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的行政架构来看,县级各机关单位大多为正科级。县级平台本身层级较低,干部的提拔空间相当有限,晋升渠道更是狭窄得很。
对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来说,副科级别通常就成了他们职业生涯的最高点。我们平时经常能听到的副镇长、副局长等职务,基本就代表了多数基层公务员奋斗的上限。即便身处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部等相对有提拔晋升空间的部门,想要熬到正科级也并非易事,很大程度上还得看个人的关系背景。
要知道,在县城的行政体系里,正科就是实实在在的天花板。再往上,处级干部的任命与管理权限就掌握在市委手中了。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在省厅或部委工作,科级仅仅是起步,处级也不过是处室负责人,这一处级干部的级别与县委书记相当。这充分说明了平台不同,所能达到的高度有着天壤之别。
二、职数稀缺基层干部提拔面临的最大瓶颈便是领导职数极为稀少。每个部门的领导职数都是固定的,并且在整体人员编制中占比很低。

以一个普通的县直部门为例,正科级领导大多只有一两名,副科级领导也就三五个。在如此稀少的职数限制下,若想单纯依靠熬资历、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晋升,基本是不现实的。很多时候,干部提拔并非按照所谓的“顺位”来,而是谁更有“价值”,谁更能讨得领导的欢心。在基层,很少单纯依据工作能力来提拔干部,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也没有可供交换的资源,想要获得提拔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三、工作角色差异在县级实际行政工作中,科级领导更多地承担着安排和布置任务的职责,具体的执行任务则落到了各业务股室的头上。
科级领导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参加各类会议、协调部门间工作以及分配任务,而具体的落实细节通常由各股室负责人来操办。形象地说,“干活”的是股长,“开会”的是领导。基层的管理模式往往是领导干部负责指挥和统筹,亲自到一线开展工作操作的情况很少见。所以,对于普通群众来讲,能接触到科级干部已经算是达到了所能接触的极限。再往上的副县长们,基本不会直接与群众打交道。
四、晋升困难重重在体制内,“规则”和“关系”才是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高度的关键因素。自古以来,体制内的干部提拔用人上就存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任人唯亲的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普通人想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难度极大。特别是在县城这种相对小而封闭的圈子里,关系网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没有关系或背景的干部,大多数到退休时可能也只能达到四级主任科员这一级别。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观点就是,千万不要小瞧县城的科级干部。曾经很多人瞧不上的这一级别干部,已然是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也是普通群众所能接触到的最高层级干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