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挤满了自带小板凳的老百姓。
有人凌晨四点就来排队,就为送-曾泰科长-一程——于洋走了,带走了中国电影的江湖气。
殡仪馆门口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戴手铐的旅客》片段,77岁的老张头蹲在台阶上啃冷馒头。
他坐了两宿硬座从沈阳赶来,手里攥着1962年《青春之歌》的电影票根。

-当年我媳妇就是看完这片子非要嫁给我的,她说我侧脸像卢嘉川。
-老头抹了把脸,花镜片上全是水雾。

这场景要是让于洋瞧见,准得说句-过了啊-,可这就是老百姓最朴实的念想。
葛优猫着腰钻进灵堂时,几个老影迷差点没认出来。

没了标志性光头,他戴着黑口罩跟管虎低声说话,手里还拎着个牛皮纸袋。
后来才知道,里头装着《编辑部的故事》时期于洋给他改过的台词本。

蔡明在角落里跟陶玉玲咬耳朵,91岁的老太太坐着轮椅,攥着于洋闺女的手不撒开。
当年文工团战友里,就剩她还能来送这一程了。

灵柩上那面党旗挺扎眼。
有年轻记者嘀咕:-现在明星葬礼都兴盖这个?-旁边穿中山装的老爷子当场急眼:-人家演《英雄虎胆》炸碉堡那会,你小子爷爷都没娶媳妇呢!-确实,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于洋拍《暴风骤雨》时光脚踩雪地,零下二十度连拍八条,冻得场记直哭。

这党旗不是摆设,是实打实用命挣来的。
追悼会最破防的瞬间,是《驼铃》响起来的时候。

后排有个穿蓝布衫的大妈突然嚎了一嗓子-送战友-,整个大厅的老头老太太跟接了暗号似的,全跟着哼起来。
这歌现在年轻人听着像红歌,搁当年可是实打实的流行金曲。

于洋自导自演那会肯定想不到,四十多年后这调子成了送别自己的安魂曲。
听说于洋两口子几年住养老院,网上有人喷他闺女不孝顺。

知情的都知道,老爷子就烦别人把他当国宝供着。
去年结婚纪念日,老两口在养老院分蛋糕的照片还上过热搜。

护工说他每天雷打不动看两部电影,看到烂片就骂街,看到好本子能乐呵半天。
这种老顽童,住养老院比在家自在。

看着满屋子花圈,突然想起个冷知识:于洋这辈子没收过任何广告代言。
九十年代有酒厂开价千万让他站台,老爷子直接摔了合同。

-观众信的是曾泰,不是我这张老脸。
-这话现在听着像出土文物,可人家真就这么轴了一辈子。

散场时瞅见个穿校服的小姑娘,蹲地上抄挽联。
问她抄这干啥,她说要贴床头激励自己考中戏。

-现在明星都开美颜直播,这样的老戏骨快绝种了。
-这话说得人心酸。

当年于洋拍《大浪淘沙》吃七天煤渣体验生活,现在小鲜肉拍矿工戏还带三个助理递湿巾。
说个细节:追悼会结束两小时后,北影厂胡同口卖煎饼的大妈突然把价目表改了。

原先-加肠加蛋-那栏,用粉笔歪歪扭扭添了行-曾泰套餐——多刷酱,管够-。
这大概是最接地气的悼念,比热搜榜上那些蜡烛表情真诚多了。

(互动话题:1.你第一次看于洋的电影是啥时候?2.觉着现在娱乐圈还能出这种-不要命-的演员吗?)
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