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3个好消息,神舟16即将发射,航天员确定,登月时间也公布了

有心简影 2023-05-30 06:24:00

一场发布会,带来了三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5月29日,上午9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如期召开。在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了神舟十六号飞船的发射时间,以及三位航天员的身份,甚至还有中国载人登月的时间。这些信息量着实不小,并且其中一位航天员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中国航天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桂海潮、景海鹏、朱杨柱)

首先,第一个好消息,就是神舟十六号飞船将于5月30日上午9时31分,在我们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计划今年11月份返回东风着陆场。从时间上来看,神16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到准备发射,也就一个星期,这说明准备工作进展的十分顺利,也让我们稍微揪着的心放下了,看来发射计划还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

而第二个好消息就是公布了三位航天员的身份,这个信息也是本次发射大家颇为关注的一件事,具体来看,三位航天员分别是:执行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任务的景海鹏指令长、首次担任飞行任务的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以及身份最为特殊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景海鹏与朱杨柱都是来自我们的航天员大队,但桂海潮并不是军人或飞行员出身,而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

(记者见面会上,三位航天员们向记者介绍任务相关)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桂海潮教授的身份,这次官方用了5个首次来描述,“首位航天载荷专家、首位科学家航天员、首位非军人航天员、首位非飞行员航天员以及第3批首位上太空的航天员”。相比军人出身的航天员大队的航天员们,这次桂海潮教授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但并不是说桂海潮教授普通,毕竟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桂海潮教授也不例外。

在两年之前,我们就开始筹备招募一名载荷专家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招募地点之一,在得知有招募航天员的信息后,桂海潮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但选拔是非常严格的,桂海潮是从2500名人员中,通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后,与剩下的三名载荷专家成为第三批18名航天员中的一员,并且经过在两年中不断进行的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才成功成为这次神16载人航天任务中的一员。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桂海潮教授也是我们首位戴眼镜的航天员,这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曾介绍过,从前选拔条件单一时,航天员既是驾驶员,也是工程师,但后来分工明确后,也就放宽了一定的条件,高度近视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视还是可以的。

(航天员们训练很辛苦,神舟十五号乘组在飞船模拟器中训练)

其实这也能看出,我们的航天技术在不断提升,对于航天员身体条件要求低了,说明我们的条件好了。有一个中国首位非飞行员航天员,这件事也同样有意义,为未来载人航天明确而来方向。

首先,给我们航天事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航天员队伍,航天员队伍中的非飞行员航天员代表了航天领域人员多样性的提升。此举表明,在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中,不仅需要传统的飞行员,还需要其他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员。这种多样化的队伍可以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技术能力和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非飞行员航天员的参与可以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提供新的机会和角度。以往的航天任务中,航天员主要是飞行任务的执行者,而非飞行员航天员可能更专注于科学实验、技术验证和工程测试等方面的任务。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航天器上的设备和资源,开展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增加载人航天任务的科学成果。

(航天员模拟训练,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在10米深的水下克服阻力和压力)

此外,在航天医学和人类工程学研究方面,非飞行员航天员的参与还可以促进航天医学和人类工程学的研究。这些航天员可能具备不同的医学和工程背景,可以为长期太空任务中的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深入的研究和解决方案。他们可以参与对太空环境下身体适应性、心理压力和人机界面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改善未来载人航天任务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在航天教育与科普方面,非飞行员航天员的存在可以进一步促进航天教育和科普事业的发展。他们可以作为科学普及的形象代表,向公众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年轻一代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像神舟十号上天时,航天员王亚平就给大家做了很多有趣的太空实验,这对培养未来的航天人才和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具有积极的影响。

(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天宫课堂”的授课活动)

而第三个好消息就是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目前正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载人火箭、飞船、月面着陆器以及登月服的研制。其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同步发送了公告,要向全社会征集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

其实向社会征集意见并不是我们的研究陷入了瓶颈,而是通过向社会征集研制方案,我们可以吸引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专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月球车研制。这将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可能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技术方案和解决方法。并且这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开拓和技术交叉融合,可能带来更出色、更具前瞻性的方案和技术应用。最后在评估和选择过程中,可以综合各个方案的优势,筛选出最佳的方案进行实施。这将有助于提高研制效率和质量,确保最终的载人月球车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性能。

(我们的玉兔二号月球车,这次征集的是载人月球车)

可见,中国航天业能有今天的发展是一件群策群力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并且不止是去报名航天员这一种方式,毕竟中国十四亿人口,有机会上天空的是极少数,我们还可以通过贡献自己智慧的方式,帮助中国航天业腾飞发展。

作者:万万不全

0 阅读:387

有心简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