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广州街头,一位剃着平头的中年男人蹲在巷口嗦粉。
隔壁桌食客突然瞪大眼睛:"这人不就是报纸上那个被粟裕活捉的国军司令?"碗筷碰撞声中,区寿年低头扒完一口汤粉——谁能想到豫东战役被俘的国军中将,坐两年牢就特赦了?
当年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杜聿明还在教黄维叠被子,区寿年已经捧着《论持久战》做笔记了。

管教干部都纳闷:这位前国军兵团司令认错比实习生写报告还积极。
有人背地里嚼舌根:"八成是仗着有个好舅舅!"

还真让说中了。
他舅蔡廷锴顶着全国政协常委头衔,三天两头往统战部跑。

这老头逢人就说:"我外甥抗日那会儿可没怂过,淞沪会战带着七十八师硬刚日军33天。
"办公室茶杯都让他喝秃噜皮了,最终换来特赦令。

要说区寿年能这么快出来,可不单靠走亲戚。
1932年吴淞口那场血战,七十八师愣是把日军"四小时拿下上海"的狂言打成笑话。

粟裕后来在战俘营都竖大拇指:"打日本鬼子你是这个!"比划个大拇指。
这青天白日勋章真不是白拿的。

最绝的是改造态度。
别的战犯写检查跟挤牙膏似的,他倒好,交完《我的军阀思想改造》还不够,连国军倒卖军火的烂账都抖搂干净。

功德林澡堂子里,他边搓背边劝王耀武:"早点交代早解脱,你看我这不都出来吃艇仔粥了?"
如今翻开泛黄档案,还能看见区寿年特赦评估表上红笔批注:"抗日有功,改造积极,家属配合。

"三条理由明晃晃摆着。
有网友调侃:"这不就是民国版'三好学生'?"要搁现在,这经历够拍八十集电视剧——开局战俘营,结局政协楼,中间穿插舅甥情深。

站在越秀山眺望珠江,区寿年五年过得比许多老战友都舒坦。

但每当汽笛声划过夜空,他会不会想起1948年那个盛夏?粟裕的包围圈收网时,这位粤军名将正躺在吉普车里抽雪茄。

命运翻云覆雨手,二十年前南昌城头的起义战友,竟在战场重逢。

如今争论"该不该特赦"已不重要。

倒是那个哲学问题值得琢磨:人要走过多少弯路,才能学会在历史洪流里及时调头?区寿年用两年牢饭换了后半生安稳,你说这买卖值不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