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清朝入关前,也就是在皇太极崇德九年,公元1636年之前的国号叫“后金”,具体是公元1583年,于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先后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兵制。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努尔哈赤仿照蒙古和汉族政权模式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的八角殿即位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定都就在赫图阿拉国号为“金”(为了和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有所区分史称“后金”)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
而天命通宝即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队攻陷辽东重镇辽阳,继而兴建东京城并迁都于此。努尔哈赤在辽阳期间铸造了天命铜钱,分别以满、汉文书写钱文,今称之为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明天启五年(1625)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于一年后病逝,皇太极继任称汗,年号天聪,有满文“天聪汗钱”存世。直到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改铸“天聪通宝”可汗钱,一直沿用到后来满清入关为止,由此看来,后金时期的钱币种类并不多,仅有天命和天聪两朝,下面,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分别介绍一下“天命通宝”和“天聪通宝”。
一、努尔哈赤时期的天命通宝
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主要分满文和汉文两种钱文,其中满文钱为小平大型,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天命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传世有满文,汉文两种文字。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型。而且读法不同于一般钱文制式,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天命通宝,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钱径2.7--2.8厘米,外郭不规整,铜质有黄铜、赤铜,为女真族第一代货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2.6厘米,重4.6--6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
天命通宝,铸有满文天命通宝和汉文天命通宝两种。这两种文字的天命通宝是同时铸造的,两种皆为小平钱。汉文天命通宝相对满文天命通宝而言铸行数量要少一些。满文天命通宝相传钱文是由满文的创始人之一的额尔德尼书写的。满文天命通宝正面钱文为直读,读法顺序为先穿左、次穿右、再穿上、最后是穿下。读音依照顺序为“阿铺凯、福灵阿、汗、几哈。”汉语译为“天命大汗之钱”,直到顺治,康熙时仍有这种情况。汉文天命通宝面文是楷书汉字,为直读“天命通宝”。钱文书法较差,钱背无文字。无论是满文天命通宝还是汉文天命通宝其铸造都是工艺当恶劣、铜色赤暗这也和后金初建,百废待兴有关系。
天命一朝的钱币,满汉文均有存世,据现有实物推测,当初应有满文大汉文小的区别。但由于天命朝初始阶段铸钱工艺较为落后,其间铸造的钱币薄厚不一,大小不规范、字文粗糙、字口浅,残次品多,导致两种钱币难以区分。笔者推测在天命朝后期减少或停止了汉文天命钱的铸造,因此汉文天命钱的存世量明显低于满文天命汗钱。天命朝后期铸币工艺逐步提升,所铸满文天命汗钱钱文笔画纤细精美,尺寸差异不大,钱体薄厚均匀。铸钱铜料发现有汉代铜镜残件、辽代铜质佛手残件、明代铜锁等。由于每个时期铜器金属含量配比都不同,熔化后金属流动性也不同,这些配比不同、带有杂质的铜水进入范腔后,其铸造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是造成后金时期大量残钱出现的原因之一。
二、皇太极时期的天聪通宝
天聪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清朝前身后金的钱币。由清朝太宗皇太极在后金皇太极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始铸。明天启六年( 1626 )即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皇太极嗣位。次年改元天聪。天聪元年铸当十的满文“天聪汗钱”,完全仿天启大钱的形制。又铸汉文“天聪通宝”钱,轮廓外圆,很完美。天聪通宝以红铜铸造,钱径4.4厘米,重2.2克左右。天聪汗钱为老满文当十大钱。
天聪通宝钱面文按左上下右序读,直译为"天聪汗之钱",俗称天聪汗钱。钱背穿孔左方老满文"十",右穿孔侧为"一两",是仿照明天启记值记重制。天聪汗钱制作精好,品相优美,边廓坚挺,今天很难得到。旧谱还载有小样当十钱以及汉文"天聪通宝"平钱各一品,很是少见。皇太极去世后,此种货币即被废除。清朝定都北京后,货币制度逐渐统一,改为满汉文合璧货币。
天命通宝和天聪通宝是后金时期的重要货币,见证了清朝崛起的历史进程,对于研究满族的经济发展、货币制度以及清朝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其钱文采用老满文和汉文,反映了当时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由于铸造量不大,加上都属于清朝入关前的货币,因此他们也仅在东三省地区有出土和传世,因此与清朝入关后的几位皇帝铸币相比,总体的传世并不多,尤其是一些特殊版别更是稀少,使得天命通宝和天聪通宝在古钱币收藏市场上备受关注,价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