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外婆家厨房的角落里,总会放着一个青花瓷坛子。每次揭开坛口的红布,那股咸香味就直往鼻子里钻。坛子里腌着的鸭蛋,就像一个个藏着惊喜的小宝贝。轻轻敲开青灰色的蛋壳,红油顺着白白嫩嫩的蛋白流下来,拿筷子往蛋黄里一戳,沙沙的、冒油的蛋黄就裹着咸鲜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那滋味,绝了!
老人们常说,腌咸鸭蛋最好挑清明节之后的鸭蛋。因为这时候的鸭子吃了好多活食,下的蛋蛋黄最肥。把粗盐粒和黄泥巴混在一起,讲究的人家还会撒点花椒、八角,然后把鸭蛋裹满泥,搓成泥球,一个个码进坛子里。封坛之前,还要在泥巴上写个“福”字,好像这样就能让咸鸭蛋变得更咸香。等上三十天,打开坛子,蛋白咸淡刚刚好,蛋黄油润润的,一点也不腻,就着白粥,我能连喝三大碗。
不同地方的人,吃咸鸭蛋的方法也不一样。江南人喜欢把咸鸭蛋和嫩豆腐搭配着吃;北方人爱用咸鸭蛋卷大饼;广东师傅煲粥的时候,一定会放半颗咸鸭蛋提鲜。前几年我去高邮,终于见到了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双黄咸鸭蛋,那蛋黄红通通的,真的就像落日的余晖一样。在当地的老茶馆里,有个白发苍苍的阿婆,把咸蛋黄碾碎,拌进烫干丝里,咸香味和豆香味混在一起,吃的人忍不住直咂嘴。
现在超市里的咸鸭蛋都是真空包装的,摆放得整整齐齐,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还是在菜市场的角落里,偶尔能碰到挑着担子卖散装咸鸭蛋的老大爷,鸭蛋的青壳上还沾着泥点子。买回家切开,我好像又看到了外婆踮着脚,从高处取下坛子的背影。这传承了上千年的腌咸鸭蛋的手艺,还是得靠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才能做出最地道的烟火味。
有一次加班到很晚,我就着冷饭吃了半颗咸鸭蛋,沙沙的蛋黄,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蝉鸣声,一下子就尝到了过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