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最厉害的女子是哪一个,还真不好回答,但你问的若是最坏的女子是哪一个,那多数人心中的答案无疑就是那做出谋害亲夫之举的潘金莲。
或许是因为武松这个角色格外出彩,以至于“武十回”中登场的相关人物也都有了极高的知名度,潘金莲的“毒妇”形象就深入人心,以至于甚至有人用“潘金莲”来形容那些不知廉耻的女子。
(武松、潘金莲剧照)
不过话说回来,潘金莲为何会看上武松?甚至还想主动献身于他?
一、潘金莲的为人
若你自诩“资深水浒谜”就一定知道,施耐庵笔下的人物多半都是有血有肉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他们并非脸谱化的工具人,至少其中的核心角色是有多面的。
就拿武松来说,他有在景阳冈打虎英雄的一面,也有在十字坡放过恶女孙二娘,在蜈蚣岭以“试刀”为由杀害无辜道童的坏的一面。
而潘金莲也是一样,根据书中的说法,这女子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放荡之人。
书中只道:“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馀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
(武大郎、潘金莲剧照)
等于说这女子一开始还有几分贞洁烈女的意思,是因为不甘心嫁给武大郎这丑汉,才选择自甘堕落,做出那些荒唐的举动。
不过从潘金莲对清河县那些浪荡子弟的态度来看,似乎她也谈不上动了真情,毕竟武大郎带着她离开清河县,搬去阳谷县,她也没任何表示。
而对武松,她却有种别样的情愫。
二、潘金莲撩武松
初见武松的时候,潘金莲就表现得心花怒放。
说是:“那妇人叉手向前道:‘叔叔万福。’武松道:‘嫂嫂请坐。’武松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那妇人向前扶住武松道:‘叔叔,折杀奴家。”武松道:“嫂嫂受礼。’那妇人道:‘奴家也听得说道,有个打虎的好汉,迎到县前。奴家也正待要去看一看,不想去得太迟了,赶不上,不曾看见。原来却是叔叔。且请叔叔到楼上去坐。’”
若故事只发展到这里,倒也没什么,潘金莲对武松也只是正常的大嫂对叔叔的口头客套罢了,可她接下来做的那些事,明显就越界了。
潘金莲不仅让武大郎安排武松来家里住,后来的她甚至还趁武大郎外出卖饼与武松饮酒,那意图就不一般了。
(潘金莲、武松剧照)
潘金莲劝武松喝酒时,武松已察觉嫂嫂有些异样,只是碍于情面不好发作,可当嫂嫂非要喂他喝那半杯残酒的时候,他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了。
说是:“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带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潘金莲顿时羞红了脸,无地自容,不敢再多说什么,而武松只转身离去,后来便主动搬出了武大郎家。
其实这事很奇怪,潘金莲明知武松是武大郎的弟弟,还是个乡亲们公认的英雄人物,为何还要不识趣地去行这撩拨之举?
答案或许很简单,你从世人称呼武松的别名就能得出结论。
三、武松的另一个身份
武松的另一个身份是什么?“打虎英雄”不过是个虚名,但那“阳谷县都头”的身份却是实实在在地让他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的。
你可能不知道都头是多大的职位,《资治通鉴》254卷中就有记载:“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
(武松打虎剧照)
说白了,这并非多大的职位,但对于潘金莲这些身处底层的女子而言,却已经是她能攀附的“权贵”了。
正如前文所言,施耐庵笔下的人物都是有多面的,而梁山好汉之中也有曾经为官为吏之人。
比如那“金眼彪”施恩,他是孟州小管营,这职位也不高,对不?可他在那地方却好似只手遮天的存在。
比如他曾对武松说过这么一句:“小弟此间东门外有一座市井,地名唤做快活林。但是山东、河北客商们,都来那里做买卖,有百十处大客店,三二十处赌坊、兑坊。往常时,小弟一者倚仗随身本事,二者捉着营里有八九十个弃命囚徒,去那里开着一个酒肉店,都分与众店家和赌坊、兑坊里。但有过路风月女子之人,到那里来时,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去趁食。”
他一个小管营就能当地头蛇,就连路过的风月女子想在这营生,都得得到他的批准。
说白了,水浒传的世界就是个人吃人的世界,官大一级就能压死人。
也正因为如此,武松有些社会地位,潘金莲如何能不想要攀附上她?
(武松、武大郎剧照)
反观武大郎,这家伙登场时,书中就提到过他的人设:“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他见到弟弟的时候,也说了一句“二哥你便搬来,也教我争口气。”
武大郎自己都难免脸红,自己混了一辈子,也不如那个曾经被自己视为累赘的弟弟,当真是丢人。
可见像武松这种身份,已是他们能接触到的天花板了。
所以潘金莲想嫁给武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她低估了武松的正直啊,才有了后来的那些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