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大唐至德二载的秋天,九月那会儿,长安城西南的香积寺,唐军和燕军两股势力,加起来超过二十五万的精兵强将,正拼得你死我活,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马蹄声轰隆隆像打雷,灰尘和烟雾漫天飞舞。在低沉而又悲伤的胡笳乐曲中,安禄山横扫中原的杀手锏——那八千名“曳落河”重装骑兵,终于现身战场。
这时候,对面那座不高的小山包上,一面大红战旗呼地飘了起来,那是大唐最厉害的一支军队——陌刀军的独特记号!
在军旗飘扬的地方,镇西和北庭的节度使李嗣业,慢慢脱掉身上的盔甲,露出一身强健的肌肉,凸起的血管特别有力量,身上布满了乱七八糟的伤痕,默默讲述着他一次次在战场上拼杀的过往。他犀利的目光望向远方,让这个男人的全身散发出一种让人害怕的狠劲。
四五百步、三百来步、快两百步了……李嗣业猛地把手里的陌刀高高举起,朝着那越来越近的反贼骑兵,像打雷一样大声吼叫:
我是李嗣业,谁敢拦我,就得丧命!
刀尖在空中划出一道寒光,光膀子的勇士,像头凶猛的野兽一样第一个冲了出去。一眨眼,后面的旗帜嗖嗖作响,像海浪一样翻滚;四周的战鼓咚咚敲得震天响,连山都仿佛在发抖!
面对李嗣业,就是面对死神——这呼喊汇聚成了惊天动地的怒吼,好几千名同样扛着大刀的精锐步兵,紧跟在他们主帅的身后,转身冲向如潮水般涌来的铁甲大军。
七世纪初那会儿,李渊推翻了隋朝,一手创建了大唐王朝。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漠北草原上,原本就剽悍的突厥部落,摇身一变,成了那里的新老大。
因为地理位置挨得近,东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打了几十年的狠仗。
自古以来,中原的皇帝们打仗主要靠步兵。为了对付突厥骑兵那快如箭来、疾似弦断的速度,唐朝的军队费了好大劲,终于琢磨出一套办法。他们学会了让不同种类的兵一起配合打仗。
两军交战时,骑兵要是冲过来了,咱们先让前边的弩手给他们来一波攻击。等敌人靠近点儿,弓箭手就开始射箭,从远处就把火力给铺开了。要是敌人的骑兵突破了咱们的箭雨,那就得靠那些装备了厚甲和大刀的步兵上阵,跟敌人硬碰硬了。
唐玄宗开元早期那会儿,因为经济嗖嗖往上涨,冶铁手艺也进步了不少,一种超厉害的新武器——陌刀,就慢慢装备给了大唐的步兵队伍。
使用陌刀手进行反击的战术,就是瞅准了中原王朝武器做得好,步兵打仗又厉害的优势。陌刀这东西,攻击力简直爆表,敌人的骑兵一旦被碰上,经常就被一刀两断。战场上,经常能看到那种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惊人场景,真是让人看了都害怕。
唐朝的陌刀,长有三米,刀身和刀柄一样长,重量大约四五十斤。这刀两面都开了刃,既能像刀剑那样劈砍,又能像枪矛那样刺戳,功能多样。
说起来,这种兵器的样子,就像是汉代“斩马剑”的升级版。不过跟斩马剑比起来,陌刀可厉害多了。它是用折叠锻打的镔铁做的,所以既结实又锋利,比斩马剑强了不少。再加上做工精细,性能自然也就更稳定、更突出了。
陌刀手那可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猛士,一个个身体魁梧灵活,勇气十足。
打仗的时候,如果战士们一手握着超大的陌刀,身上再穿着唐朝特别有名的明光铠甲,这样的重装步兵一上冷兵器战场的前线,那简直就是敌人心里最不愿意碰见的恶梦。
在唐朝,有很多厉害的将军都特别会指挥陌刀军,比如说裴行俭、郭子仪、李光弼还有田承嗣。但要说起其中最出名、最能打胜仗的,那肯定是李嗣业了。
《旧唐书》里头说了,李嗣业这家伙“个子有七尺高,勇猛得没边儿”。咱们拿唐朝时候的一尺,就是大概30.7厘米来算,他这身高,哇塞,得有2.1米多,简直吓人。
想象一下,如果李嗣业这个像铁塔一样强壮的家伙,扛着一把三米多长的大陌刀出现在战场上,光是看他那气势汹汹、让人喘不过气的样子,就足以把对面的敌人吓得魂飞魄散,心里直打鼓。
受到唐朝盛行颂扬军功的风气激励,年轻的李嗣业很早就加入了安西边境的军队。每当打仗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攻打城池、占领要塞,勇猛无比,在军队里无人能及。
李嗣业天生身体素质超群,这让他在战场上几乎无人能敌,总能取得胜利。他打起仗来勇猛无比,这种作风让他在众多高手里面一下子就冒了尖,成了安西陌刀军里最耀眼的人物。
【远征小勃律一战扬名】公元740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八年那会儿,有个小国叫小勃律,它原本在克什米尔那块地儿,现在属于巴基斯坦。这小国一直以来都认大唐为老大,年年进贡。但后来,吐蕃那边开始动武,还搞和亲啥的,小勃律顶不住压力,干脆就不跟大唐混了,自个儿单干了。
小勃律搞砸了事儿,给周围国家带了个坏头,结果西北那边二十多个国家都跟着反叛唐朝,跑去投靠吐蕃了。这一闹,唐朝跟中亚那边的联系直接断了好一阵子,而且咱们大唐的威望和权力也大受影响。
后来,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这些人陆续当了安西的军事头头,他们都带兵去打过小勃律。不过,因为路太远,地形又太难走,所以唐军好几次长途跋涉去打仗,最后都没啥收获,只能空手回来。
747年那会儿,唐玄宗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又下了一道命令,让高句丽的大将高仙芝去当安西行营的节度使,带着一万骑兵去攻打小勃律。
那年四月,高仙芝带着他的队伍,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就是现在的新疆库车县,启程了。他们没直接走,而是绕了个远路,经过新疆阿克苏,再爬上高高的帕米尔高原。这一路真是辛苦,花了整整三个月,走了两千多公里,最后他们总算是到了现在阿富汗东北的地方,那里有个吐蕃人把守的重要堡垒,叫连云堡。
去小勃律得走这条路,吐蕃在这儿安排了一万大军守着,人数上跟唐军差不多,势均力敌。
连云堡这座城堡,它是建在山上的,守在那儿的军队从上面往下看,等着疲惫的敌人来攻。你再看看高仙芝的远征部队,他们可是跑了老远老远的路来打仗,人累马也乏。更别提这地方,海拔超过五千米高,在那高原上打仗,有多难想都能想得到。
在特别糟糕的打仗条件下,高仙芝还是决定好几次硬攻连云堡。但吐蕃人靠着那陡峭的地势和牢固的防御工事,就是不肯投降。战场上,箭矢跟大石头、粗木头像下雨一样往下砸,往上冲的唐军被打得伤亡很大,可还是没一点办法。
眼看正面强攻没法成功,高仙芝脑筋一转,想到了跟着军队一起打仗的陌刀高手李嗣业。他赶紧叫李嗣业带着一队不怕死的勇士,从后山的悬崖峭壁爬上去,打算来个出其不意的偷袭,一举拿下连云堡这个要塞。
要走的时候,高仙芝给李嗣业下了道死命令:中午十二点前必须打败敌人,不然的话,全军都得掉脑袋!
李嗣业在紧要关头接下了重任,没让主帅失望。第二天早上,唐军像往常一样从正面假装进攻,而李嗣业则带着队伍,悄悄地从最陡峭的地方往山顶上爬……
天刚蒙蒙亮,一群陌刀手就像鬼魅一样,悄悄绕到了吐蕃人的后头。李嗣业猛地大喊一声,第一个冲进了敌人的队伍。他手里的陌刀挥舞得飞快,就像进了没人的地界一样砍杀。吐蕃人压根儿没防备,一下子就被打得乱了套,有的摔下马,有的吓得到处乱跑。
一时间,守军们慌慌张张,不是失足掉下悬崖,就是淹死在河里,人数多得数不清。高仙芝瞅准机会,马上下令全面进攻。这样一来,里应外合,连云堡一下就被他们给攻下来了。
那场战斗,咱们一共干掉了五千多名吐蕃士兵,还活捉了一千多人。除此之外,还搞到了好多战马、装备、武器和军用物资,真的是打了个大胜仗。
接着,高仙芝立马下令军队一口气攻打小勃律,把小勃律的国王和王后都给抓了起来。大唐军队的威力一展现,那些拂菻、大食等七十二个小国家,全都被吓得投降归顺了。
打完仗回来,李嗣业因为立下大功,被提拔去守安西四镇里的疏勒镇,当上了镇守使。他勇猛无敌的名声,在西域传得沸沸扬扬,各族部落都尊敬地叫他“神通大将”。
远征小勃律大获全胜,这让唐朝和中亚各国的联系之路再次畅通无阻。这次胜利不仅让大唐的军队和国家威望大增,而且狠狠挫伤了吐蕃想要扩张的嚣张气焰。
之后,高仙芝继续在中亚地区大开杀戒,接连打下了朅师国、石国,还有突骑施国。
不过高勾丽的那位猛将打仗招数真是狡猾得很,做起事来也特别狠辣。在打石国那会儿,两边明明已经握手言和签了协议,可高仙芝这家伙却翻脸不认账,突然间就动手了。等他们打下了石国,不光让手下士兵随便抢,到最后,他居然丧心病狂地把整个城都给屠了。
高仙芝连连获胜,名声大噪,直逼顶峰。可他在中亚地区靠武力称霸的同时,大唐作为强大帝国的仁德、诚信和往日荣耀却在一点点消失。
中亚各国意识到自己要是被削弱,那也会面临危险,所以很快就联手起来,对抗唐朝。他们去找了欧亚大陆上另一个强大的国家——阿拉伯人统治的大食帝国帮忙,打算一起攻打唐朝的安西都护府。
751年,就是天宝十年那会儿,高仙芝得到点风声,心想得赶紧动手。他立马把安西四镇的两万精兵给聚拢起来,还叫上了西域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落的士兵,一合计,六万多人,有胡人也有汉人,这么一支大军,他又带着去打大食了。
那个七月,高仙芝来到了中亚的老城怛罗斯,没想到在那儿撞上了十五万大食的兵马。
怛罗斯大战,就是东边和西边的两个最牛国家硬碰硬的较量。可惜,好运这次没站在咱们中原这边,也没站在以前常打胜仗的高仙芝那边。
五天里,两边打得难解难分,战况一直拖着。唐军和敌军交了好几次手,谁也没占到便宜。但问题是,唐军是从老远的地方赶来的,补给跟不上,慢慢就开始吃紧了。反观阿拉伯那边,援军是一个接一个地来。更要命的是,葛逻禄部落突然反水,跟大食兵团一起,两面夹击唐军。
战局一下子失衡了,安西的精兵之前还在死命抵抗,但最后一击让他们彻底撑不住了。防线说垮就垮,阿拉伯人的弯刀乱砍一气,唐军士兵们倒了一片,血流满地,损失大得吓人。
当唐军逃到一条窄窄的山谷里时,人和马都挤得满满当当,行李装备也堵在路上。情况万分危急,这时候,右威卫将军李嗣业为了救主帅高仙芝出去,一咬牙,狠心地把盟军拔汗那部落的士兵和好多战马都给杀了,这才腾出条逃跑的路来。
没想到这样做却让部下段秀实非常生气,他冲着李嗣业大声说道:看到敌人就先逃跑,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只顾自己不顾手下人,这是不仁道。就算侥幸逃脱了,你心里就不觉得惭愧吗?
同事们一顿猛批,让李嗣业脸上挂不住,心里那股子勇猛劲儿却也被瞬间点燃。他二话不说,立马调转马匹,带着手下的陌刀队去后面挡敌,打算跟追兵拼个你死我活。
乱世之中,才能看出谁是真英雄。虽然唐军败得一塌糊涂,但李嗣业拿着陌刀,就像猛虎下山一样,猛地冲了出来。他一刀劈下,仿佛连山都能劈开,地都能撼动。他浑身是血,但那股子勇猛无敌的气势,让敌人吓得连连后退。他手下的精兵也被他带动,一个个不怕死,往前猛冲。
这个大敌实在太猛了,把大食军队吓得直哆嗦,再也不敢往前追。段秀实也是拼了命,把剩下的士兵都召集起来,一起去对抗敌人。就这样,他们两个人一边打一边撤,带着剩下的四千多人,居然神奇地一路平安回到了唐朝的地盘。
怛罗斯那一仗,大唐真的是吃了大亏。但得说,李嗣业和他的陌刀军,那真是勇猛得没话说。他们硬是从快垮掉的局面里,把好几千兄弟的命给救回来了。而且,就算是在败退的时候,他们也展现出了大唐军人该有的那股狠劲和面子!
【香积寺:赤膊上阵,力挽狂澜】755年,安史之乱突然打响,安禄山在范阳,就是现在的河北涿州,带兵反叛。他只用了短短三十三天,就一路打到了洛阳,占领了东都。接着,他又轻松地拿下潼关,带着大军直奔关中而去。
听到叛军马上就要打到长安,玄宗吓得赶紧带着贵妃和心腹大臣连夜逃跑。可没想到,跑到马嵬驿时,竟碰上了兵变。之后,李隆基只好继续往西逃到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带着平定叛乱的最后一线生机,往北方的朔方去了。
756年7月,他靠着三军的支持,在灵武这个地方当上了皇帝,后来大家都叫他唐肃宗。
刚坐上皇位的李亨,带着“收复两京,平定天下”的重任,立马就动手组织了两次攻打长安的大仗。但可惜,安史叛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强了,这两次出兵去平定叛乱,最后都是以唐军被打得大败收场。
京城要是乱糟糟的,咋能管好整个天下?要是长安这地儿拿不下来,新皇上又咋能坐稳龙椅,显示出皇帝的威风?
757年,就是至德二年那会儿,肃宗让自己的大儿子广平王李俶当上了兵马大元帅,郭子仪做了副手。他们带着朔方、陇右、河西、安西这些地方的唐军精锐,人数可不少。为了增强实力,肃宗还花了大价钱,请来了回纥、于阗这些西域的兵马帮忙。这样一来,汉人和西域的军队加在一起,足足有十五万人,规模相当庞大。他们从凤翔出发,声势浩大地向着长安进发,这也就是第三次攻打长安的开始。
9月27号那天,唐朝的军队往东过了沣水,到了长安城西南边的香积寺。他们动作很快,一下子就占领了北边的那个小山包,摆好了阵势。
这时候,燕朝的猛将安守忠和李归仁,一听到消息,立马带着十万叛军里的精英部队,跑到香积寺的东北边,靠着长安城那边摆好阵势,准备跟敌人干一架。
这场仗,由号称“神勇战将”的李嗣业带领安西和北庭两个边防军的步兵冲在最前面。
郭子仪副帅亲自坐镇中央,带着朔方军当主力,还有于阗等军队帮忙,他们排好阵势,握紧戈矛,严阵以待。
王思礼担任关内行营节度使,他负责调动河西和陇右的军队,给前方的三军提供支援。
五千名回纥精兵悄悄藏在唐军阵型的后面,就等着找机会给出狠狠的一击。
那场战斗中,燕国的将领李归仁头一个冲锋陷阵,带着少量骑兵就冲向了唐军的最前面。唐军的精锐步兵们,个个身穿盔甲手拿锋利武器,立马把他们给反包围打退了。
可没想到,叛军里最凶猛的那支“曳落河”骑兵部队,一下子就全冲了出来,像是一大波铁疙瘩,狠狠地冲垮了唐军的步兵防线,接着又猛地转向了他们的后勤部队。
唐军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前头的队伍立马就乱了套,步兵们开始四处逃跑,这一逃,又撞上了后头的中军主力,也就是郭子仪带的那部分人马。
这次突然的撤退,肯定会带来一连串的糟糕后果。要是没法赶紧控制住局面,大唐的军队在敌军骑兵的猛烈撞击和自家步兵的混乱推挤下,说不定马上就要散架了。
紧急关头,领头的将军李嗣业猛地大喊一声:“现在咱们要是不用命去拼,全军可就完蛋了!”
说完,他脱掉了沉重的盔甲,光着膀子上阵,手里拿着大刀,大喊一声:“谁敢挡李嗣业,就得死!”然后,他第一个朝着冲过来的叛军骑兵猛冲过去。
战场上,李嗣业勇猛得像从天上冲下来的战神,挥动陌刀,人和马都被他砍得稀巴烂。刀光一闪,敌人碰上就倒,一眨眼的功夫,他就干掉了十几个骑兵。
在他后面,大唐的三千多精锐陌刀军战士这时也站稳了脚跟。看到主将如此勇猛,不怕牺牲,他们也被极大地激励了。接着,他们迅速调整阵形,用陌刀劈开道路,像一堵墙一样往前推进,用自己的身体硬扛住了重装骑兵的猛烈反击。
李嗣业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硬是把快要散架的大唐军队给稳住了,没让它彻底垮掉。这样一来,也给郭子仪带着的中军大队争取到了回击的机会。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是“安史之乱”里头,甚至整个大唐王朝最恐怖、最残忍的屠杀阶段。
大唐西北的精锐部队,那可是闻名天下的勇士,他们跟从中原各州一路打过来的东北叛军,这两股大唐最能打的力量,在香积寺北边的空地上,直接来了场真刀真枪的硬碰硬,一点虚招都没有,就是要拼个你死我活。
从早打到晚,这场恶战把佛门清净的地方变成了人间地狱,尸体堆成了小山,鲜血淌成了大河。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激烈对抗,唐军死了七万多战士,安西和北庭两大镇守的精兵强将几乎全没了。
叛军那边,死了六万多人,很多尸体都填满了沟壑,大概占了总数的两三成,另外还有两万多人被抓了。等到天快黑的时候,叛军终于撑不住了,开始大败而逃。李归仁一看这形势,也没办法,只能带着剩下的士兵,往长安那边撤了。
到现在,唐军吃了大亏后,好不容易打赢了“安史之乱”里那场最关键的仗。香积寺这一战赢了,算是把通往长安的路上的障碍都给清除了。
757年9月28号,长安城被敌军占了15个月后,唐军终于又把长安给打回来了!
【血染邺城,英雄悲怆落幕】香积寺大战过后,叛军损失惨重,只能放弃长安,慌慌张张往东边逃跑。官军这边,士气高涨,紧咬着叛军的尾巴一路猛追,不仅拿回了潼关,还直接朝着伪燕的都城洛阳冲了过去。
洛阳那头的“大燕皇帝”安庆绪,一听到消息,立马把周围的军队全拉了出来,还加上了长安那边逃回来的残兵败将,凑足了十五万人,浩浩荡荡往西开拔,到了陕郡那边(就是河南三门峡),打算跟唐军再干一架,决出个高下。
陕郡战役里,李嗣业又一次冲在最前头,跟回纥的军队联手,里应外合一起进攻。敌人打不过,被打得惨败。安庆绪一看形势不妙,吓得赶紧从洛阳逃跑,带着手下剩下的步兵、骑兵一千多人,一路狂奔乱窜,直到跑到邺城(就是河南安阳)才敢停下来,喘口气,稳住队伍。
第二年的一月,为了好好庆祝收回了长安和洛阳这两座大城市,肃宗皇帝就决定换个新的年号,叫“乾元”。李嗣业,因为他打下长安和洛阳立了大功,所以唐朝朝廷就提拔他做了卫尉卿这个高官,还封他为虢国公,给了他二百户的封地,另外还给了他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荣誉头衔。
758年九月,就是乾元元年那会儿,肃宗下了命令,把郭子仪从朔方、李光弼从河东、李嗣业从安西这些地方都叫来了,还有另外六个节度使,一共九个人。他们带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包围了邺城,打算一次性把安庆绪那些剩下的叛军给收拾掉。
之前唐军一路高歌猛进,带上了全国的精兵强将,而安庆绪,就缩在那一座孤城里,力量快用完了。这么一看,两边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好像胜负早就注定了,没啥悬念。
可没想到,真实的战争情况根本没想到。官军把城围了好久都没攻下来,然后他们就围着城挖了三道又深又宽的壕沟,还修了堤坝,把漳河水引进城里。结果,一个多月过去了,城还是没被攻下。而那些快撑不住的叛军,一看没地方跑了,反而更豁出去了,死命守着城不放。
不过李嗣业还是勇猛得很,每次攻城,他总是“身披重甲,勇往直前,不惧刀枪”,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冲锋中,他被飞箭意外射中了。
按李嗣业那身子骨,本来歇上一阵子,伤口很快就能长好。可没想到,才过了几天,有天夜里他正躺在军营床上养伤,突然听到帐篷外面锣鼓喧天,喊打喊杀的声音四起。
李嗣业心里一想,叛军打过来了,立马从病床上蹦了起来,大喊着要去杀敌人,还想穿上战甲去冲锋。可没想到,刚长好的箭伤一下子裂开了,血哗哗地流了好几升,最后因为伤势太重,就这么没了。
他只为战场捐躯保国,哪在乎死后马革裹尸回——这位陌刀战神,大半辈子都在战场上度过,最后虽然遗憾地在邺城落败,但他那份热血和忠诚所创造出来的传奇故事,肯定会流传千古,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