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一款枪挂榴弹发射器却不能杀伤敌人:91B型榴弹发射器

崔崔不是催 2025-04-16 11:54:01

解放军早期研发的91B型榴弹发射器,作为首款枪挂式榴弹发射器,主要功能并非直接杀伤敌人。这种装备的设计初衷更多是为了辅助作战,而非用于直接攻击。尽管它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其实际用途与传统的杀伤性武器有所区别。91B型榴弹发射器的出现,标志着解放军在轻型武器领域的探索,但它在实战中的应用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今天咱们聊聊91B型榴弹发射器。这是咱们解放军装备的第一款枪挂式榴弹发射器,说白了就是仿制美国M203的。有意思的是,这玩意儿居然不能打杀伤性榴弹,只能用些非致命性的弹药。具体怎么回事,让萨沙来给大家讲讲。

中国军队在枪榴弹的运用上起步较早。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就开始使用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和枪榴弹,积累了实战经验。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进一步发展了枪榴弹战术,通过缴获和仿制国民党军队的武器,逐步完善了相关作战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自主研发枪榴弹,先后研制出多款性能优良的制式装备。特别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枪榴弹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打击了敌方工事和人员。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提升,解放军装备的枪榴弹在射程、精度和威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成为步兵分队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武器。通过长期实战和训练,我军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枪榴弹战术运用体系,在现代化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了应对日军,自行制造了少量的枪榴弹。

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期间,解放军从国民党军队以及美国、韩国部队手中缴获了大量枪榴弹。

在朝鲜战争期间,我军从敌方手中获得了不少美制M7型枪榴弹发射器,这些装备可以与缴获的美制M1步枪配合使用。据有限记载,志愿军曾在约100米开外用M7发射枪榴弹,成功命中并摧毁了美制坦克的发动机部分。

志愿军战士们对枪榴弹普遍没啥好感,觉得这武器在实战中作用不大,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装备。

有趣的是,美国士兵也持有类似的看法。

美军的M7枪榴弹发射器操作起来相当复杂。这种装备设计繁琐,使用时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安装、调整和发射,整个过程耗时费力。士兵在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发射效果。此外,M7的维护和保养也较为困难,需要定期检查和清理,否则容易出现故障。总体来说,这款发射器虽然功能强大,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显得不够便捷,给使用者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M7型本质上是一个附加装置,需要预先安装在步枪的枪管上。安装完毕后,才能将枪榴弹装入其中。然而,这只是操作的第一步。在装填完成后,使用者还必须根据目标距离和枪榴弹的具体类型,对M7型进行射程调节。如果不进行这些精确调整,射击精度就无法得到保证。

实际操作中,需要先在步枪中装入特制的空包弹,随后以极高的角度向上方进行射击。

炮弹在空中划出一道抛物线,落地瞬间引爆。

M7型武器的操作过程相当复杂,而且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其最大射程仅为100米,但为了提高命中率,通常需要在更近的距离,大约五六十米范围内使用。这意味着使用者必须接近目标,面对面的战斗不可避免。

美国士兵常形容战场上的紧张时刻,说敌人几乎在瞬间就逼近了,根本来不及使用枪榴弹。这种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战斗中的紧迫感和突如其来的危险。

即使对方原地不动,仅仅五六十米的距离,直接扔手榴弹就能解决问题,何必非要动用枪榴弹?这种短距离内,手榴弹的威力已经足够,使用枪榴弹反而显得多余。简单直接的方法往往更有效,没必要把事情复杂化。

在电影《坦克大决战》里,美军士兵投掷了数量庞大的枪榴弹,但真正命中自家坦克的却屈指可数。试想,连体积庞大的坦克都难以准确击中,这种武器在实际作战中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

枪榴弹的杀伤效果其实有限,它的口径只有22毫米,和普通手榴弹的威力相当。即便使用穿甲弹,也仅能对付轻型装甲车辆,无法应对更坚固的目标。这种武器的火力在实战中显得较为单薄,难以对重装甲目标构成实质威胁。

这种武器没啥特别之处,操作起来还特别麻烦。士兵得背上一大堆装备,像发射器、枪榴弹、空包弹这些,全都得带上。这样一来,士兵的负担就重了不少,行动也不方便。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装备了大量日制掷弹筒。这种武器实际上就是升级版的枪榴弹,性能上全面超越普通枪榴弹。它的射程更远,爆炸威力更强,射击速度也更快。由于这些优势,志愿军在使用时更倾向于选择掷弹筒,而不再依赖枪榴弹。虽然这种武器需要占用编制,但其出色的作战效能使其成为战场上的重要火力支援装备。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更新了武器装备,引入了60毫米迫击炮、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等新型火力支援武器。这些新装备在战场上展现出更强的威力和灵活性,使得原有的枪榴弹在战术应用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随着现代化武器的发展,枪榴弹的作用逐渐被边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占据重要地位。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曾计划装备67式反坦克枪榴弹,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一计划最终被放弃。

1979年,中越两国之间的军事冲突突然爆发。

在战场上,解放军遭遇了榴弹武器的严重威胁。越军广泛使用了从美军手中缴获的M79型单兵榴弹发射器,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这种武器在近距离作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使得解放军在战术上不得不重新调整应对策略。面对这种新型武器的挑战,解放军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逐步找到了有效的应对方法。这一经历也促使解放军在后来的装备研发和战术训练中更加注重对榴弹武器的防御和反制。

这款设计简易的装置,能够在40至400米的范围内实施大面积杀伤,对步兵造成严重打击,破坏简易防御工事,并具备击穿装甲车的能力。

解放军在这方面缺乏相应装备,手榴弹的有效投掷距离仅为50米,而60毫米迫击炮的最小射程则达到200米。

在50至200米的作战距离上,我军遭到了越军榴弹发射器的猛烈打击,处于明显的劣势。

基层部队对此反响热烈,普遍表达了对新型榴弹发射器装备的迫切需求。战士们在实际作战中深感现有火力不足,多次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希望加快同类武器的研发与列装进度。据一线作战单位反馈,这款榴弹发射器在实战中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其火力覆盖范围广、打击精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能显著提升部队的作战效能。目前,多个作战单位已向装备部门提交了装备申请,建议尽快实现该武器的批量生产,以满足前线作战需求。

1980年,我国成功复制了M79型发射装置。这种武器的构造并不复杂,仿制过程相对顺利。研究人员在获得实物样本后,迅速掌握了其核心技术,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国产化工作。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武器装备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生产40毫米榴弹的任务始终未能完成。

早期研发的67式枪榴弹,其口径达到70毫米,但即便在这样的尺寸下,引信的可靠性仍然存在问题。相比之下,如今使用的40毫米口径枪榴弹,在引信技术上面临的挑战显然更为严峻。

40毫米榴弹的弹头直径约40毫米,体积与乒乓球相当。

在微型弹头中装配引信系统,其工艺精度堪比精密钟表制造。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后续将榴弹口径确定为35毫米,这一规格比美国采用的40毫米口径明显更为紧凑。

按照那时的制造水平,国内的兵工厂根本没能力大规模造出稳定好用的榴弹。

上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进入友好阶段,我国从欧美引入多项技术,基本攻克了榴弹生产技术难题。

在80年代研发87式榴弹发射器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严重事故。由于榴弹在发射时意外炸膛,不仅导致发射器完全损毁,还造成了人员伤亡。这一事件揭示了当时技术的不成熟和安全隐患。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改进,直到上世纪90年代,87式榴弹发射器终于投入生产。这款武器在性能上并不突出,整体水平较为基础,可以说是模仿了美国MK19和苏联AGS-17的简化版本。

尽管87式榴弹发射器的性能算不上顶尖,但它作为一款多人操作的连级支援武器,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展现了不错的实用性。这款装备虽然火力输出不算突出,却能够有效满足基层部队的火力支援需求,在战场环境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为连属武器,它的操作简便性和团队协作特性使其成为基层作战单位的重要火力补充,在实战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由于87式迟迟无法完成研发,军方迫不得已重新考虑采用传统的枪口发射式枪榴弹。

20世纪90年代,我军装备了新型90式40毫米单兵枪榴弹。这款武器适配81式和95式自动步枪,可通过枪口直接发射。其最大创新在于采用了引进自西方的先进俘弹器技术,这一设计使得发射时可以直接使用实弹,彻底摆脱了以往必须依赖空包弹的限制。

自20世纪50年代美军开始配备M31式66毫米反坦克枪榴弹以来,美国在枪榴弹领域的发展几乎停滞,没有推出更新的型号。同样,苏联在这一时期后,也没有继续研发新型枪榴弹。

枪榴弹作为一种武器,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从两个军事大国的情况就能看出来,他们都不再重视这种装备。事实摆在眼前,这种武器确实该被淘汰了。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实战需求来看,枪榴弹都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军事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都做出这样的选择,足以证明枪榴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武器在现代战场上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被更先进的装备取代是必然的趋势。

90式及其升级版03式枪榴弹,其实跟67式没啥两样,用起来麻烦,开火慢,打不准,练起来还费劲,没多久就被认定为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

这一时期,全球军事装备发生了显著变革。枪械附件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大量新型枪挂榴弹开始普及应用。这种革新使得传统从枪口发射的枪榴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型枪挂榴弹凭借其便捷性和实用性,迅速成为主流装备,改变了原有的作战方式。这一转变标志着单兵火力支援装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现代步兵作战提供了更高效的火力支持。

在单兵榴弹发射器领域,美国和苏联各自推出了代表性装备。美国方面,M203型榴弹发射器以其优异的性能广为人知;苏联则研制了GP-25型下挂式榴弹发射器,这两款装备都成为各自阵营的标志性武器。

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军方开始逐步替换原有的M79单兵榴弹发射器,取而代之的是M203。这款新型发射器在功能上与M79相差无几,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会占用额外的部队编制,使得士兵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便捷高效。

M16自动步枪可以轻松加装M203榴弹发射器,让士兵携带更多爆炸物。相比之下,M79榴弹发射器需要专门的榴弹兵操作,这些士兵不配备步枪,因此战斗时必须依靠其他步兵提供保护。

装备M203榴弹发射器后,普通步兵不仅能用自动步枪进行精确射击,还能借助M203实施曲射攻击。这种武器能有效打击150米范围内的单个目标,同时对350米内的群体目标也具备显著杀伤效果。

简单来说,M203榴弹发射器的威力相当惊人。在150米的射程内,哪怕敌人躲在掩体后面,它也能精准地把对方炸飞。如果把距离拉到350米,它的杀伤范围就更大了,一发就能干掉好几个敌人,不像普通子弹一次只能打中一个目标。

为了应对军备竞赛,苏联于1981年开始大规模部署GP-25榴弹发射器。

从实际性能来看,GP-25榴弹发射器与M203相比存在明显差距。GP-25的射程较短,精度也相对较低,整体作战效能不如M203。不过,GP-25依然具备一定的实战价值,特别是在近距离作战中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它的设计简单可靠,便于携带和操作,在特定战术环境下仍能成为有效的火力支援武器。尽管性能不及M203,但GP-25在俄制轻武器体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为步兵提供了额外的火力选择。

苏联军队及后续的俄罗斯部队对GP-25榴弹发射器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视为步兵手中的"微型火炮"。这款武器以其强大的火力和便携性赢得了士兵们的青睐,在实际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GP-25的设计理念是将重型火力轻量化,使单兵能够携带并操作,极大地提升了步兵分队的火力支援能力。其精准度和杀伤力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成为俄罗斯陆军单兵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款武器不仅延续了苏联时期的设计传统,也体现了俄罗斯在单兵武器研发上的独特思路,即将重型武器轻便化,使其更适合现代战场环境下的快速机动和灵活部署。

在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的战争中,阿富汗的反抗力量主要采取埋伏战术。

在发动突袭前,游击队通常会构筑临时防御设施,或者利用天然岩体作为掩体。

战斗开始后,苏军虽然装备了自动步枪和轻重机枪,但在面对游击队的伏击时,火力优势并未充分发挥,无法对游击队造成重大伤亡。

在缺乏重型火力支援的战场上,苏军小分队通常不会配备大型火炮装备,而单兵火箭筒的直射能力也有限,难以有效打击坚固目标。这时,GP-25榴弹发射器就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战术价值。这种轻便的曲射武器能够为步兵提供有效的火力补充,特别是在复杂地形中,其抛物线弹道可以有效打击掩体后的目标,弥补了直射武器的不足。

GP-25让士兵能够发射30毫米榴弹,有效打击躲在掩体后的游击队员,造成大量伤亡。这种武器的好处在于可以多次使用,每枚榴弹仅重200克,士兵能轻松携带多枚。相比之下,一次性火箭筒通常重达几公斤,携带数量有限。

上世纪90年代车臣冲突期间,GP-25榴弹发射器的实战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城市巷战环境下,交战双方——俄罗斯联邦军队与车臣分离主义武装力量,均广泛装备并频繁使用这款武器。GP-25在复杂地形作战中的适应性使其成为当时战场上的重要火力支援装备,其作战效能得到了实战检验。

在现代城市战斗中,交战双方都会尽量避免暴露行踪。即使必须转移位置,通常也会分成两到三人的小组行动。他们会利用各种掩体,分段前进,以规避敌方火力。在这种情况下,枪械的杀伤效率大幅降低,常常需要消耗大量弹药才能消灭一个目标。

相比之下,GP-25这类面杀伤武器的实战效果更为突出。它的单发榴弹爆炸范围可达7米,威力与一枚标准手榴弹相当,但在实际作战中能够造成更大的杀伤效果。这种武器通过扩大爆炸范围,显著提升了单位火力的打击效率,使其成为战场上的重要火力支援装备。其设计特点在于通过大范围爆炸来覆盖目标区域,从而达到更好的杀伤效果,这种特性使其在特定作战环境中具有明显的战术优势。

在突击作战中,GP-25榴弹发射器不仅能有效清除建筑物内的敌军目标,还可以破坏敌方临时搭建的防御工事,甚至对轻型装甲车辆造成打击。这种多用途武器在近距离战斗中展现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为步兵提供了可靠的攻坚手段。其便携性和适应性使其成为战场上的重要装备,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执行多种作战任务。

在俄罗斯军队的摩托化步兵班中,通常由9名士兵组成,其中有多达3人配备了GP-25榴弹发射器。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美国步兵班中的同类装备数量。

看到枪挂榴弹在实战中表现优异,我国随即启动了仿制工作。

199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91B型榴弹发射器正式问世。这款武器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在军事装备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作为一款新型火力支援武器,91B型榴弹发射器的诞生填补了我国在该类武器装备上的空白,有效提升了部队的火力打击能力。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展现了我国军工科技的进步,也为后续武器装备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91B型仿制了美国的M203榴弹发射器,但将其口径调整为35毫米。该型号全长30厘米,重1.45公斤,最大射程可达300米。

与M203类似,91B型榴弹发射器采用后膛装填方式,其闭锁机构设计较为精密,这种结构虽然增加了工艺难度,但显著提升了射击的精确度。该型号在保持装填便利性的同时,通过复杂的闭锁系统确保了射击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91B型源自1991年推出的91式肩扛防暴榴弹发射器,经过改造而成。令人费解的是,这款91B型并不适合军队使用,原因在于它缺乏致命的杀伤性榴弹。

为了快速给95式步枪配上榴弹发射器,生产厂家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91B型的改进工作。这种紧急任务下,厂家迅速响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武器系统的升级,确保了装备的及时交付。整个过程体现了军工企业的高效执行能力,也反映出当时部队对新型装备的迫切需求。

弹药供应出现了临时短缺的情况。由于突发状况,后勤补给未能及时到位,造成了弹药储备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属于紧急状态下的意外,并非长期存在的系统性缺陷。虽然给作战行动带来了暂时性影响,但通过快速响应和调配,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此次事件凸显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后勤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理能力,以确保未来类似情况不再发生。

91B型催泪弹是一种常见的非致命武器,爆炸后能覆盖约140平方米的范围。在这个区域内,所有人都会感到极度不适,无法继续停留,从而被迫撤离。

另一种常用的是震爆弹,它发射后在五米范围内能产生超过160分贝的巨响,主要用于驱散人群。这种装置通过制造巨大声响来达到震慑效果,使周围人员迅速撤离。其作用范围有限,但声响强度足以让人无法忍受,从而实现快速清场的目的。这种装备常用于控制人群或应对突发情况,能有效避免人员聚集带来的潜在风险。

还有一些特殊弹药使用频率较低。比如痛球弹,爆炸后会释放橡胶球,在5米范围内能让人感到疼痛,但不会造成重伤。闪光弹则能发出强光,干扰视线。染色弹则能在10平方米范围内给人群染上颜色。这些弹药的主要作用都是驱散聚众闹事者。

关于杀伤弹的实用性存在争议,其性能未能达到预期标准,因此未被列装部队。具体来看,美国M203型40毫米榴弹的重量为227克,而91式35毫米榴弹仅重145克,两者相差82克。这种显著的重量差异可能影响了其作战效能。

即便那时中国有技术让引信和其他部件的重量与40毫米榴弹相当,但装药量却比40毫米少了近三分之一,爆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QLG91系列衍生出多款配套产品,其中QLG91型榴弹发射器可适配56-1式和56-2式冲锋枪,而QLG91A型则专门设计用于81式及81-1式自动步枪。这些附件武器扩展了主武器的作战功能,增强了单兵火力配置的灵活性。

这些改进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56式还是81式冲锋枪,要装上枪挂榴弹发射器,都得先把枪的下护木拆下来,挺麻烦的。特别是81式步枪,还得额外装个螺丝钉来固定,步骤更多,更费劲。

91B型火炮的表现实在不尽如人意。它连基本的杀伤性榴弹都无法有效发射,在实战中几乎派不上用场。这种武器系统的缺陷显而易见,其作战效能远未达到预期标准。设计上的短板导致它难以发挥应有的火力支援作用,成为了战场上的鸡肋装备。总的来说,91B型火炮的实战价值微乎其微,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

91B型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款防暴榴弹发射器。

91B型榴弹发射器存在多个技术缺陷。首先,其发射的榴弹初速度仅为75米/秒,这个速度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射击精度。其次,由于初速度不足,榴弹在飞行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大风或降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此外,该型号的瞄准系统设计不够完善,导致射击时难以准确锁定目标,进一步降低了实战效能。这些问题综合起来,严重制约了91B型的实际作战能力。

在整个90年代,中国解放军在单兵装备上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在枪挂榴弹这一领域。当时的部队尚未配备这种能够增强火力的关键武器。这种装备的缺失,使得士兵在实战中缺乏有效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影响了整体作战能力。直到后来,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解放军才开始逐步引入并普及这类装备,从而提升了单兵作战的灵活性和火力强度。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