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中国第一高僧,活到120岁,临终留下一字,至今无人参透

史在没有弦 2024-09-16 01:31:4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历史的洪流中,某些人物以其卓越智慧和深远洞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其中虚云禅师便是这样一位传奇。生于清朝末年,经历多个重大历史阶段的他是佛教界的高僧,也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智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哲理和传奇色彩,但究竟是什么使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不衰?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虚云大师于清道光二十年七月出生,即1840年。从小在祖母的熏陶下长大的虚云,11岁那年家中的长辈为他精心挑选了两门适婚之亲,意在续承早逝三叔的家族血脉。这一决定深刻影响了虚云未来的人生道路。

在虚云12岁的一年,他与父亲一同踏上前往台湾的航程。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巨浪接连不断地冲击着船只,整艘船摇摇欲坠,似乎随时都可能覆没。就在这危急关头,海面上突现一巨大怪物,似乎是大海的守护者,全船的人员都本能地合掌祈求观音菩萨的庇护。

神奇的是怪物留下一串波纹后悄然消失,随后海面平静下来,船上的人们也得以安全抵达目的地。13岁那年,虚云在家中举行的法事中,被和尚们的法器和佛教仪式深深吸引,从此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了对佛经的钻研和对寺庙的探访,尽管家人试图阻止,但似乎无法改变他内心的决定。

17岁的虚云一度偷偷离家,试图在衡山的寺庙中出家,但最终被家人在半路追回。这一行为激起了父亲萧玉堂的强烈不满,他对虚云施压,要求其尽快成婚,承担起家族的责任。不久后家中安排了盛大的双婚礼,两位小姐被花轿抬至萧府,整个村庄都为此沸腾。

虚云的心并未在婚姻中,尽管表面上遵从家族的安排,实则他每日与两位夫人讲解佛法,逐渐三人成为了精神上的伴侣。这种非常规的婚姻状态持续了一年多,直到家族发现他们并未真正成为夫妻,虚云便留下告别信,悄然离开,踏上了前往涌泉寺的旅程。

到达福州后,他攀登鼓山,找到了传说中的涌泉寺。这里的殿堂破败,但充满了宁静与肃穆,虚云深受感动,决心在此出家。在妙莲和尚的指导下,他开始了严格的修行生活,日夜勤奋,以求达到佛学的更高境界。

多年后虚云的修行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不仅在涌泉寺建立了深厚的佛学基础,还开始四处游历,广结善缘,不断深化自己的佛学修为,并传播佛法至国内外。这一阶段,虚云法师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成为佛教界内外广为尊敬的高僧。

43岁那年,他开始了艰难的朝圣之旅,三步一拜前往五台山,此行历时两年。在五台山的修行完成后,他又在江苏高旻寺正式出家,此举标志着他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到了五十岁,虚云大师经历了一次生活中的小插曲却引发了深刻的领悟。一天,他不慎让一滴开水溅到手上,手一抖茶杯掉落,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一刻他灵光一现,顿悟佛理,创作了偈语赞颂这一顿悟的瞬间,从此名声大噪,遍讲佛法于世。

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朝政动荡,慈禧太后带领朝廷西迁至西安。那时西安遭受长时间的干旱和蝗灾,瘟疫也随之肆虐,情况极为危急。

在这困境中,慈禧太后在官员推荐下,邀请了虚云法师来到西安进行法事,以祈求天降甘霖,驱除灾祸。虽然请求雪降八月的西安看似不可能,但虚云法师毅然接受了这一挑战。

虚云法师带领其弟子们在一座临时搭建的露天木台上,不分昼夜地进行持续的念经与法事。经过七天七夜的不懈努力,第七天终见奇迹,厚重的乌云遮蔽了骄阳,午后竟然真的降下了罕见的雪花,使得旱情得到了缓解,民众的心情大为振奋。

同时期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宗教文化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佛教本非中国土生土长,经过千年演变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在西方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佛教似乎岌岌可危。

就在这关键时刻,虚云法师挺身而出,重振了佛教的信仰火花,还成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禅宗高僧,如关本法师、灵源和尚等,他们继承了虚云法师的学说和实践,进一步推广了佛教的教义和实践。

1913年,面对西藏地区不承认新成立的民国政府的局面,虚云大师应蔡锷将军之邀,深入藏区,与东宝法王等西藏权贵进行磋商,成功促使他们认可民国政府,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这次使命不仅深化了汉传与藏传佛教的交流,也为虚云大师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西方宗教力量大举进入,对本土信仰构成挑战。虚云大师在这一背景下力促汉藏佛教的融合增强了民族团结,也为中国佛教的独立性和纯粹性辩护。

在抗日战争激烈进行时,虚云大师在南华寺担任了寺院主持。由于其在佛教界的巨大影响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国民政府高度重视其安全。担心他可能成为日军的目标,民国时期的总统林森亲自指示将他安全转移到重庆,这一举措旨在保护这位高僧不受战火波及。

林森总统的深层意图还包括希望虚云大师能在动乱的时期为民众提供精神慰藉。重庆那时候的社会环境极为不稳,百姓生活在恐慌和不安中,国民政府认为虚云大师的存在和他所主持的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平静。

在重庆期间,虚云大师应邀主持了多次大规模的“护国息灾法会”。这些法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及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前来参加,他们日复一日地聚集在法会现场,共同祈求国泰民安。

蒋介石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关键人物,虽然信奉基督教,但他对佛教及其哲学颇感兴趣,不时参加法会并与虚云大师深入交流。在一次法会后蒋介石特意为虚云大师准备了一次素宴,两人一边用餐一边讨论各种话题。餐后蒋介石提出了对抗日战争未来的询问。

虚云大师沉思片刻,未直接回答,而是拿起剪刀和纸张,精心剪出了“十”、“卍”、“日”三个字。他淡淡地告诉蒋介石:“战后的中国,将迎来剧变,展现全新的面貌。

蒋介石虽然一时未能完全理解虚云大师的意图,但深知其言非虚。后来的历史进程证实了虚云大师的预言:意大利的“十”字率先宣告投降,德国纳粹的“卍”字随后战败,而日本的“日”字最终也签下了投降书。

而中国国内的形势也如虚云禅师所示,经历了剧烈变动,蒋介石政权节节败退,最终撤退至台湾。这时蒋介石终于领悟到虚云禅师所留下的预言的深意,再次请求禅师前往台湾,但被婉拒。

在新中国初建之时,佛教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一时期,佛教如何与新成立的政权建立互信与协作,成为决定其未来方向的关键问题。面对这一重大历史转折,虚云大师作为佛教界的灵魂人物,毅然决然地前往北京,参与筹建中国佛教协会。他的行动表达了佛教对新政府的支持,更架起了一座沟通两者的桥梁。

虚云大师的影响力遍及全国,无论他身处何地,总能吸引众多信徒和尊者的追随和邀请。在北京他被推举为广济寺的方丈,在这样的荣誉面前,他却选择了谦逊退让,同样婉拒了庐山大林寺、南华禅寺等其他著名寺庙的邀请。许多人误以为这是因为年事已高,实则他有更深远的考虑。

在一次偶然的旅途中,虚云大师来到云居山脚下,那里有一位孤独的禅师守护着一座几近废弃的古道场。这位禅师见到虚云大师后,情不自禁地恳求他留下帮助重振道场。出乎意料的是,虚云大师同意了,他选择留在这里是为了复兴这片圣地,更是为了传承和守护佛法。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在1951年一场误解导致虚云禅师被抄家,然而中央政府很快发现了这一错误,迅速指令纠正并派人慰问,公开表扬他为“中国佛教最杰出的高僧”。

1952年,虚云禅师应邀出席并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活动,并在上海主持了一场大规模的水陆大会,祈求世界和平。这场盛会历时四十九天,最终圆满成功。

虚云大师在1959年10月13日在其居住的寺庙中静静离世,享年120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了一个简洁而深意的遗言——“戒”。“戒”这个字在佛教中极为常见,涵盖从初学者到高僧的一切戒律。然而对于一位如虚云这样资深且受尊敬的法师来说,为何留下如此简单的字眼呢?这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索。

在这里,我愿意分享一个小故事来解释“戒”的意义:相传有两位朝圣者历尽艰险前往西方寻求佛祖的指导。途中遇到了一潭浑浊的积水。一人虽然知道这违背了佛祖的教导,但在生存与戒律之间做出了选择,他饮用了水以求生存。另一人坚守佛教的教诲,宁愿饥渴也不愿破戒。

佛祖得知此事后,感慨地说:“持戒之人,处处可见佛。”此故事并非简单的对错判定,而是展现了“戒”的多面性和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持戒是约束,更是一种生活的指南。心中有戒,行动方能有所依循,有所不为。这看似简单,实则难于上青天。每个人都有欲望,面对利害,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并非易事。

这正是虚云大师留下“戒”字的深层原因。他生活在动荡的年代,经历过战争和和平,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他的一生,是对佛法深度的体悟,也是对“戒”的极致实践。

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虚云大师号召佛门弟子持武器保卫国土,这似乎违背了不杀生的戒律,但实际上,他是在用更高层次的戒律去理解和应对现实的挑战:为了护生而杀生,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止杀。

对于当代人来说,“戒”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指导,也是对抗日益增长的物质诱惑的武器。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道德和欲望的抉择,学会“戒”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灵的纯净,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和解脱。

0 阅读:35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