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棍下的考核异化:从贺州暴力执法看职业伦理重塑

媒老大 2025-04-22 11:06:18

"警棍一挥,电动车应声倒地,全网哗然!"2023年底这段7秒视频,让广西贺州交警的暴力执法行为暴露在舆论聚光灯下。监控画面显示,执勤交警未作任何警告,突然持棍击打行驶中的电动车,导致驾驶员连人带车滑行数米。这场以"整治违法"为名的执法行动,为何演变成对法治文明的伤害?

暴力执法的职业伦理失范

贺州事件中,涉事交警将警械作为拦截无牌车辆的首选工具,完全违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确立的"最小武力原则"。执法记录显示,驾驶员并未实施暴力抗法,警棍的使用显然超出必要限度。这种执法异化现象背后,是某些基层单位将"查处数量"等硬性指标凌驾于程序正义之上的恶果。

当执法目标从"维护秩序"简化为"完成指标",警械便从最后防线异化为第一选择。2024年中山交警贪腐案、2016年西安交警受贿案等前车之鉴早已警示:失去约束的执法权,极易滑向暴力或腐败的深渊。贺州交警挥棍的瞬间,暴露的是考核机制对职业伦理的系统性侵蚀。

考核指挥棒下的管理失灵

官方通报显示,事发次日贺州市公安局党委即免去四大队领导职务,这一快速反应恰恰印证了管理责任的缺失。量化考核的负面效应在此显露无遗:当"月均查处数"成为核心KPI,执法程序合规性自然退居次要地位。涉事交警选择高风险拦截手段,实则是考核压力下的畸形应对。

更值得警惕的是运动式整治的惯性思维。每逢专项行动期间,基层警力往往面临"限期见效"的行政命令,这种临时性管控与常态化治理的矛盾,正是催生暴力执法的温床。建议将执法过程评分纳入考核体系,建立查处数量与程序合规的双轨制评价标准,从根源上矫正"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偏差。

污点档案:提高职业违规成本

尽管涉事人员最终受到辞退、党纪政纪处分,但个案处理难以根治系统顽疾。参考医师执业扣分制,应建立全国联网的执法污点数据库,对暴力执法记录实施跨地区共享,与职务晋升、评优直接挂钩。深圳"警务评议员"制度的实践表明,引入人大代表、律师等第三方力量参与执法评估,能有效提高职业共同体的声誉成本。

这种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形成"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约束网络。当暴力执法记录可能影响整个职业生涯时,执法者才会真正珍视职业伦理。贺州事件的处理不应止于涉事者离场,更需成为职业资格动态管理改革的起点。

从技术规制到价值重建

防治暴力执法需要技术、培训、文化的三维革新。4G执法记录仪实时回传、AI暴力动作识别等技术手段,能为执法过程装上"电子镣铐";以上海交警"教科书式执法"为蓝本的情景教学,则能重塑一线警员的职业认知。但最根本的转变在于执法理念——从《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为主"的立法本意出发,推动管制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型。

当考核指标从"查处数"变为"群众满意度",当执法者学会在程序正义与执法效率间寻找平衡,警民互信才能真正建立。贺州事件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法治文明的刻度,永远丈量于权力克制的分寸之间。

0 阅读:1

媒老大

简介:发布第一民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