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到底冤不冤?有一定的遗憾,但是从深层逻辑来讲并不冤枉

爱得的家 2024-10-04 14:02:50

不少人总说历史不存在如果,可他们却最爱探讨历史的如果之事。像汉末就有个常被提及的,若魏延未死,蜀汉结局是否不同,有人还称,魏延若在,三个邓艾也难灭蜀。

关于他何时追随刘备,史料无明确记载,只知首次描述他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结合刘备经历,最可能是官渡之战时刘备在南阳游击骚扰曹操期间与南阳魏延结识。

然而不论魏延何时开始跟随刘备,就刘备的发展道路而言,魏延的人生起点定然高不到哪儿去,在天下大势近乎明晰之际,刘备都尚无定所,魏延又怎会好呢?

在公元 211 年,刘备应约进入四川,屯守于葭萌关。此地处境颇为微妙,前有白水关后有剑门关,可见刘璋对刘备并非毫无戒心。而魏延此次随刘备部曲一同入川。

在公元 212 年,刘备以某种缘由与刘璋彻底决裂,貌似是索超高酬金遭拒就武力攻打益州。此过程中魏延表现出色,与黄忠等受命统军平定广汉郡,凭此功绩升任牙门将军。

在公元 214 年时,魏延追随刘备顺利攻克益州重要城池雒城,还同诸葛亮、张飞等一道围困成都,致使刘璋无奈将整个益州让出。

在公元 219 年,历经艰难赢下汉中之战的刘备于沔阳自封汉中王,还将治所定在成都,意味着刘备的草创势力就此正式且成功地登上大舞台。

刘备称王之后,亲自镇守汉中已然不妥,又因汉中之战持续一年多让其疲惫不堪,他竟做出错误决定,回成都休养,而未留在汉中配合襄樊战场。

刘备欲返成都,汉中镇守之位空缺。众人皆觉张飞是不二之选,可刘备却反常地把此要职给了魏延,还升其官职,令众人诧异。

刘备如此安排是何缘由?一来其生性厚道,向来不曾亏待身边任何人,降将亦如此;二来其麾下人才匮乏,他既想用好人,又想借此树“唯才是举”之名。

刘备深知魏延资历浅难以服众,便在群臣大会上故意问他担此重任后的打算,实则是给魏延创造立威机会,让其以计划目标和战略规划使他人信服。

魏延究竟作何回答?他表示:“倘若曹操倾尽全国之力攻来,我家大王可抵御;若只是一员偏将带十万大军前来,我能替大王将其消灭。”

刘备及群臣皆对魏延之答极为满意。因魏延既未浮夸,承认能胜曹操,又未怯懦,言若曹魏他帅且兵不过十万,定可击败,故而可知,言语实乃一门艺术。

公元 221 年,刘备登基称帝,魏延也随之顺势而上,又一次获得升职,获封镇北将军一职。

223 年五月,蜀汉迎来新帅,刘禅就此成为掌权者,魏延也跟着沾光,获封都亭侯。

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前,魏延一直缺乏突出表现的契机,没什么特别之处,就只是在汉中当着类似土皇帝般的角色。

在 227 年时,因诸葛亮要发动北伐且亲自驻守汉中,魏延这才不得已让出汉中首要之位,不过诸葛亮并未薄待他,将其擢升为丞相司马与凉州刺史。

在诸葛亮展开首次北伐前,曾举行过一场知名战术讨论会,此会出名全因魏延,其于会上另辟蹊径,向诸葛亮献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看似新颖,实则极为冒险难行,被诸葛亮否定。后因北伐失败,其因所谓逻辑被热议,称诸葛亮浪费魏延创意,可闯王借鉴却差点覆灭,仅余十几人。

诸葛亮七年北伐期间,魏延表现着实不错。230 年,曹魏被打急派大军反攻汉中,诸葛亮遣魏延出击,其大胜获升。卤城之战中,魏延等为主力,打得司马懿认怂,还获魏军甲首三千级。

由此可见,魏延平素一直较为规矩,然而真正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剧情,却是在诸葛亮于秋风五丈原逝去之后才出现。

诸葛亮临终安排后事,让蜀汉军队由魏延断后并全面撤军,还言若魏延不从安排,便自行撤兵,莫要强求魏延执行。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态度强硬,喊着他可顶替丞相,岂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将,他给丞相打下手行,杨仪没资格。

魏延得瑟一通后,竟要费祎留下一起主事。可费祎何等聪慧,乃诸葛亮指定接班人,当下就哄他说,别着急,我先回去把杨仪那不懂兵的书生搞定,到时三军将士自然都听您的。

魏延认为所言在理,便放费祎离开。可费祎一走他就懊悔,因费祎向来听诸葛亮的,怎会突然如此配合自己?遂赶忙派人探听,这才知晓杨仪已决定抛下他,拔营撤军。

魏延愤怒得很是离奇,犹如任性小孩般赌气,他驱马疾驰赶到杨仪前方,还将沿途栈道之类统统烧毁,似乎在说:跑啊,我比你们跑得更快,让你们回不来。

在这般情形下,杨仪与魏延均向刘禅呈上奏表,指对方谋反,刘禅询问董允和蒋琬究竟何人欲造反,董蒋二人皆为杨仪作保而对魏延有所怀疑。

最终魏延抢先占据南谷口并主动攻击杨仪大军,却遭低调有内涵的王平阻挡。王平痛斥魏延部队,称丞相刚逝他们就忘恩负义,许多魏延将士羞惭地弃械。

魏延带着少许亲随奔至汉中,杨仪让马岱前去追击,追上后将魏延斩杀,还把其头颅献给了杨仪。

杨仪丝毫未消气,竟将魏延的脑袋如皮球般踢弄,还恶狠狠地骂道:“你这疯狗难道还能再作恶吗!”

而后,蜀汉政权竟将魏延三族诛杀,至此,魏延彻底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如此一来致使魏延这人向来活得很不羁,如今来讲就是“谁都不服,只服自己”,而他最终也正是因这句话而丧命。

魏延自从受到刘备的大力提拔后,于平日行事里实则显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特性。

首先是热衷于显摆排场与威风,觉得除了神通广大的诸葛亮,其余人都得高高仰视自己,不可俯视或平视,官位思想极为严重。

并且性情又很孤傲清高,在那时人们都对其避让且处于其下。

其次,此人极其自负,总认为自己超厉害,能独挑大梁。说白了,就是老觉得自己是天生主角,不屑给人当配角。每次出征都缠着诸葛亮让他独自领兵,还真把自己当汉末的韩信了。

魏延常常伴随诸葛亮出征,总是想要带领一万士兵,跟诸葛亮从不同道路在潼关会合,就像韩信以前那样。

第三,只要有事不合他意,他就立马化身怨男,不停发牢骚,还嘲笑领导怯懦,叹息自己有才却不被重用,简直就是觉得“只有自己认为的才对”。

亮加以制止且不允许,延老是觉得亮胆怯,常常叹息怨恨自己的才能未能充分施展。

魏延的性格存在很大问题,若非要类比,他与姜维、钟会、邓艾相似,得顺着或镇住他,否则极易反咬,这从上述表现就能看出。

然而大家可曾思考,刘备在世时为何会重用此类人?包括那得势后便张狂至极的法正。这恰恰表明刘备集团人才匮乏,就那么几个,用或不用都很为难。

这是弱者的悲哀,他们常毫无选择。像诸多小公司,对名牌大学生缺乏引力,招到几个还书生气重爱耍性子,只能先哄着用着,等公司变强有吸引力了,再寻机替换。

刘备可哄住魏延令其信服,诸葛亮能镇住魏延使其畏惧,蜀汉除这二人外再无人能管住魏延,此乃魏延悲剧之因,亦是蜀汉集团的悲哀。

魏延这类人往往存在怎样的行为特性呢?便是极易自我中心,而全然不顾及整体大局。

他提出“子午谷奇谋”这般赌博式建议,绝非稳重真诚之人的想法。要知道蜀汉弱小,怎经得起分兵?那对其是巨大损失,诸葛亮不会干,没赌中魏延等人就完了,谁敢?

结合魏延性格来看,便能更好理解诸葛亮诸多安排。魏延没啥大功却如此张狂,若让他立大功那还得了,不采用其奇谋或因不可行,不用他守街亭定是不想他太傲。

然而诸葛亮真的在刻意压制魏延吗?很难说。守街亭不让他立头功似有此意,但诸葛亮有功必赏,也多次让魏延当先锋,其立功后还给予“假节”最高待遇。

然而不论诸葛亮有无刻意压制魏延,其做法都合情合理。弱势群体需绝对核心,因其无体系优势,得靠领导者弥补。诸葛亮为大局,必集中力量听指挥,且要提升威严以增强执行力与战斗力,怎能让魏延分权。

魏延结局有其必然性,他不适合掌权,权力应让人服,他却反其道而行,常让人惧。他与杨仪互怼,甚至武力威胁,幸有费祎圆滑调解,才未酿大祸。

说白了,魏延纵然可能的确有本事,然而“无组织、无纪律”这样的罪名大概确实是难以洗脱的。

而后,你由于与杨仪的私人纠葛,竟公然违抗命令,这与马谡不遵令致街亭失守能一样吗?马谡被斩,那你魏延呢?不服杨仪行,但怎能因此不遵军令,这可是分不清主次轻重啊!

总之,魏延死得不冤,毫不夸张地说,若有领导能预见其后来行径,肯定会提前将其斩杀,说白了,他就是个搅乱局面的人。

鉴于蜀汉那时人才匮乏,魏延这般有能力的将领,未战死沙场却以不光彩方式死去,着实遗憾。而姜维在未自杀时,和魏延差不多,他距成为蜀汉罪人就差公然造反了。

魏延此人究竟该如何归类呢?应是那种具备一定能力,却想法超多、性格霸道且思想极为自我的人。

曾国藩曾言,庸人常因惰致败,能人多由傲失足。如魏延之类者,最终往往皆会栽在“傲”这一字上。

我们总言加强自身建设,然而许多人多侧重于个人能力培养,却漠视了德行与性格的修炼,实则后患极大。

拿魏延来说,倘若他确实较为平庸,刘备当初那般提拔,使其居汉中太守高位,那他可能就没啥想法,也不会有后来那些让他名誉扫地的行为了。可见,能力与欲望如双刃剑,掌控不好必被其伤。

纵观历史与生活,会看到真正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极大危害的,多是有能力却德不配位之人。就拿蜀汉来说,李严、魏延、姜维、谯周等皆是如此。

然而大家想想,把这些人放曹操那,他们敢吗?即便敢,能成功吗?这体现强组织团队对个人的规范约束。小公司魏延多,因其对公司无敬畏感恩,而大公司待遇好等,就不会这样,有想法得按制度流程来,别张狂。

然而若一切皆已正常运转,魏延这类人着实不可重用。其就如同小孩般,需哄着,否则便又哭又闹,着实令人心烦意乱。

期望大家能以魏延为鉴去自省,实现个性与能力等的平衡,优先让个人意愿契合团队意愿,而非盲目地将个人意愿置于团队意愿之上。

0 阅读:33

爱得的家

简介: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