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静夜深思,仲夏夜的晚风似乎带来那被岁月尘封多时的回忆。不经意间,我仿佛在问自己:你还记得第一次听到“梦想”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第一次关于梦想的想象是什么吗?而现在,已经成年的我又对梦想有着怎样的定义和看法呢?
儿时,在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下去的作业是关于《我的梦想》,以此让我们对未来的自己做一次大胆的畅想,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当科学家的夙愿,因为总觉得似乎只有长大了当一名科学家才是最美好、最值得称赞的事情。但长大后,发现曾经的梦想似乎变得遥不可及,反倒是那些原来被批评了好久,但是依旧会为之动心的不眠不休的玩游戏、肆无忌惮的吃零食、任意妄为的看着动画片,这些被围追堵截、曾为之斗智斗勇的事情似乎现在早已没有多年前的那种仪式感,变成了一件件很寻常的小事,小到甚至让现在的我们有点不屑。但,我们,真正懂得了梦想的含义吗?
我打开百度,查到关于梦想的解释:所谓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在现实想未来的事或是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境况。
顺着这个思路,我在记忆里努力搜寻,不禁有一件若影若无的情景闪现出来。思来想去,觉得这件事就是我对于演讲的热爱与对它的逐梦之路了。
我初中时,在一所以管理学生严厉而出名的私立中学念书,从初一开始,便基本上是军事化管理,比如对发型的苛刻要求,男生头发不得超过1cm,女生不得留刘海,基本上都是短发,同时在学习上也是做到一丝不苟的严格。我感到初中三年,虽然在这种环境下改掉自己很多的坏习惯,但是极其遏制我对于自由的向往。自由的言论,做感兴趣的事都是我当时望而不得的。仿佛只有每天无休止的习题和上不完的课程。那时,我就特别羡慕能在讲台上发表言论的人,看到他们那样的慷慨激昂,那样的激情四射,觉得他们身上那种力量就是我非常欠缺的,而他们也是我非常想成为的人。于是,在结束了中考后,我意识到自己渴望的那种自由来了,于是利用暑假时间经常看《超级演说家》,学习站在舞台上那些人的肢体语言、表情管理、还有讲话的逻辑。后来我似乎明白了,一个好的演讲者,不仅要具有台上讲话的勇气,更重要的是用激情点燃心中的理性之光,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来带动听众的节奏,从而产生共鸣。这当然需要不为人知、付出心血的无数次练习。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在上高中时就不断的主动去寻找能让我上台讲话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当时的班主任决定每周选定一个主题,让小组派代表上去进行演讲。我心想,这我不得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到时候必定语惊四座。有志向,但更重要的是得为之付出实践。轮到我们的选题是:工匠精神。在一周的准备时间里,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自己在整理后编写演讲稿,还对着镜子反复的去练习,录下视频来不断的更正自己的问题。从内容到逻辑,从表情到肢体语言,我能感觉到那段时间的自己不时地想象着在台上的场景,也会感受到有一种力量不断的从心里升起。
终于,最后的展示时间到了。开场时我先用流畅而简短的话语和大家开开玩笑,热热场,也让自己能马上静下心来,接着我用练习了不知多少遍已经非常熟练的话语讲述着自己的观点,因为熟练内容,所以我只需要利用舞台把自己的激情充分展现出来就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我能感受到当时的自己非常享受这种全场人听我讲述的过程,也非常爱自己当时的那种状态。就这样,讲述完成了,大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我为自己一周的努力而感到发自内心的自豪。
从那时起,我才逐渐明白,原来梦想不光是想,而是要做。用强烈欲望作为达成梦想的后盾,使欲望变得狂热,让它成为你脑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并为之不断的前进,前进,不遗余力的前进。也只有不断的前进,梦想之花就会悄然的绽放。它吐露出的芬芳只有浇灌它的人才可以嗅到,也只有浇灌它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欣赏它那来之不易的美好。
此时,当我再次看向窗外时,感到自己的内心就像天空那般广阔,微风拂过,似乎带去我那明澈的心灵,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