒”的双重手段。
国民党威胁方步舟如果不叛变便会折磨杀害他的妻子,而如果选择叛变来到国民党这边,便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加身。
一向给别人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步舟自己却没有抵挡住国民党的诱惑,最终于1937年3月21日孤身一人悄悄离队,5天后在龙港向国民党军第121师投降,成为了可耻的叛徒。
尽管方步舟声称没有做有损红军的事情,但他还是向国民党军透露了红十六师预定的行军路线,这让国民党军队预先伏击了红16师,战斗过后红16师仅剩200余人。
而在他叛变后,红16师代师长冯育云、湘鄂赣军区参谋长张玉清、红16师政治部主任方天宝、东北军分区司令员聂海如、东北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赵龙、东北特委组织部长黎荷村、少共书记王佛生,全都叛变投敌,给党组织造成了巨大损失。
方步舟的“变节”之路还不止于此。
1949年4月23日,方步舟率800余人在浙江宁波望春桥起义,后抵达东部四明山乌岩村。
接着他参加了解放樟村、梁弄、上虞等地的战斗。
后被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4师191团。
参加革命——叛变投敌——起义归来,方步舟的人生,很难评价。
不过革命就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金子。
红17军里也有真金,他是谁呢?
在让红17军遭受灭顶之灾的王文驿战斗中,军中机枪连战士王义勋带领着数百名机枪连战士成功突围。
不同于军长、政委的革命悲观情绪和立场不坚定,王义勋不畏艰难,带着残部在南方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王义勋被编入了新四军。
由于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先后担任了副营长、教导员、团政委、支队副政委、政委等职。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拥有了极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指挥能力,先后担任华中野战军团政委、师政委。
参加了解放上海、福州等战役均有他的身影,并且在战斗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建国后,王义勋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公安师政委、南京军区公安军政治部主任。
1955年“大授衔”中被授予少将军衔。
还获得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
王义勋始终坚持革命信念,最终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是值得敬佩和景仰的革命先辈。
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革命先辈,才有了如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革命先辈们经历了种种苦难、挫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们如今看来理所应当的结果。
但在那个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外有豺狼敌寇,内有官资剥削,有多少人能坚信看到黎明的曙光?
因此有人坚持着,也有人选择了叛变。
我们谴责唾弃革命意志薄弱的叛变者,但更应该铭记始终坚持的先烈们!
来自:《走进王文驿,回想十七军》 凌空.通山周刊[第03版:通山周刊-文摘 文史(2020.9.10.)]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军事历史 1993年第4期 游强进
方步舟的飘浮人生 邹天福 湖北文史 2017-12-31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三集:木石港大捷与王文驿之战 黄石档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