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珪没有兵权,为什么还能闯入宫中,将父皇朱温杀死?

白川若叹 2025-02-20 16:04:04

【前言】

912 年,后梁的宫廷里掀起了一场狂风骤雨般的政变。郢王朱友珪领着好几百个军士,冲进了皇宫禁地,结果了他那身患重病的父亲——皇帝朱温的性命。这人可谓心狠手辣,就这么硬生生地把皇位抢到了自己手中。

瞧瞧这残忍又违背道义的举动,咱就得琢磨琢磨了,他到底是受啥刺激了呢?啥原因让他敢冒险去攻击那皇室戒备森严的禁宫呢?还有,他咋就获得了禁军的支持,从而能顺顺当当地搞出这篡位的阴谋呢?

【一段离奇的身世】

朱友珪乃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二儿子,他生母的姓名未在史书中记载,只晓得她是亳州的一名年纪轻轻的营妓。公元888年,那时朱温身为藩镇节度使,带领军队在亳州那片区域打仗,他被这位漂亮迷人的妓女给迷住了,连着一个多月常常叫她来陪自己睡觉。等到战事完结,朱温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个妓女跟朱温说自己怀上孩子了。

那时,朱温的正妻张氏贤良聪慧且品德高尚,朱温对她极为敬重与宠爱。只因张氏性格刚强,朱温不敢将那营妓带在身边,只能让她留在亳州自寻出路。朱温作为手握实权的军阀,需要妻子的支撑,不敢因太大的纠纷损害自己的名声。而张氏一向耿直,断不会准许丈夫纳妾。朱温纵然权势滔天,可在这位贤妻面前,还是有所畏惧的。

908 年,朱友珪在亳州出生的消息传来了。朱温特别宠爱这个儿子,欢天喜地地给他起名为“遥喜”。那时,正处于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的藩镇各自占据一方,战争灾祸接连不断。朱温面对这动荡不安、变化多端的政局,也觉得有些应付不来。就在这时,得知儿子出生的好消息,毫无疑问给身处风雨飘摇中的他带来了一丝希望。“遥喜”这两个字,恰好体现出他对朱友珪降临的欣喜若狂。

907 年,朱温夺了唐朝皇位,自称为帝,把国号定为“梁”。他琢磨着得搞个有象征意义的事儿,好让自己刚建立的帝国统治根基稳当些。这时候,他就把 3 岁的朱友珪给接到身边了,还封其为郢王,想借此显示出自己是正统君主的模样。但是呢,比起郢王,朱温那可是打心眼里偏爱自己的养子朱友文,毕竟朱友文的生母是他特别宠爱的妃子。这么一来,朱友珪差不多就成了个政治上的工具和幌子。

朱友珪在少年时期性格较为孤僻,他深知自己因生母身份卑微而遭人歧视,内心充满自卑,对现状极为不满。他小时候的玩伴们会因他的生母是妓女而对他加以歧视,这给他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性格内向,话也不多。当玩伴中有人嘲笑他时,他就会独自悄悄离开,躲在角落里哭泣。他心中的痛苦日益加重,却找不到人可以诉说。慢慢地,他将这份屈辱深埋在心底,使其变成了嫉妒和愤恨的种子。

打小就亲眼瞧见了权力的更迭,还有父亲那充满血腥的夺位过程,这给他的成长历程蒙上了一层阴霾。这场宫廷的变故,更是让他原本就有的自卑感愈发严重了。他觉着自己生来就是个遭人歧视、被抛弃的政权标志。于是,自甘堕落的念头在他心底扎根。他慢慢地对这世间不抱希望了,整个人也变得沉闷少言起来。

【禁军统帅之职】

在公元 910 年,朱温让年仅 18 岁的朱友珪担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这人权力可不小,掌控着禁军中的精锐力量。控鹤军那可是重兵在握,他们驻扎于都城,主要的任务就是守护皇宫以及皇家人员。

这一举措无疑让朱友珪在禁军中的影响力大增。那时,禁军将士们对皇帝朱温很是不满,朱温喜好诛杀功臣,不少禁军的老伙伴都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朱友珪走马上任后,灵敏地察觉到了这些人的心思,对禁军将士关怀备至,双方之间也培养出了浓厚的情谊,禁军们都心甘情愿为他赴汤蹈火。

在 910 年到 911 年的这两年当中,朱友珪用心谋划,大力拉拢禁军的将士们,结交了众多亲信。他对官兵们以礼相待,常常摆下宴席款待将领,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友好之意。他还会去到军营里面,和士兵们亲密相处,在各方都能应付自如。就这样,禁军当中慢慢形成了拥护朱友珪的风气。这就给日后的政变打下了基础。

911 年,朱友珪获任诸军都虞候,承担着检阅禁军的职责,这使得他在禁军中的地位愈发稳固。这年冬天,禁军中突发口蹄疫,众多战马因此丧生。朱友珪挺身而出,亲自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并且把自己的金银拿出来当作军资,用以救济那些受到疫情影响的士兵。这一行为,让朱友珪在官兵们心中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可就在这个时候,朱温的身体状况却开始不断恶化。

【太子虚位以待】

在公元911年,朱温患上了一种极为棘手的怪病,常常只能卧病在床。这时候,群臣们都纷纷出谋划策,提议立太子之事。然而,朱温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始终无法做出决定。某天,朱温把儿媳王氏叫到跟前,声称想要把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

他觉得朱友文的生母颇为贤淑,是教导太子并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再者,王氏在朝中的势力不断增强,朱温期望借助她来稳固皇位的传承。为避免其他诸王出现变故,朱温甚至打算把郢王朱友珪派到外地去当地方官,也许这便是他任命朱友珪为都虞候的初衷。

他察觉到朱友珪在禁军中的势力过于庞大,因而始终对其存有戒心。王氏知晓这一情况后,那是高兴得很。她立马着手规划太子教育的相关事情,还派遣心腹前往各地拉拢人心,给儿子争夺皇位继承权做准备。这一糟糕的消息没多久就被朱友珪知晓了。他心里明白,这代表着自己没机会继承皇位了。

长久以来积攒的怨恨和不情愿在他心里猛地爆发出来,他对母后的刻意削弱和压制感到极度愤恨。他可是开国皇帝的亲儿子,按理说应当更有资格来接管这个帝国。然而,眼看着权力即将从自己手中溜走,朱友珪的心底涌起了汹涌澎湃的怒火。

【谋反密议】

公元912年初,朱温果真把朱友珪的兵权给撤了,让他去外地当地方官。跟妻子分别的时候,朱友珪满心悲愤,夫妻俩对着就大哭起来。身边的谋士们劝他赶紧动手,把本就该是他的皇位抢过来。在对权力的欲望推动下,朱友珪决定造反。

他跑到禁军中去笼络人心,总算成功说服了控鹤军都指挥使韩勍加入政变的队伍。韩勍一直对朱温杀害功臣的举动心怀不满,老是担心哪天自己也会遭殃。而且他心里也清楚,要是支持郢王争夺嫡位,那日后肯定能得到很大的权力。最终,权力的诱惑促使他决定站在朱友珪这边。

经过两人一番商议,一个夺取权力的缜密计划渐渐浮出水面。夜深人静之时,朱友珪与韩勍率领五百名禁军军士,猛然冲进宫禁,直逼朱温的寝宫。彼时,寝宫里仅有几名太监负责守卫,他们简直是不堪一击。没一会儿,军士们就将他们制服,成功掌控了寝宫。

“逆贼!我真该早早将你除掉!”朱温在睡梦中被一阵巨响猛然惊醒,他明白自己已无力回天,但依旧愤恨地咒骂着。此时的他气息奄奄,意识模糊。朱友珪冷漠地看着已然断气的父皇,心中没有一丝懊悔,唯有出了一口恶气后的畅快。在这一刻,他总算为自己少年时期所遭受的一切苦难报了仇。随后,他发号施令,部将冯廷谔将朱温刺杀。这场政变大功告成,朱友珪顺利登上了皇位。

【结语】

这般残忍无情、背信弃义且暴力夺权的行径,着实让人愤慨不已。不过要是回顾一下朱友珪的过往,或许我们就能明白他内心的怨恨与狠毒是怎么形成的了。打从一出生就遭到歧视的身世,父亲对他的冷落以及对他人的偏爱,近在咫尺的权力却即将被夺走,这所有的一切都使他心中积攒下了嫉妒、怨恨和凶暴,最终在绝望之下,踏上了杀父篡权的不归之路。

那在人性当中,难道就一点儿善性都没有吗?这场宫廷政变终归是污水中弥漫着血腥气息。我们不能不思考,历史是否还会再次上演?人性中那微弱的善意,又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崭露头角呢?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