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影响颇深的老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于这句话,许多家长会下意识地将孩子偶尔的不良行为扩大化,一旦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家长就很容易脑补孩子照此发展下去,会变成怎么样的一个“坏孩子。”
例如,当孩子玩游戏输掉时闹脾气,家长就会因为孩子这一次的输不起,认为孩子今后都会没有办法接受“输”这件事。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对于孩子偶尔一次的不良行为如此紧张,这只是孩子漫长人生中的一次经验,我们要学着去区分长久的不良行为和短期的、过渡性的不良行为。
当发生后者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安抚自己的情绪,不要在一个非常激动的情况下去下判断,不要根据孩子这次的表现即刻判定孩子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人,并马上为此而焦虑不安。
因为孩子与成人不同,孩子处在一个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发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情况。Ta们的行为习惯和判断力都尚未成熟,犯错是孩子学习方式的一种,如果我们放大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会让孩子觉得犯错误是绝对不可以被饶恕的,从此产生挫败感和事情的抗拒,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信心。
如果我们总是过度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长此以往,我们会形成对于孩子的非常负面的视角,忽视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而聚焦于孩子的错误。这样会造成孩子丧失信心并无力去改善自我,形成可怕的“标签效应。”
放大孩子一次的不良行为,还会产生过度指责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此时Ta们不仅不愿改正,还有可能会通过重复不良行为,来表达自身的叛逆和不满。
当孩子产生偶尔的不良行为时,我们应聚焦当下,不长期化孩子的行为。我们只需考虑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此刻的问题,理解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接纳,让孩子有安全感,然后我们与孩子共同以合理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问题自然就能够被化解。
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发生问题时及时沟通并解决。最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一定是正向的、温暖与理解的。一次不良行为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小插曲,我们要帮助孩子从中学习到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去错误地衡量孩子的能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