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杨过对郭靖见死不救,你看他的历史原型是谁?你肯定听过那人的名言

耳东品文史 2025-04-29 00:05:16

《神雕侠侣》末尾的那次襄阳大战不可谓不精彩,尽管读者心中有数,这场战斗会以郭靖、杨过为首的襄阳守军一方获胜,但金庸的安排还是出乎读者的意料,毕竟谁能想到杨过会在绝境之中想出以飞石击杀大汗的神来之笔呢?

不过熟悉历史的人就会知道,金庸如此安排不是没有依据的。

《续通鉴考异》中提到:“元宪宗自困顿兵日久,得疾而殂。《重庆志》谓其中飞石……”

也就是说,据史料记载,确实有一说蒙哥是中飞石而死,只是阵亡的地点并非襄阳城,金庸在此处是将历史典故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加以武侠化的润色。

(杨过、郭靖剧照)

此举与《越女剑》中阿青以剑气戳伤西施,以至于西施捂住心口留下“西子捧心”的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这一次的战斗是襄阳守军胜了,可最终的结局还是蒙古入主了中原,郭靖以身殉城。

不过这里就留下了一个疑问,郭靖战死的时候,杨过哪去了,他为何对郭伯伯见死不救?这背后又有怎样一段故事?

一、郭靖之死

《倚天屠龙记》中那倚天剑与屠龙刀就是郭靖夫妇留下的遗物。

他们将《九阴真经》与《武穆遗书》藏在桃花岛上,继而将刻有藏匿秘籍地点信息的铁片放入刀剑,接着将刀剑交给一双儿女保管,以图日后有志之士夺得刀剑,取出秘籍,一统群雄。

却不料这刀剑却引起了一场武林纷争,不过也正因为有了这“倚天屠龙计划”,郭靖夫妇才能坦然赴死。

于是书中只留下一句“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与郭公破虏同时殉难”,当真是可悲可叹。

其实说来郭靖夫妇之死倒是不会让人觉得意外,毕竟早在《射雕英雄传》中,他们就有了为国捐躯的觉悟。

(郭靖、黄蓉剧照)

而当黄蓉怀上二胎,又遭遇蒙古高手来袭之时,他们夫妻之间的一段对话,也将他们心中的大义一展无遗。

说是:“郭靖脸色微变,顺手一拉黄蓉,想将她藏于自己身后。黄蓉低声道:‘靖哥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是你身子要紧,还是我的身子要紧?’郭靖放开了黄蓉的手,说道:‘对,国事为重!’”

“国事为重”就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不过他们的精神也早已感染了杨过,既然如此,此时的杨过又在哪?

二、古墓传承

从《倚天屠龙记》中有古墓派传人黄衫女子登场来看,杨过夫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们至少是将古墓派传承了下去,而且黄衫女子还有心插手江湖之事,也能看出古墓派只是鲜为人知,而不是彻底退隐。

既然如此,当年的杨过就有理由前去救郭靖才是。

(黄衫女剧照)

可别说他们之间还有嫌隙,哪怕早年间的杨过确实是将郭靖一家视为杀父仇人,但在柯镇恶和侯通海等人说出真相,撕破了杨康在他心中的形象之后,他早已对郭靖没了恨意。

襄阳大战结束后的庆功宴上,他更是真情流露,难掩自己对郭靖一家的敬佩之情:“杨过心中感动,有一句话藏在心中二十余年始终未说,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朗声说道:‘郭伯伯,小侄幼时若非蒙你和郭伯母抚养教诲,焉能得有今日?’他二人自来万事心照,不说铭恩感德之言,此时对饮三杯,两位当世大侠倾吐肺腑,只觉人生而当此境,复有何求?”

所以杨过早已将郭靖视为亲人,不该坐视不管才是。

金庸如此安排,或许是别有深意。

三、杨过的历史原型

原著第三十九回中提到过,蒙哥是在忽必烈死后第十三年卷土重来,也就是说,此时没有前去营救郭靖的人不止杨过,他的岳父黄老邪也多半尚在人间。

(郭靖、杨过剧照)

哪怕黄老邪脾气古怪,但当年一个烟波钓叟都会让他担心女儿、女婿的安危,果断赶赴襄阳,此时女儿、女婿有难,他怎能不管?

不过是因为他早已看开了,当年郭襄被擒,即将被杀之时,书中就提到这么一句:“黄药师回头望去,见火焰渐渐升高,国师正自长梯上一级级走下,高台顶上只余郭襄一人,他岂不明这中间的轻重缓急,郭襄一人如何能和襄阳全城的安危相比?只得长叹一声:‘罢了!’命旗手挥动青旗,调兵回南。”

黄药师有此觉悟,那杨过自然也有,而且杨过的历史原型,还恰好就说过这么一句类似的话。

所以杨过的历史原型是谁?

书中已经明确提到了,即是三国时期的名将羊祜。

原著第三十五回中就提到了这一点:“三国时襄阳属于魏晋,守将羊祜功劳很大,官封太傅,保境安民,恩泽很厚。他平日喜到这岘山游玩,去世之后,百姓记着他的惠爱,在这岘山上起了这座羊太傅庙,立碑纪德……恩公这待敌如友的心肠,倒可比得上羊祜羊太傅。”

而《晋书》卷34《羊祜传》中就有记载羊祜的事迹:“会秦凉屡败,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而议者多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羊祜像)

这句话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天下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所以你看,笔者在开篇就说了,金庸向来喜欢将历史典故融入自己的故事之中,而杨过的原型是那羊祜,从他那句名言也不难看出,他固有才能,却也懂得审时度势,不可逆天而为。

郭靖选择守襄阳,他的结局就是注定的,杨过去了也是徒劳,倒不如把希望寄托于后世,因此他选择传承古墓派,以另一种方式埋下希望的火种,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同时也符合杨过一贯的为人,金庸的安排是合情合理的。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