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国土总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湿润温和,特别适合工农业的发展,还是世界上拥有金矿的四大国家之一,有完整的工业基础,这个国家就是巴西。
幅员辽阔,体量庞大,资源丰富,物产充盈,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完整的工业基础,为何巴西还是成不了工业强国呢?
地形因素巴西的地形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和东南沿海,其中亚马逊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亚马逊平原分布有全球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亚马逊平原地区由于气候潮湿闷热,终年高温多雨,土地贫瘠,疾病肆虐。气候过于潮湿,谷物难以生长,不适宜人类大规模的居住,是巴西人口分布最少的区域。
而巴西85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积的丛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于亚马逊河流域。尽管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许多矿产物质,但是由于基建代价高昂,并不在发展考虑的范围内。
巴西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的可以正常耕种的土地,但是这部分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7%,位于巴西南部,地处内陆,交通不便。
巴西南部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巴西的传统定居点,基本上大部分的人口都沿着可耕种土地驻扎。正因为如此,此处地形几乎对巴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热带气候条件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而南美洲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带内,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都位于热带。
占据全国领土60%面积的巴西高原纬度较低,热带气候雨量分布不均,每年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旱季,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再加上地势缺少起伏,因此日照时间偏长,这一点和我国黄土高原相似。
因此巴西高原大部分地方并不适合农作物耕种,只有南部和东南部小部分地区是亚热带气候,是往往降水不太大的高原地区,因为这里气温适宜,降水适当,森林覆盖率高,既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也适合人类居住。
除小部分的亚热带气候外,巴西大部分的气候条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里地区气温常年较高,降水过于丰富,高温条件下的雨水冲刷让土壤可以溶解于水的矿物质大部分流失。土壤中对植物生长有价值的矿物质严重缺乏,也就造成了土壤高度贫瘠,导致热带雨林地区虽然降水丰富,却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粮食。
没有汇集的河流巴西人口稠密地区在东南沿海亚热带气候地区,气候温和,适合农作物发展和人类居住。圣保罗都会区人口约2157万,里约热内卢都会区人口约1228万,这些人口基数远远大于占据主要面积的巴西高原和亚马逊河平原的人口基数。
但是因为地壳运动和板块碰撞,南美洲西岸形成了安第斯山脉,地势西高东低,导致巴西的河流流向大多是由西往东流的。
巴西人口集中地在南部,沿海地势高导致巴西的大城市多数远离海边。圣保罗等大城市明显离开海岸线一段距离。这就使得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缺乏竞争优势。
另外,巴西相对重要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出海口实际上被阿根廷所掌管,巴西的一系列大小城市的物流体系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被联系起来,哪怕巴西人们斥巨资修起了道路将这些城市和港口连接起来,其物流运输效能依旧相当有限。
高原和亚马逊平原地形分布,以至于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铁路也寥寥无几,即使经济条件加上地形允许,相对于南美洲其他南部国家而言,建设起来造价更高。所以由于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条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统。
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闻名,而这些货物是通过卡车运至港口,这种方式是散装货物运输造价最高的方式。
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形成发展快慢的显著差距。同时由于位于气候带的问题,寒带和热带地区并不适宜农业生产,所以人口无法大规模聚集。
除去自然因素,巴西原本就是殖民国家,经济基本是在外资的投资下才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所以巴西政府对外来欧美资本一直比较宽松。
所以在巴西逐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没有限制的外资资本弊端也就逐渐暴露了,大量的资源、土地、产业被外资把持。巴西除了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以外,没有获得自己的核心技术,背靠丰富的资源,以至于一直成为一个资源出口国。
美国不允许。
[啤酒][啤酒][啤酒]
没有优质煤
拉丁美洲及南美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