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晴朗的周六早晨,小王和他的朋友老李正在早餐摊吃着豆浆油条,聊起了刚买的扫地机器人。
老李兴奋地说:“你看我买的这个机器人,真是省事啊,每天早上一按按钮,家里就打扫得干干净净。”小王没太在意,只是顺口接了一句:“现在机器人越来越厉害了,以后人类的工作会不会被它们抢光啊?”
其实,这个被小王一句话带过的话题,背后藏着许多人深切的担忧。
就在不久前,马云在一种场合上放话,说机器人将砸碎14亿人的饭碗,让不少为生活奔波的打工人心中一阵哆嗦。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没亲眼见过分拣机器人,但现在在快递仓库里,它们已经代替了不少人的工作。
顺丰快递的仓库里,分拣机器人日夜不停地忙碌着,它们高效、精准,相比人工分拣,出错率更低、速度更快。
快递员们看着这些“铁家伙”,心里总是有点不是滋味,担心自己哪天会被取代。
不仅仅是快递领域,美团的外卖骑手们也在担心。
大街小巷中,外卖无人车无论风雨都准时准点送达食物,它们不需要休息,也不会抱怨,很多骑手害怕这些无人车会抢走自己的生计。
这种困惑和不安并非毫无理由。
还不止这些呢。
小米的智能工厂流水线,机械臂能够完成极其精细的操作。
原本认为只有人才能干的事,现在也开始让机器人上手了。
还有一些电商平台,去年就把60%的客服换成了AI,结果投诉率不禁没上升,反而下降了15%。
这样的消息,简直让在职场奋斗的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些事实不但在告诉我们,机器人的冲击力有多大,而更让人们意识到必须得有所准备。
回到小王和老李的对话,长此以往会不会到处都是机器,大家都失业了?
这个问题看似现实,但回望历史,每次技术革命的浪潮,总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汽车刚出来的时候,马车夫的职业逐渐销声匿迹,人们开始怀疑未来的生计。
4S店的兴起、驾校教练的兴起,不都正是因为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机会吗?
我们现在困惑于机器人会不会抢走工作,正如当年人们担忧机器会不会抢掉纺织工人的饭碗,最终这场革命却催生了无数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技术进步总是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它、利用它来催生新的可能性。
实际情况是,每次变革必然会淘汰一部分旧职业,同时也会孕育出新的就业机会。
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迅速调整自己的技能,以适应这一变化的趋势。
再来说说教育。
眼下,在这个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体系似乎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培养出的大量人才,仍然从事着重复性强、可替代性高的岗位,这些岗位迟早会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机器所取代。
不过好在,有些地方已经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比如深圳,他们试点了“人机协作专业”,这可是个前瞻性十足的专业。
教孩子如何指挥机器人干活,而不是跟机器人竞争,这才是未来的把握。
还有,上海某医院培养的“AI诊疗师”,他们的工资比普通医生高出三倍。
这是因为他们不仅能读懂冰冷的数据,还能将这些数据转化成有温度的治疗方案,这是机器人暂时还不能做到的。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并非是对技术的恐惧,而是教育的创新和人才的储备。
要让孩子们知道,未来不只是要会使用技术,更要掌握那些机器永远代替不了的能力。
最后回到问题的核心,那么未来究竟哪两种人能够在职场丛林中生存下来呢?
一类是会造机器人的人,他们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关键技术,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
这类人注定会有一席之地。
另一类是会做机器人做不到事情的人,他们具备独特的创造力、共情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些都是AI无法复制的。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是要让孩子学会修机械臂,与机器人打交道,还是培养他们具备AI无法复制的共情能力?
这些技能和素养,是保证他们在未来职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最终,围绕机器人和AI的讨论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教育、社会和职业发展的综合问题。
正如我们身处的每一场技术革命,虽然开始时伴随疑惑和不安,但最终会为我们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路径。
把握住这股潮流,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下一代能在这场变革中,自由而有尊严地生活。
— 题外话,或许今天晚上,小王会去开个机器人编程课,老李则会去研究下如何用机器人煮出更好吃的油条呢。
毕竟未来的路,大家还得一起摸索着走下去。
这不是你们这些资本家,想看到的吗?自己到财富自由了看不见城外的人。再来一句何不吃肉泥。[笑着哭]山不转水转,日月亮天明。
机器人代替人工导致工人没有钱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难道买没机器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