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的尾声,《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21.23亿票房的“神话级”数据,宣告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叙事中的强势崛起。不仅超越《侏罗纪世界》跻身全球票房前十,更以“纯中国制造”的姿态,引发了全世界的热议。这是一次“中国故事”的胜利,然而某些人却如坐针毡,试图用“民族主义情绪”的标签消解这场胜利的意义,将《哪吒2》的成功归结为“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甚至暗讽这是“市场不自由的产物”。
面对这些论调,我只想说——非蠢既坏。
《哪吒2》的票房奇迹绝非偶然,它背后是中国文化工业体系的全面升级。4000人团队、2000个特效镜头、五年研发周期——这些数字背后,是工业化流程的成熟与匠人精神的坚守。电影导演坚持“若不够精彩,不如不要”的创作信条,他锚定的不仅是电影品质,更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底气。
这种底气,源自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敦煌壁画到三星堆青铜器的视觉化呈现,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精神重构,到殷夫人送别哪吒时“杨柳依依”的诗意表达,《哪吒2》用世界语言激活了千年文明基因,印证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
而某些人将这种认同矮化为“民族主义”,却对好莱坞电影全球收割票房时的“文化霸权”视而不见,这种双标背后,暴露出某些人根深蒂固的“文化跪姿”。他们无法接受一个事实:中国文化正经历从“被动输出”到“主动破圈”的质变。
《哪吒2》海外发行时,一则细节耐人寻味:发行方并未照搬传统的“文化苦情戏”营销,反而通过网络话题、本土网红解读、时代广场广告等组合拳,让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产生共鸣。这种自信的姿态,恰恰击中了某些人的痛点——他们习惯了用“东方奇观”讨好西方评委,怎能容忍中国文化堂堂正正地“走出去”?
所以说《哪吒2》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撕碎了某些人“文化弱势”的假面,留学生自发组织观影团、向外国友人安利“中国神话宇宙”,这套“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模式,为文化输出开辟了新路径。某些人却还在念叨“外国观众看不懂”,活脱脱一副“精神买办”的嘴脸。
《哪吒2》的里程碑意义,远不止于商业成功。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掌握文化定义权:我们不再需要将“中国故事”塞进西方叙事框架,而是用自身的美学体系、价值逻辑重新定义“好内容”的标准。
这种定义权的争夺,本质是大国复兴的缩影。正如此前《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游戏市场掀起的飓风,正如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企业的突飞猛进,文化产业的突破与科技创新、经济崛起形成共振。那些酸溜溜的“民族主义”指控,实则是旧秩序维护者对新兴力量的恐慌——他们无法接受,一个曾被视为文化输入国的东方大国,竟开始输出自己的价值坐标系。
美国那么多人高呼“MAGA”口号、将好莱坞视为精神图腾时,中国观众不过用票根选出了一部优质电影,却被扣上“极端民族主义”的帽子,他们真正害怕的是中国文化自信,正在成为新的灯塔。
《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十的那一刻,中国文化产业的坐标已然改写。我们不必仰视好莱坞的叙事霸权,也无需俯视他人的文化特色,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平视世界的底气,是“做好自己”的从容,那些忙着贴标签的人或许该想想:与其诋毁成功者,不如看清趋势,中国文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构全球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