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家族微聚,大哥温馨召唤:苞米已熟,归家相聚,旧例依旧

标谈论世 2024-08-16 17:04:22

我们这个家族颇为奇特,兄弟姐妹五人,若言不亲,每逢佳节必聚,遇事亦会相互扶持。若道亲密,平日里微信群中却静寂无声,数月难闻一语,手机通讯仅限于微信,鲜少拨打电话。

然而,我们家族有个好习惯,那便是每逢年节或秋收之际,居于老家的大哥总会张罗起聚会之事。有一不成文的规矩,已延续二十余载,众人皆已习惯:大哥热情款待,但每位参与者需每日缴纳百元费用,按五日计,多退少补。我自然主动上缴千元,心领神会此中深意。

大哥勤勉有加,为迎接家人秋归,园中的青菜、玉米皆被他细心照料。自春日起便着手打理,拒绝化肥农药,虽外表不甚硕大,甚至略显干瘪,实则滋味鲜美。这不,即将迎来周五的聚会,大家还会礼貌性地携带当地特色食品以示心意。

平日里,我们五兄弟姐妹间似乎略显疏离,交流不多,有事说事,客气有余而温情不足。即便是遭遇大病手术等重大事件,也仅是浅尝辄止的关怀,无鲜花水果之礼,仅有账本上的记录,精确到分毫。比如我手术时,有人赠八百,有人六百,五百亦有之,皆力求公平。如此特别的家族,平日里各自为营,鲜少过问他人生活,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父母亦是如此,回乡过年,每家需贡献千元,且不可空手而归,需备足年货。但父母的年货筹备之丰,足以让众人满载而归,实则那点费用远不足以覆盖。平日里,多是子女主动联系父母,父母则鲜少主动来电,不干涉子女事务。面对孙辈的疾病,二老亦是淡然处之,深信“儿孙自有儿孙福”。正因如此,二老得以长寿,母亲享年八十四,父亲更是高寿至九十三岁。

父母离世后,我们之间的交往更显客套,即便是亲戚,有时也觉不如朋友、邻居那般热络。

大姐与我同城而居,二十余年间仅到访我家两次,我手术时亦仅到医院探望。大哥二哥来看我,亦是匆匆扔下钱便走,对陪护之请充耳不闻。我大外甥曾在我家借住半年,我尽心尽力照料,而今他事业有成,却多年未访。偶尔来电,也仅因公务繁忙无法相见。

其他外甥侄女亦是如此,平日里鲜有联系,微信消息亦懒于回复。我住院之际,他们仅在微信中简短问候,发个红包以示关心,那份礼节之下,难掩疏离之感。对此,我已习以为常,他们的世界,我也不过多涉足。

时至今日,我不禁思考,亲人的意义究竟何在?社会变迁,人心亦随之而变。或许我家之状并非孤例,但每当目睹他人家庭和睦、兄弟姐妹间亲密无间的场景,我总会心生羡慕。

写下这些文字,心中郁结稍解,也有所感悟。兄弟姐妹,一母同胞,血浓于水,虽各有生活,难免差异,但求健康平安,便是最大福祉。其余种种,顺其自然便好。

此文虽为家事,亦愿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视。小家连社会,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经验,让亲情更加温暖人心。感谢各位的阅读与分享!

0 阅读:9

标谈论世

简介:一个分享