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县侯杜预:历史上有何突出贡献,成为文庙和武庙都受祭祀第一人

船长趣谈 2023-02-27 13:23:40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汉末三国时期名将辈出,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孙吴有四大都督。然而西晋时期有一位名将杜预,虽然名气不如他们那么大,但却终结了三国乱世而完成西晋统一大业,还是史上在文庙和武庙都受祭祀的第一人。那杜预在历史上有何突出贡献而能入文庙和武庙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文庙

孔庙又称“文庙”,是中华历代皇朝祭祀孔子的专门庙宇,最早源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即孔子去世次年)时孔子弟子在其老家曲阜修建的祭祀老师孔子的庙宇。

西汉时汉武帝推崇儒学,使得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皇朝所尊奉的正统思想,孔子的地位也得到极大提高,而人们对孔庙的祭祀也随之繁荣兴盛起来。

孔庙的主祀只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一人,从祀主要为复圣颜回。东汉时汉安帝曾以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从祀,但三国时魏帝曹芳改为颜回一人从祀,此后两晋南北朝大致沿袭。因此孔庙在唐朝以前主要就祭祀孔子和颜回两人。

二,杜预入文庙

(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二十一年,诏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杜预、范甯二十二人皆以配享。(新唐书·礼乐志第五)

贞观四年(

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道教与佛教冲击的儒学,于是大力推崇孔子与儒家学说,命令各地州县兴建孔子庙。孔庙由此遍及天下,成为人们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同时唐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打压世家大族,于是继承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将其进一步发展。科举由此成为唐朝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文人士子步入仕途的最主要途径,更使文学兴盛。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为了激励文人士子求学上进,让他们有一个效仿的先贤榜样,便决定在文庙中增加祭祀历代在文化造诣上有突出贡献的儒学大师。然后杜预与左丘明、郑玄、卢植等二十二位名儒入选文庙,和孔子、颜回一同接受世人的祭祀膜拜。

(杜预)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秘书监挚虞赏之,曰:“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晋书·杜预传)

杜预在唐朝能够入选文庙,跟他在《左传》上的造诣有极大关系。《春秋》在汉朝为儒家五经之一,而《左传》又是最早解释《春秋》的经典,所以很受儒家学子的追捧。

西晋时杜预为《左传》作注而著《春秋经传集解》,该书将《春秋》与《左传》按时间顺序一起编排而合二为一,成为以后《左传》和《春秋》流传的通行体例。

唐朝为了统一南北朝时因分裂而南北各自发展的经学,于是编著《五经正义》,而其中有关《春秋》的注解就主要来自《春秋经传集解》,可见唐人眼中杜预儒学造诣水平之高超。因此杜预入选文庙是当之无愧。另外杜预博学多才,在律法、经济、农业、建筑、科技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诣,被人称为

“杜武库”。

三,武庙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是中华历代皇朝祭祀古今名将的庙宇,最早源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所设置的太公尚父庙。武庙主祀只有武圣太公望(即姜子牙,被唐朝追封为武成王)一人,从祀主要为亚圣张良和历代名将。

上元元年(

760年),唐肃宗为了强调忠君思想,提升军队士气以早日平定安史之乱,于是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让张良、韩信、白起等十哲从旁陪祀。也是从这时开始,有了武庙的称呼。此后历代皇朝延续武庙制度,但祭祀的名将人数并不完全一样,会根据本朝的需要而有所增减。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姜子牙是周文王的大臣,而其武成王封号明显有僭越之嫌,于是废除武庙,将姜子牙移入历代帝王庙祭祀。

清朝时尊崇关羽,不仅将其尊为武圣,还追封他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后改为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武庙这才恢复并和关帝庙合而为一。

四,杜预武功与入武庙

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越相国范蠡,齐将孙膑,赵信平君廉颇,秦将王翦,汉相国平阳侯曹参……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新唐书·礼乐志第五)

唐朝时首创武举,使得中华大地文武分职与将相殊途的特点十分明显,而唐玄宗为了推崇武德并维持唐军的强大战斗力,于是开设武庙,要求武将与参加武举的士人前去祭拜。建中三年(

782年),唐德宗在武庙增加祭祀古今名将六十四人,其中就有杜预。

杜预在唐朝能够入选武庙,跟他在晋灭吴之战所立的功劳有很大关系。晋军攻吴前,杜预做好了充分准备,不仅击败孙吴名将张政,还离间他与吴帝孙皓的关系,使得吴军主帅变动,难以有效抵御晋军。同时杜预多次劝晋武帝早日伐吴,坚定了皇帝灭吴的信心。

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晋书·王濬传)

咸宁六年(280年),杜预攻克江陵,使得吴军望风而降,便利了龙骧将军王濬(jun)沿江东下。同时杜预不争不抢,允许王濬便宜行事,使其成就了灭吴大功。另外杜预在众将志得意满而想要撤退时,力主继续进军,认为大军必能势如破竹而灭吴,最终成就了晋军胜利。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