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隶书作品入选十三届全国书法展,多人叫好,原因何在?

滨滨谈文化 2024-06-21 19:07:32



一般情况下,许多人都认为想要在书法展上获得好的名次,就要把字写大、写厚,以此来获得评委的青睐,因为这样做可以在展厅中吸引评委的眼球,短短的几秒钟时间,这种做法是可厚厚的。然而,也有人用自己多年所学的深厚功力,表现书法的艺术性,尤其是在笔墨上拿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样也可以吸引评委的眼光,仍然也能入选书法展。

上面这幅隶书作品是十三届全国书法展上的入展作品,许多人看了这幅作品后认为,写得很好,不仅把隶书的厚重风格表现了出来,也让隶书的飘逸之气呈现于纸面,实在难得。还有人说,这幅作品的点画看上去都是用细线写成,但忍不出地看出了点画所带来的筋力和张力,这才是真正书法所要表现的,看来评委的眼光还是很高啊。但还有人说,这幅作品从《石门颂》而出,因为《石门颂》就是细线写成的,有看头。

在以前的书法展上,我们或许还有一些记忆,有的人学习了古人书法以后,为了形成自己的风格,就会在字形上进行一些变化,例如李守银是学习摩崖作品的,他的字写得厚重雄浑,却缺少了飘逸之气,把古人的方匾字形变成了自己的长方形,还加粗了点画,使之更为厚实,这就是他的变化之道。当然,也有人在字形结构上做了文章,将中宫紧收,左右舒展,这也是一种书法风格。

就这幅入展的隶书作品来说,我觉得作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变化:

一是取法上融合了多个古帖,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和丰富性。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既可以学习单一的一本字帖,把自己的书写完全与古人重合起来,最终放开字帖再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仅仅这样做,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而这位作者一看就是多家融合,既有《张迁碑》、《石门颂》、《杨淮表》等,也有篆意,这就是所谓的篆隶融合,给评委的印象就是他的取法并不简单。

二是笔墨语言丰富性很足。要知道,创作这么大尺幅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但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还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表现自己熟悉的笔墨能力。一方面,在墨色上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在用笔上方圆结合,提按有序,疏密得当,让作品在艺术性上更为精彩。

三是点画的张力与筋力表现到位。现在很多评委在衡量书法的好坏时,往往要看点画或线条的质量如何。就草书而言,由于线条书写速度较快,这其中的笔法也很多,这时,就要观点它的线质如何了。对于隶书来说,不仅仅是字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点画所带来的质感。这幅作品的点画之所以具有张力和筋力,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创作时对于用笔的重视程度和书写习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锋行笔是关键。

四是注重艺术性。当代书法家们很是提倡“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要求,此作中就书法的本质来说,把疏密、浓淡、时空关系表现得十分到位,收放自如,收的是字内结构,让中宫紧收,体现出隶书的的本来特点,产生出厚重之气,放的是点画的左右舒展特点,如此就有了隶书的飘逸之气,“二气”结合,书法就有了“味道”。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推荐阅读:

0 阅读:0

滨滨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