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来,勇立潮头,进取不息。从“虎门销烟”打开中国近代史开端,到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新潮”精神始终贯穿东莞发展历史,也是其城市底色和内核。
5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广东网联、南方新闻网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广东行活动走进东莞。他们前往东莞万江龙舟基地、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和松山湖XbotPart机器人基地,感受“双万之城”东莞如何擦亮城市“新潮”底色,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路径。
起于“制造”盛于“智造”的“莞”式逆袭
提起东莞,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跟“工厂”“流水线”以及各门类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分不开。回溯东莞的“双万之路”,制造业无疑是重要的观察维度。从“加工制造业中心”逐渐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曾经的“世界工厂”东莞,如今已实现了“华丽蝶变”,成功演绎“莞式逆袭”。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24年一季度东莞经济运行实现了“开门红”,地区生产总值为2752.6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00.95亿元,同比增长9.4%。
其中,工业生产增长数据亮眼。今年一季度,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5.21亿元,同比增长10.1%。“五支四特”产业中,主导产业增速较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4%;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向好,分别增长14.3%、17.3%。
数据无声,却言无不尽。近年来,东莞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线,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朝着先进制造方向迈进。
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迈进制造业强国的下一个突破点,“硬科技”才是实现制造业底层逻辑“换挡”的关键所在,亦预示着大湾区的未来所在。对制造业大市东莞而言,发展先进制造是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头戏,而松山湖则是关键所在。
作为东莞先进制造的龙头,松山湖正以先进制造业高度集聚态势,构建起多元融合、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发展至今,松山湖已培育出千亿级规模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智能装备制造以及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起势,不断提速。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内轮足机器人在“翩翩起舞”
走进松山湖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两个双轮的轮足机器人在大厅现场“翩翩起舞”。只见这两个机器人时而高速转圈进行不规则运动,时而“张开双足”“趴”在地上,时而“一跃而起”展现惊人“弹跳力”,其灵动的模样吸引了众人围观。
这两个机器人系东莞本末科技有限公司的轮足系列机器人,该企业是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的科技企业之一。企业品牌负责人刘西同告诉央广网记者,两款轮足机器人的直驱电机系企业自主研发产品,相比传统永磁电机有了1.5倍以上的提升。产品主要面向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应对复杂工业环境提供全域运输和配送,又或者针对危险、紧急和重复性任务推出智能机器人检测解决方案,为系统建设、运维等工作提供高效保障。
“我们是个创业公司,早期更关注的是供应链,比如我们有这些相关技术,怎么去把这项技术来进行实现。”刘西同表示,机器人基地所在的松山湖片区,乃至整个东莞市,在先进制造这块有比较成熟的供应链,整个体系上下游齐全,再加上松山湖片区已经集聚了较多的机器人企业,既方便交流,也可相互促进提高。此外,也便于企业发展和拓展客户。
据介绍,XbotPark机器人基地由李泽湘教授、高秉强教授、甘洁教授于2014年联合发起成立。该基地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利用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搭建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为团队提供全方位资源和资金支持,建设一个面向内地、香港乃至全球的机器人和智能硬件创业平台,培养更多硬科技世界品牌。
工作人员在演示基地孵化的科技产品
通过9年的探索与积累,机器人基地至今已孵化七十多家科技企业,存活率高达80%,且100%为硬科技公司,约15%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
松山湖的发展是东莞朝先进制造方向迈进的缩影。如今的东莞,拥有制造业企业约2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约1.38万家,制造业体系涵盖34个工业大类、涉及6万多种产品。在产业体系上,东莞已形成了以华为、OPPO、vivo等智能终端企业为代表的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5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以及四个千亿级、九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泛家居等领域,东莞培育形成了三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正中靶心”引领科技创新“先潮”
在距离松山湖以南数公里的群山旁,有一片依山而建,造型独特的建筑群,山坡上矗立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几个大字——这便是全球第四个、中国第一个散裂中子源所在地。
散裂中子源又被称为“超级显微镜”,它的原理是把质子加速到一定的能量,再把质子束当成“炮弹”,去轰击重金属靶从而产生大量中子。科学家通过特殊装置“操控”中子,用中子做探针观察微观世界,成为研究物质静态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的“超级显微镜”,这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诸多领域的瓶颈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散裂中子源科普展厅内展示的原理模型
“比如在材料学、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子散射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研究诸如DNA、蛋白质、飞机材料等内部微观结构,这也是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原因。”现场讲解人员表示,中国实现了自主建设散裂中子源,让中国科学家能带上“火眼金睛”去探索微观世界的征程,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自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完成10轮开放运行,年均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已达5000多个。2023年全年完成376项用户实验,其中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一线学术期刊发表,远超国外散裂中子源相同阶段的成果产出水平。在航空航天、磁性量子材料、新能源、高性能合金、信息材料等众多领域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接下来我们还将延长散裂中子源的使用链条,让散裂中子源的使用普及到更多领域。”工作人员告诉央广网记者,依托散裂中子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简称BNCT)实验装置,并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启动建设。该技术作为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脑胶质瘤、黑色素瘤和头颈部复发肿瘤,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从实验室中的装置,到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利器”,这背后是一台“超级显微镜”的“小试牛刀”。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正规划建设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并依此打造世界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版图中,这一双双“眼睛”让东莞技术创新活跃度迅速提升:R&D投入强度提升至3.54%,位居广东第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3.4倍;在全国科创二十强中位列地级市第三……
“青春之城”引领“新潮”生活方式
在采风团的参观过程中,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工作人员讲解的一个“小故事”让众人感叹不已。
“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当晚,团队人员在当地餐馆庆祝时,隔壁的一个陌生人听到他们是散裂中子源的科研团队后,主动把单给买了。”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能感觉到整个东莞社会对科研团队和技能人才的尊重。
蓬勃兴起的制造业培养了一批实业家,相继落户的大科学装置为东莞贴上了“院士之城”的名片,而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则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的东莞,另一项指数在攀升——奶茶咖啡指数。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咖啡门店数位居全国TOP15,重点商圈茶饮店全国第一;每千人拥有茶饮店1.42家,密度全国第一。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东莞的产、城、人之变。
如今,随着“创新”和“智造”等“血液”的源源不断注入,东莞产业在升级的同时,人口结构也在变化。“创新”的东莞,吸引了更多“最强大脑”。以松山湖片区为例,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常年有超50位院士专家和2000多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松山湖溪流背坡村是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2万名科学家、工程师、程序员在风景如画的“欧洲小镇”工作。
“智造”的东莞,拥有了更多高技能人才——2018年,东莞开始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帮助外来工持续提升技能、学历。对比六普、七普数据,东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量,由7103人上升为13241人,翻了近一番。2022年,东莞人才总量达282.9万,其中高层次人才达20.5万。
这些数据带来的最直观改变,便是东莞有了深厚的“青春本钱”。作为全国“第二年轻”的城市,东莞人口平均年龄仅33.4岁。16-35周岁的青年人数超575万,占全市总人口42.13%。
庞大的年轻群体,为东莞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需求。从CBA热度持续走高,到“扒龙船”火爆全网,再到如今“中国潮玩之都”的“加冕”——这在大家眼里,便是东莞越来越“潮”了!
东莞万江滘联社区旧村内随处可见龙舟元素
端午将近,东莞的龙舟“DNA”开始萌动。走在东莞滘联社区的旧村里,龙舟的彩绘以及相关装饰元素随处可见,当地还将部分旧居改造成龙舟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等科普公益场所,让龙舟这一传统文化习俗化身“潮流”文旅元素。
据介绍,滘联是东莞龙舟文化较为兴盛的社区村落之一,当地依托枝昌龙舟俱乐部和水韵资源优势,通过“文化+商业”的模式,积极推广万江龙舟运动,在美丽的正丫湾上举办过多场全国性中华龙舟锦标赛。近年来,枝昌龙舟训练基地吸引了东莞大批龙舟“粉丝”聚集,同时基地开班授课,组织开展青少年龙舟文化研学,继续传承弘扬龙舟传统文化,助力社区龙舟文化产业发展,做活“水”经济。
滘联社区党委副书记叶华柱介绍称,滘联社区将土地物业价值进行激活,曾经的农田泵房如今变成网红咖啡、闲置煤场变成粉黛花海、老旧保安室变成龙狮文创平台。同时,滘联社区还撬动社会资本,结合本土龙舟文化打造滘联正丫湾城市阅读驿站、龙舟文化展示厅等乡村文化空间,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构筑村民精神家园。
滘联社区引入资本打造的帐篷露营地
“在没改造之前,村内的旅游收入基本为零。现在我们结合龙舟元素和东莞潮流文化,打造成了东莞美丽村居示范点,并引入了餐饮、文创、研学和帐篷露营等商业模式,带动村内实现增收致富。”叶华柱介绍,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潮涌到村内体验龙舟文化,也带动了不少年青村民返乡创业,有大学生还专门回来做龙舟的文创产品,让龙舟这种传统习俗也“潮”起来。
滘联社区的这一改变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文化空间正在东莞“潮变”。为解决公共文化面临的覆盖质量不高、服务效能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东莞以“构建遍布城乡、高雅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破题,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工程。由何镜堂院士操刀设计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预计到2026年底全市将建成4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东莞的文化产业亦在实现“潮变”。2021年中国潮玩企业数量前10名的省份中,广东以168家排名第一,其中东莞占比70%,大多是自有制造端的潮玩公司,中国近85%的潮玩产自东莞。曾“一墩难求”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都生产自东莞。
此外,东莞还提出重点招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综合文旅、现代体育等项目,力争到202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5%,年旅游总收入超68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