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披露,该院刑事审判庭负责人就备受关注的席某某强奸上诉案及关联婚约财产纠纷案接受媒体专访,针对公众关切问题作出权威回应。
【焦点一:婚约关系与性同意权】
针对网络热议的"订婚是否默认性同意"问题,主审法官明确指出:"我国刑法规定性自主权不受婚姻状态影响。本案核心在于行为发生时是否存在暴力胁迫与违背妇女意志的客观事实。"经查证,被害人曾多次明确拒绝婚前性行为,案发时存在激烈反抗行为(包括肢体对抗、物品损毁等),事后立即采取报警、逃离现场等举措,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证实性侵事实。
【焦点二:关键证据链构成】
针对网络流传的"单一录音定罪"说法,法院强调本案构建了多维证据体系:除男方在通话中承认侵害事实的录音外,还包含被害人伤情鉴定(手臂淤青)、现场物证(窗帘损毁痕迹、DNA生物检材)、监控视频(拖拽画面)及双方陈述等12项证据,形成闭合证据链。特别指出,医学鉴定显示处女膜完整不影响强奸认定,此点已获司法文件与医学共识支持。
【焦点三:彩礼纠纷真相还原】
对于网络质疑的"骗婚索财"传闻,法院查明:双方经正规婚介相识,约定彩礼18.8万元并实际交付10万元及金饰。案发后女方主动退还全部财物至中介机构,且有视频记录证实未实施胁迫行为。男方拒领退还财物致诉讼被驳回,二审期间法院三次协调财物交接未果,故维持原判。
【司法程序与社会关切】
针对缓刑适用争议,法院透露曾基于修复社会关系考量启动社区评估,但因男方父母拒绝监管配合、矫正机构出具否定意见,加之被告人庭审翻供,最终依法维持三年实刑判决。对于舆论干预司法的担忧,法院强调严格遵循不公开审理原则,同时谴责诉讼参与人违法泄露隐私信息的行为,已对被告辩护人(其母)作出司法训诫。
【案件启示与法治教育】
本案审判彰显三大法治价值:一是破除"婚约赋权"错误认知,明确性同意权绝对性;二是规范婚俗礼仪,反对物质化婚姻观念;三是确立司法应对网络舆情范式——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强化信息透明度。法院呼吁公众树立正确婚恋观,重申"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根本途径"的法治原则。
据统计,该案二审期间累计审查证据材料87份,组织双方调解6次,审理报告达2万余字,充分体现司法机关对重大敏感案件的审慎态度。目前涉案彩礼仍由法院提存保管,待当事人依法申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