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王朝-贞定王

君达看文物 2024-11-27 04:51:44

周贞定王(?—公元前441年),姬姓,名介,是周元王姬仁之子,东周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468年即位,在位28年,谥号为贞定王.以下是其相关介绍:

王位继承与家庭关系

周元王八年(公元前469年),周元王去世后,其三个儿子争夺王位,最终姬介胜出即位。他的长子是周哀王姬去疾,次子是周思王姬叔,三子是周考王姬嵬,四子是被周考王封为西周桓公的姬揭.

在位时期的政治格局

周贞定王在位期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智伯,逐渐形成三家分晋之势,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向他们朝贡,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削弱。同时,越国实力减弱,秦国与周王室隔绝,楚国无所作为,其余小国或灭国或式微,周王室成为空名天子,诸侯不再朝拜.

王位传承的动荡

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41年)春天,他去世后,儿子周哀王继位,但不久周哀王被其弟姬叔所杀,姬叔自立为周思王。同年秋八月,周思王又被其弟姬嵬所杀,姬嵬自立为周考王.

谥号争议

关于周贞定王的谥号,《史记·周本纪》记为定王,而《世本》《竹书纪年集解》及《帝王世纪》等记为贞定王,司马贞《史记索隐》和清代学者黄式三则认为应是贞王.

周贞定王并无显著的政治成就,但在其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些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政治格局演变:周贞定王在位时,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智伯,形成三家分晋之势,晋国国君反而向三家朝贡,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削弱,加速了春秋向战国时期的转变.

• 思想文化发展:尽管周王室在政治上势微,但周贞定王时期却是中国古代文化多元化和思想开放的重要阶段,孕育了儒家、道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出现了孔子、墨子、老子等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贞定王在位时,三家分晋已进入关键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 卿大夫崛起:晋献公时期,因“骊姬之乱”等事件,晋国形成“国无公族”制度,文公后又制定“不蓄公子”政策,导致异姓公卿大夫势力崛起,他们逐渐掌控了晋国军政大权.

• 六卿主政: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六卿出将入相,轮流执政晋国国政,成为晋国实际统治者。此后,六卿之间相互倾轧兼并,栾氏、郤氏等家族先后被灭,权力逐渐集中到智氏、赵氏、韩氏、魏氏等家族手中.

• 智氏独大:智氏在卿族斗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其首领智伯瑶成为晋国正卿后,势力最为强大。他凭借自身实力,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韩康子、魏桓子畏惧智伯瑶的权势,被迫割地给他,但赵襄子坚决拒绝.

• 晋阳之战: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守晋阳。智伯瑶引晋水淹晋阳,企图迫使赵氏投降,但赵氏坚守不降。在此期间,赵襄子暗中联络韩、魏两家,向他们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两家倒戈一击.

• 三家灭智:韩、魏两家与赵氏联合,趁夜对智伯瑶的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智伯瑶大败被杀,智氏家族也被灭族,其土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 三家分晋: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彻底瓜分了智氏的土地,事实上形成了三个独立的国家,但此时三家还未得到周天子的正式承认。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标志着三家分晋的最终完成.

周贞定王在位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如下:

政治方面

• 周王室持续衰微,对诸侯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几近丧失,诸侯不再朝拜周王室,周贞定王更似名义上的天子。其死后,王室内部还因争夺王位发生内乱,进一步削弱了周王朝的实力.

•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智伯,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这一事件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和战国时期的开始,也体现了当时各国卿大夫势力崛起,诸侯国内部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方面

•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 商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如一些诸侯国的都城成为了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冶铁、铸铜、制玉、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技艺不断进步.

思想文化方面

• 周贞定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多元化和思想开放的重要阶段,孕育了儒家、道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孔子、墨子、老子等著名思想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学说和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贞定王在位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三家分晋:周贞定王时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智伯,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这一事件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和战国时期的开始.

• 南郑之战:公元前451年,秦国突袭南郑,蜀人因补给不足丢失南郑,后经十余年反攻将其收复,此后古蜀王国与秦国展开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冲突与较量.

• 秦伐大荔: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设临晋县,加强了秦国在关中地区的势力.

• 雅典与斯巴达订立三十年和平协议:公元前451年,雅典与斯巴达订立了“三十年和平协议”,暂时缓解了双方的紧张关系,但最终只维持了二十年和平.

•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同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展开了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对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罗马制定《十二表法》:公元前451年,古代罗马共和国制定了主要法律《十二表法》,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也是留传下来最早的古罗马成文法典.

• 左丘明逝世:左丘明于公元前451年逝世,他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左传》《国语》等重要史籍.

• 周贞定王诸子争位: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41年),他去世后,长子姬去疾继位为周哀王,但仅三个月就被次子姬叔所杀,姬叔自立为周思王,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又攻杀周思王而自立为周考王.

《左传》《国语》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左传》的史学价值

• 编年记事完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详细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长达二百五十多年,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清晰的时间脉络。

• 史料丰富详实:书中广泛收录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史实,内容涉及诸侯会盟、战争征伐、宫廷政变、礼仪制度等,许多史料为它书所未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春秋时期社会全貌的认识。

• 历史叙述客观:作者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叙述历史,虽在一些地方会流露出一定的思想倾向,但总体上能够如实记录事件的发展过程,对各国的功过得失都有呈现,有助于后人准确把握历史真相。

• 展现时代特征:通过对大量历史事件的描述,生动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让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动态。

《国语》的史学价值

• 国别史首创:《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以不同国家为单元进行叙述,这种编写体例为后世国别史的撰写开创了先河。

• 史料补充完备:与《左传》互为补充,《国语》侧重于记载各国的言论,如君臣之间的对话、士大夫的议论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各国的政治、社会状况,对于研究各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思想文化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 揭示政治生态:书中通过对各国不同人物言论的记录,深入揭示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生态,包括统治阶层的决策过程、权力斗争以及不同阶层对政治事务的看法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

• 反映文化差异:由于记载了多个国家的情况,能明显看出各国在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春秋时期多元的文化面貌。

《左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叙事手法方面

• 编年叙事结构完善:它作为编年体史书,以时间顺序编排事件,叙事脉络清晰,为后世编年体文学作品提供了典范。后世很多小说、传记等在叙事时也会借鉴这种按照时间线有条不紊展开情节的方式,使故事发展更具逻辑性。

• 叙事详略得当:能根据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合理安排详略。对于关键的战争、会盟等重大事件详述过程,如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写,从战前谋划、双方兵力部署到战斗经过、战后影响等都细致呈现;而对一些次要事件则简略交代,这种叙事技巧被后世文学广泛应用,以突出重点情节。

人物塑造方面

• 多手法刻画人物: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直接展现其性格特点,如郑庄公在与母亲、弟弟的相处中,其阴险狡诈又有政治谋略的形象通过对话和行动跃然纸上;还会借助他人的评价侧面烘托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为后世文学塑造人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语言运用方面

• 典雅精炼的语言风格:其语言典雅、庄重且精炼,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许多语句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经典用语,如“一鼓作气”“多行不义必自毙”等,这些精炼的表达既生动又富有深意,为后世文学增添了文化底蕴。

• 对文言文发展的推动:《左传》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文言文的表达,对后世文言文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世很多文学作品在文言文的遣词造句上都能看到《左传》的影子。

文学创作观念方面

• 寓褒贬于叙事:秉持“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不直接表明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而是通过叙事的细节、用词的选择等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是非善恶。这种含蓄的创作观念影响了后世很多文人,使他们在创作时也会注重通过巧妙的叙事来传达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有关周贞定王的古籍记载:

• 《史记》:《周本纪》中称其为定王,记载了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崩,长子去疾立为哀王,哀王三月被弟叔袭杀,思王五月被少弟嵬攻杀,嵬自立为考王等王位更迭事件.

• 《竹书纪年》:记载了周贞定王元年癸酉于越迁都琅邪,为研究周贞定王时期越国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 《世本》:对周贞定王的记载存在与《史记》不同的世系,引发了关于周贞定王世系和在位时间等问题的争议, 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在相关记载上与《世本》一致.

• 《国语》:韦昭注和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认为周王介应称为周贞王,与《史记》《世本》等存在差异.

• 《周季编略》:作者黄式三认为周王介的谥号应为周贞王,而非贞定王,此观点沿袭了《国语》韦昭注和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

• 《逸周书》:其中的谥法解提到“定”和“贞”的含义,为理解周贞定王谥号的寓意提供了参考.

0 阅读:35

君达看文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