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沙俄立国以来,其历史便充斥着领土扩张与侵略行径,给周边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作为邻国,中国同样遭受严重侵害,特别是在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这位末代沙皇利用清王朝衰弱的时机,发动军事侵略,强行占领了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导致数十万平民丧生。作为沙俄帝国的末代君主,尼古拉二世的统治策略招致了国人的强烈反感。他奉行军事扩张政策,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导致国家财政枯竭,民怨沸腾,最终被人民推翻。这位被剥夺皇位的统治者,其命运究竟走向了何方?
莫斯科公国是沙俄政权的起源。随着蒙古帝国在13世纪的强势扩张,众多政权相继被其征服。莫斯科公国同样未能幸免,在蒙古铁骑的攻势下被迫臣服。1279年,蒙古帝国终结了南宋的统治,忽必烈之孙在我国建立了元朝。然而,由于内部纷争,蒙古帝国逐渐分裂为五大汗国:元朝、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其中,莫斯科公国成为了金帐汗国的附属领地。随着14世纪末金帐汗国的衰落,莫斯科公国成功实现了独立。此后,该公国开启了领土扩张的进程。1547年,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大公国正式加冕为沙皇,标志着该国迈入沙皇俄国的新纪元。18世纪中叶,随着清朝击溃中亚霸主准噶尔汗国,该地区陷入权力真空状态。沙皇俄国借机出兵,先后吞并了哈萨克汗国(包括大中小玉兹)、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及浩罕汗国,最终将整个中亚纳入其疆域。在17至19世纪期间,沙俄与奥斯曼帝国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及黑海等战略要地,展开了多达10场重要战役。同时,沙俄在欧洲与瑞典、波兰等国交战,不断扩张领土,引发欧洲各国的强烈反感和警惕。
由于沙俄在欧洲的强势扩张,英国、法国、撒丁王国与奥斯曼帝国被迫结盟对抗,组成"反俄同盟"对其发起进攻,导致沙俄在欧洲和中亚的扩张计划受阻。在此情况下,沙俄转而将注意力转向亚洲,将黑龙江流域的土地视为其新的侵略目标。自17世纪中期,沙俄军队跨过外兴安岭,入侵我国黑龙江地区。顺治年间,清廷与沙俄多次发生军事对抗。至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鼎盛。1685年,在平息"三藩之乱"后,康熙派遣军队征讨沙俄侵略者,并于雅克萨取得胜利,迫使沙俄与清朝展开和谈。《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由清朝与沙皇俄国共同签订。根据《尼布楚条约》划定的边界,格尔必齐河至外兴安岭以南至海区域归属中国,以北则归俄罗斯所有。额尔古纳河成为西段分界线,其南岸为中国领土,北岸为俄国领地,黑里勒克河口的房屋需迁至北岸。该条约使沙俄获得了33万平方公里原属大清但已被其占领的土地。此外,条约明确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区确认为中国领土。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俄两国边界,有效遏制了沙俄对我国领土的扩张进程。在乾隆年间,清政府推行了闭关锁国的国策,这一决策导致其未能参与到由西方引领的工业革命进程中,从而逐渐与西方国家拉开差距。在19世纪中叶,随着葡萄牙和英国商人对利润的疯狂追逐,鸦片作为违禁品被大规模输入中国。这种致瘾物质不仅摧残着国民的身体,更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这一严峻局势最终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清政府颁布了鸦片禁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于广东虎门主持了一场大规模鸦片销毁行动,收缴自外商及买办的2万余箱鸦片被集中焚毁。这一禁烟举措严重冲击了英国的经济利益,成为其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令人震惊的是,拥有80万兵力的大清帝国,竟败给了不足2万人的英国远征军。这场失利暴露了清廷的虚弱本质,招致列强觊觎,纷纷试图从衰落的清帝国中攫取利益。沙俄在此期间积极展开行动,策划对大清帝国的军事进攻,同时鼓动英国和法国参与其中,最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第二次战争中,英法联军再次重创大清,圆明园惨遭劫掠。此时沙俄趁虚而入,利用军事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行夺走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库页岛这一重要岛屿也被划归沙俄版图。在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中,沙俄未动用任何军事力量,也没有支付分文,却成功获得了我国超过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这场侵略行动中的最大受益者。尼古拉二世于1894年11月1日继承其父亚历山大三世的皇位,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新任君主。与历代沙皇相似,尼古拉二世同样觊觎我国北方疆域。1900年,这位俄国君主派遣17万大军进犯东北。在为期三个月的侵略行动中,俄军不仅杀害了6万余名驻防清军,更导致十余万平民伤亡。同年7月16日至21日,海兰泡地区发生大规模屠杀,超过5000名中国百姓遇害。与此同时,在7月17日至21日期间,江东六十四屯也遭到俄军血洗,2000余名无辜民众惨遭杀戮。这两起震惊中外的惨案——海兰泡惨案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至今仍是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辛亥革命爆发后的1911年,沙俄政府煽动外蒙古统治者宣布脱离中国,成立"博克多汗国"。这一举动导致当地汉族居民遭受迫害,约占总人口20%的汉人被驱逐甚至杀害。在尼古拉二世统治期间,沙俄不仅侵占了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制造了多起血腥屠杀,造成数十万中国平民死亡。然而,恶行终有报应,尼古拉二世最终也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了沉重代价。1914年,一场全球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在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列强间展开,这场冲突源于对世界版图重新划分和全球主导权的争夺。尼古拉二世与英国君主乔治五世存在表亲关系,因为他们的母亲——丹麦公主达格玛和玛丽王后——同为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之女。此外,尼古拉二世的配偶亚历山德拉王后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基于这些双重亲属关系,尼古拉二世在一战中坚决支持英国,并与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结盟,共同对抗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王国组成的同盟国阵营。
作为人类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参战人数高达6500万,伤亡总数突破3000万,其中沙俄军队损失最为严重。战争打响后,作为协约国成员,沙俄独自承担了东线战场的重任,被迫同时对抗德、奥匈、奥斯曼三国联军,最终付出了915万将士伤亡的惨痛代价。协约国虽在一战中击败同盟国取得最终胜利,但沙俄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战争导致该国国力枯竭,经济全面崩溃,社会陷入动荡。民众疾苦蔓延,不满情绪高涨,最终引爆了革命浪潮。1917年伊始,俄罗斯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浪潮。随着局势升级,这些抗议活动迅速转化为武装冲突。在3月8日至12日期间,该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二月革命。面对国内动荡,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曾向英王乔治五世寻求援助,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持续,其请求被驳回。在失去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罗曼诺夫王朝最终被民众推翻,尼古拉二世被迫签署退位诏书。此后,这位末代沙皇及其皇室成员被拘禁于沙皇村。随着二月革命的爆发,俄国迅速形成了双重权力结构:一方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另一方面,工人士兵苏维埃也同步建立,两者共同掌握国家权力。
1917年11月7日,俄国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继巴黎公社之后全球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标志着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1918年7月16日至17日之交的深夜,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遭到秘密处决。行刑者随后用硫酸和汽油处理了遗体,并将焚烧后的遗骸掩埋在叶卡捷琳堡附近的一处荒废洞穴中。与此同时,沙皇家族的其他成员相继被捕并遭到处决,命运多舛。唯有尼古拉二世的母亲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得以返回故乡丹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