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舰队在对马海战中全军覆灭,俄方也能怪罪到10年前的北洋舰队?

陶慕剑地球观察 2025-02-17 20:27:16

1905年5月的对马大海战中,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惨败于日本联合舰队。难道俄国舰队战败的原因,与10年前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也有关系?

俄罗斯学者最近就撰文指出,俄国海军错误借鉴了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的炮战经验数据,严重忽视了火炮远距离射击的训练,因此在实际海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关于俄国舰队为何战败,苏联和俄罗斯学者在一百多年来都在不断探讨这个话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俄罗斯第二太平洋舰队临战前缺乏训练,尤其是在长达七个月的航行中仅进行过零星的实弹射击,因此在海战中的炮击命中率很差(主炮命中率大约为2.1-2.8%)。

相反,日本联合舰队在海战前做好了充足的炮击训练,在几个月时间里进行了大量实弹射击练习。日本海军将领甚至提出了“一门百发百中的炮,远胜一百门百发一中的炮”,事实证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舰队火炮命中率达到3.6%,比俄国高出30%-70%,再加上日本舰队的中口径火炮射速和精度更高,双方命中差距还要更大。

具体来说,日本舰队在海战中共发射大口径炮弹约3600发(305毫米、254毫米等),对俄舰造成大约130次有效命中,命中率约3.6%,算上120毫米和152毫米等中口径速射炮的更高命中率,总体命中率则超过了10%(但主炮在海战中更重要)。其中,日军旗舰“三笠”号战斗中发射了120发305毫米炮弹,命中俄舰10发,命中率高达8%。

另一方面,俄国舰队共发射了1400发大口径炮弹(主要为305毫米),对日舰造成大约30-40次有效命中(其中10-15发击中了“三笠”号、5-8发击中了“朝日”号、3-5发击中“日进”号),命中率为2.1-2.8%。其中,战列舰“博罗季诺”号发射了70发305毫米炮弹,仅命中“三笠”号2发,命中率为2.8%。同时,俄舰队的中口径火炮远射精度更差,再加上射击管理混乱,在海战中基本没发挥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俄国舰队由于全军覆灭,战场记录全部丢失,很多数据全靠事后口述,尤其是中小口径火炮的数据几乎都不可靠。因此,有些西方专家甚至认为俄国舰队的总体命中率可能不到1%。

那么,俄国舰队火炮命中率为什么这么差呢?除了第二太平洋舰队在远航过程中缺乏实弹训练外,俄罗斯学者也指出了另外一个原因——俄国海军高层,在平时就不重视远距离射击训练,甚至是故意而为。

俄罗斯学者曾举过一个例子,装甲巡洋舰“留里克”号在1902-1903年的射击演习中,在接近目标25链(约4630米)的距离上才开始炮击,在3链(约555米)的距离上才全速开火。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分队在1903年的射击演习中,也是在35链(约6482米)的距离上才开始炮击,在25链(约4630米)距离上才全速开火。第二太平洋舰队在1904年的射击演习中,虽然进行了32-40链(约7408米)距离炮击训练,但是,导致远距离炮击技术很难得到提高。

要知道,当时俄罗斯海军的305毫米舰炮(主要采用德国克虏伯技术)的最大射程可达14640米,152毫米舰炮的射程也可达11500米。日本联合舰队的305毫米和152毫米舰炮,主要采用英国技术,但是射程数据也相差不多,不过英制舰炮的射速要更快一些。

然而在1905年5月的对马海战中,双方开始炮击的距离却超过7000米,还是俄舰队首先开火,但是命中率很低,虽然命中“三笠”号一发,但是没造成任何致命伤害。日本联合联队却在6400米距离上就开始全速齐射,而且命中率惊人,迅速瘫痪了俄国战列舰编队(主要是第一战列舰分队的四艘新型“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事实上,俄国海军一直将海战胜利寄托于1000米内的短距离密集炮击,但是对马海战的大部分炮击都超过了这个距离。由此可见,仍然习惯于近距离交战的俄国舰队,面对日本联合舰队的高精度远程射击,吃了大亏。

那么,俄国海军为什么这么顽固坚持“1000米内的短距离射击”呢?俄罗斯学者就指出,这个认知其实还是从中日甲午海战的经验学来的,尤其是北洋舰队的实战数据。

在1894年9月的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虽然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大口径火炮,但是这些大口径火炮的远距离命中率近乎于零,少数命中成果也是在中近距离造成的。尤其是日本方面,被寄予厚望的“三景舰”(松岛号、严岛号、桥立号)专门装备了320毫米主炮,准备对付“定远”号和“镇远”号,在海战中仅发射炮弹13发,而且无一命中(日舰的大口径炮弹的少数几个命中战果,几乎都是浪速号、扶桑号等舰的260毫米炮获得的)。

与此同时,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发射了200发大口径炮弹(包括305毫米、260毫米和210毫米),也仅命中11发(据说其中四发命中了价值最低的西京丸号,而且穿而不炸),而且基本都是中近距离射击命中。例如,“镇远”号的305毫米主炮在1700米连续命中“松岛”号两弹,“平远”号的260毫米主炮在2200米命中“松岛”号一弹,均对日军这艘旗舰造成重大损害。

令人讽刺的是,北洋舰队的远距离开火,反而对自己造成了严重伤害。刚开战时,旗舰“定远”号在6000米的远距离首先开火,不仅未能命中对方,反而是305毫米主炮在开火瞬间因炮风导致提督丁汝昌受伤,对北洋舰队的指挥能力造成严重破坏。

另一方面,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大量装备的速射炮在中近距离炮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战中,日本军舰共发射了4000发100毫米以上口径炮弹(其中200毫米口径以上的炮弹不到100发,估计命中约5发),命中数字约200-300发,其中多数是120毫米和152毫米速射炮在中近距离造成的,给北洋舰队几乎所有主力军舰都造成了重大损伤。

以“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例,“定远”号中弹160多发,“镇远”号中弹200多发,基本都是中小口径速射炮(包括大量100毫米以下的小口径炮弹)造成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中小口径速射炮威力不大,没能对“定远”号和“镇远”号的厚重装甲造成致命威胁,导致北洋舰队最大的两艘铁甲舰能够安然撤退。反倒是北洋舰队大口径主炮的几次近距离成功命中,造成了巨大战果,险些扭转战局。

正是北洋舰队两艘铁甲舰在海战中的表现,给当时的各国海军以重要参考,并且得出了主力舰只有通过“大口径火炮近距离射击”,才能有效命中并摧毁同类铁甲舰(战列舰)的结论。俄国海军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才非常轻视5000米以上的远距离炮击(认为这个距离命中率太低,完全是浪费炮弹),几乎将所有炮术训练都加强在5000米内甚至是1000-2000米内的中近距离射击技术上。

另一方面,日本海军却从相同战例得出了相反结论——既然远距离炮击命中率差,那么就尽量提升这个命中率。尽管在甲午海战中,日舰的大口径主炮的远距离命中率很低,几乎没发挥作用,但是日本海军在战后却重点强化这方面训练,努力提高远距离炮击的技术。

这种强化训练的成果,在对马海战中表现得一览无余:日本联合舰队在6400米距离上的第一轮齐射,就给俄国舰队主力造成重创(第一战列舰分队均遭多发大口径炮弹击中),为海战获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虽然拥有战列舰数量的优势(俄国8艘对日本4艘),但是在炮击指挥、炮击技术方面与日本舰队差距太大,最终被完全压制。

日俄战争前,俄国和日本双方针对于甲午海战完全相同的实战例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认知结果,最后发展成了悬殊巨大的海战结局。由此可见,“实战经验”这个词汇并不会变成单纯的加分项,如果认知和处理方法错误,反而可能成为失败的源头。(作者:陶慕剑)

5 阅读:388
评论列表
  • 2025-02-20 20:50

    现在有核国家怎么打仗?小日子敢去收复北方四岛吗?[笑着哭]

  • 2025-02-18 12:23

    受教[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